十六年筚路蓝缕 西峡教育“化蛹为蝶”
课本剧表演登上舞台
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如今又以基础教育连续16年大幅攀升再度引起世人瞩目:2018年高考,西峡本科以上过线人数达3283人,其中一本过线1442人,教育质量十六年稳步提升。
在这里,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媲美,山区教育与县城教育并进,城乡孩子共同沐浴优质教育的阳光。
在这里,“党政重教、全民兴教、社会助教、教师乐教”,“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原教育人物”、“尊师重教模范集体(个人)”成为最美教育“群塑”。
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省职业教育强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西峡已连续六年受到南阳市政府记功嘉奖,“西峡教育”已成为中原大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盛夏时节,记者深入西峡城乡,去踏访追寻西峡教育的“蝶变”历程,用心灵感悟“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爱心人士情系莘莘学子
理念引领 “三大体系”顶层设计县域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千秋基业,育人为先。
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拔穷根、抓民生;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理念,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最好的品牌、最优的资源,注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相贯通,把整个教育作为一个科学体系、人文体系、人才体系培育。每年的全县教育慰问和教育表彰,都是县委书记、县长部署倡导,在一线当服务员。特别是西峡县委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弘扬“高尚高远、至真至纯、博学博爱、专注专业”的师德师风,极大地激励了广大教育工作者。
西峡这个人口只有46万、财政并不宽裕的山区县城,已连续五年把教育纳入全县“七件大事”,连续五年把农村中小学校提质改造列入“十大民生工程”,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书记、县长办公会和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已成为不成文的惯例。该县要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一月一碰头、两月一汇总,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判,解决教育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切实把教育工作抓在手上、落在点上、盯到事上,决不能停留在清单上。5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西峡县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及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西峡县城区学校发展规划的通知》等20多个配套文件,描绘出“教育强县”扬帆起航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农村抓规范,城区抓扩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以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创建成果为契机,统筹解决布局规划、学校用地、建设资金等问题,相继实施了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十大工程”。为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压力,该县启动“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实施了一高扩建和莲花小学、五里桥小学搬迁工程,启动了新建城区三中、城区五小,迁建三高、职专和特殊教育学校等工程,加快城区学校提质扩容,有效缓解城区入学压力。
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
教育至上 “三个优先”凝聚党政重教合力
走进西峡县城乡中小学校,幽雅的校园环境、焕然一新的校舍、标准的运动场……每一所学校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惠及全县人民”不仅是一句口号,而且落实在西峡决策者们的实际行动上。该县把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三个优先”(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费预算时,教育优先;部署和督查工作时,教育优先;评先表彰时,教育和教师优先)、“三个强化”(强化政府责任、强化政策保障、强化经费保障)等一系列重教兴教政策,明确提出了教育工作要“优先发展,提高质量,实现均衡”的战略定位。
项目带动抓建设。坚持在城镇建设中,优先公共资源配置,努力满足教育需求,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8.23亿元,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校舍维修改造、薄弱学校改造、农村初中改造、数字校园建设和城区学校改扩建等教育民生工程。新征土地486亩,新建校舍25.32万平方米,加固维修校舍8.56万平方米,新增运动场地19.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施配优强基础。采取财政支持、乡镇筹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9800多万元,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高质量、高标准配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和电子钢琴音乐室等特色科室,配齐教学器材和仪器设备。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装备多媒体教室1600多个。
美化亮化创特色。实施学校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增校园绿地面积3.2万多平方米,栽植各类风景树4.8万余棵,新建文化长廊和文化墙230多处。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文主题,凸显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代理妈妈”关爱贫困学生
创新为力 “三疑三探”演绎课堂教学革命
激情的辩论,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质疑,不时响起的热烈掌声……西峡的“三疑三探”课堂,简直是一幕生动的情景短剧。
就是这样的课堂,让西峡县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短短几年里,抢占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他们创造发明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框框,被业内专家称之为“课堂教学的革命”,引起国内外近百家新闻媒体的关注。
如何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让学生从“被思考”、“被体验”、“被表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带动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全面创新,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记者走进西峡一高高二(1605)班,发现“小老师”王紫嫣同学正带着同学学习《人和》。一节本会枯燥的文言文课,在“小老师”和同学们的疑探之间,时而有了严谨的设问求解,时而有了会心的笑声,真知闪现。而语文老师徐洪梅倒是轻松地站在一旁,或欣赏不语,或及时点拨“小老师”和学生们难以确认的知识点。
在“三疑三探”的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学生“学”的行为是“八会两都”,即会提问、会自学、会展示、会倾听、会评价、会质疑、会讨论、会总结和都参与、都成功。
如今,在西峡县的城乡中小学校,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观摩团前来“取经寻宝”,仅西峡一高、五里桥初中、城区一小等“窗口学校”每年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同行就在2万人以上。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也由此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称为中原教育名片。
“三疑三探”教学法小切口的科学教改方案,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教师扎实的实践和完善,使西峡教育发生了令业界高度关注的变化。以西峡一高为例,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疑探教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资料显示:该校一本上线人数从2010年的370人上升到了2018年的1391人。如今,不论全市小学抽测或是初、高中质量评估,西峡都名列南阳市前茅。
“三疑三探”,从2004年探索实践,到今年已经14年。这一当初影响较大的“西峡经验”,不仅成为代表河南教改成果的名片,而且走向了全国,成为真正追求课堂教学质量者的课改样本。天津教科院教授王敏勤在深入西峡县中小学课堂实地调研后,这样评价:“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以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又立意高远的丰富内涵和灵动、大气、深邃的创新特质,科学地阐释了新课程的价值、智慧和魅力,这样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相互融合、紧密接轨,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企业为高考学生发放保健药品
人才强教 “三名工程”熔铸高端教育团队
“如果学校需要,如果孩子需要,我会留在这儿继续干,直到干不动为止。”感动中原2017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河南省最美乡村教师、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西峡县丁河镇古峪小学校长陈俊德面对荣誉,下定了为山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为了山区的孩子们有学上,今年59岁的陈俊德在大山深处坚守了41年,一位教师、4名学生,他被乡亲们称为“保姆老师”。
陈俊德是该县强力实施“三名工程”(名校、名校长、名教师)涌现出来的模范代表。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思想引导、制度规范、事业感召等多种形式,激发和培养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大批师德楷模和教书育人典范脱颖而出。目前,该县有特级教师11名,市级名师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36名,市级骨干教师691名,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一大批名优校长脱颖而出,在全县乃至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
扎根教学一线的5000多名教职员工是西峡教育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西峡县,教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学是一种幸福的职业,他们的幸福写在因教书育人而自豪的笑脸上。该县在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教师补充录用长效机制和校长教师轮岗制度,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给毕业班师生“充电”,到郑州、南阳等地参加复习教学研讨会,学习领悟前沿的教学信息和高考信息;5年来,从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等高校为高中教育引进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268名。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5年来为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选招教师720名,积极争取省“特岗计划”430名,新补充教师1418名。为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骨干,学校要求毕业不满3年的教师与一位老教师结对子,实行成绩捆绑制,带动并促使青年教师“一年合格,3年成为骨干,5年出教学经验。”
“我们通过特岗教师、公开选聘、城镇学校领导到乡村学校支教等措施充实乡村教师力量,不断优化乡村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西峡县教体局局长董联军介绍。该县出台了《关于城镇教师对口支教的实施意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区及城郊乡镇教师轮流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形成了城乡学校办学理念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资源共用、学校管理共融、教育质量共进的学校发展“共同体”管理新模式。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引导和激励基层教师扎根深山、无私奉献,每年教师节期间受到省市县政府表彰的优秀教师达300多名。5年来,县委、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奖励高考先进单位和名优教师的资金超过2000多万元。
全民重教 “代理妈妈”让寒门学子温馨圆梦
家住西峡县丹水镇朝阳村的骞宝珠,是西峡一高高二(1627)班学生。5年前,骞宝珠的父亲因肝癌去世,家中有一个智障的母亲,还有一个3岁的弟弟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妹妹。县妇联和教体局为她联系爱心企业,做她的“代理妈妈”,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品学兼优、自强自立的骞宝珠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员”、“河南省美德少年”、“河南省好少年”、“南阳市优秀春蕾”等殊荣。
骞宝珠能够顺利成长,得益于该县持续16年开展的救助贫困学生“代理妈妈”活动。从县领导到企业家、到党员干部、到普通百姓,来自各行各业的“代理妈妈”们已经代理2570名孩子,已有273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480名走上了工作岗位。
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工程,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享受资助全覆盖,保障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机会。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通过扎实开展“希望工程”、“代理妈妈”、“春蕾计划”、“金秋助学”等关爱活动,关心扶持特殊儿童,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网络,确保孩子健康成长,保障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形成了全社会整体联动的助学体系,为贫困学生撑起“爱的晴空”。
筚路蓝缕先天下,群芳竞艳伏牛春。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西峡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秉承优质教育资源禀赋,吹响了向“教育强县”奋进的号角,集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南阳日报记者 陈琰炜 特约记者 杨文甫 封 德 通讯员 王荣丽 黄彦林)
纪念济南解放70周年 济南市博物馆百件文物讲述济南解放
北京检方:依法批捕比特币被盗案犯罪嫌疑人
四川国际自贸区新厂房投运
资中县强化措施推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市农业局组织开展“扶贫日”公益募捐活动
十六年筚路蓝缕 西峡教育“化蛹为蝶”
鲁城街道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宾馆开进居民楼 居民感到不安全
身“驻”更要心“驻”椒江:擦亮派驻监督“高清探头”
佛山将建立房屋租赁交易网上备案制度
衡阳市政协诚邀珠三角老乡回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灰树花迎丰收
“三八”节福利!滁州这些景区半价
高密局举办2018年人工影响天气炮手培训班
安居区大力推进教育民生工程建设
江油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基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再动员部署会
抚顺县领导就通用机场项目选址等情况进行调研
成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雷锋日”志愿活动
政策性农业保险让种植户有“靠山”
佛跳墙李清:传承创新 推动闽菜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