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国(左一)在茶园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无为县昆山镇人马和国虽然腿有残疾,但他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600亩的高山茶园经营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如今,不仅他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当地的山茶、苗木种植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带动了当地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走出一条路
无为县昆山镇境内有一座大山,地跨枞阳、庐江、无为三县之境,因为属于安庆、合肥、芜湖三市公有,名三公山。它的主峰龙王尖海拔675米,是芜湖的海拔最高峰。
60多年前,马和国就出生在这座山的山脚下。15岁时,因为医疗条件有限,一场疾病让他的一条腿失去了行走能力,也失去了接触外面精彩世界的机会。马和国没有沮丧多久,就选择踏踏实实地在家务农,过着对行动不便的他来说格外辛苦又平凡的生活。
群山环绕,景色优美的昆山一直是无为县的林业大乡。三公山上更是无处不翠。马和国逐渐对山上的生活和劳作产生了向往。
1985年,因为种种机会,马和国承包了三公山一片林场。20多年来,他寸步不移,搞起苗木种植,响应退耕还林,倡导林下养鸡,还办过养殖合作社。2012年,他又创办了无为三官山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种起了白茶。山场位于无为西南角,面积约1000余亩,平均海拔高度600米。山上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溪水长流,云雾缭绕,被称为天然的有机生态茶园。
令人惊讶的是,三公山在昆山镇境内原是没有上山的车行路的。几年前,为了开山种茶,腿脚不好的马和国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行,在三公山上修屋铺路,挥汗如雨,每天上下山一趟就要3个小时。体重也一下子掉到80多斤。
“什么是决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里土壤的ph值在4.5到5.5之间,十分适合白茶种植。我既然看准了一件事,就会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决心和努力。”马和国认为,自己腿脚不好是缺陷也是优势,“无路可走”是弱者的借口。自己先期投入200多万元,回报也是很快的,次年茶园就出新茶了,由于口感好,加上都是绿色种植不施农药化肥,价格卖得也高,最上等的明前芽尖卖到1200元一斤。目前他的茶园有600余亩,茶叶年产值已经超过100万元。
以山为家
甘醇爽口,香气扑鼻。在山上的办公区,热情的马和国拿出白茶给记者泡上。马和国说,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没有任何污染,白茶品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两年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每年采茶量达上千斤,在无为市场就销售一空。随着规模的扩大,采摘量的增加,以后还要进一步扩大销路。平时,山上住着工人,负责给茶园松土、施肥、修剪,自己也不时上来转转。
满山的茶园,竖立着很多太阳能充电的蚊虫诱捕器,这个智能化设备,还能播放各种音乐。站在山顶,吹着山风,听着舒缓的音乐,马和国说自己早就把大山当成了自己的家。
现在,马和国公司里有工人30多人,其中残疾人10多名,办公及生活用房20多间,加工机械设备6台。在采茶季节,每天活跃在茶园里的工人更是有200多人。在马和国的带动和影响下,昆山乡白茶种植、苗木绿化公司及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白茶种植业蒸蒸日上。目前昆山镇的白茶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绿化苗木1000余亩,带动了当地群众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农委给我们提供有机肥、安装智能化捕虫机,市残联还帮助我们成立残疾人就业阳光基地……现在茶园欣欣向荣,生我养我的这座大山越来越有活力,我心里十分高兴,觉得这份事业有干头。”说起茶园的明天,马和国底气十足,他说自己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一直干到80岁!他计划以高山白茶、林下养殖为主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三公山的名气越来越响!
记者 王世宁 文/摄
她俩是脑瘫儿、听障儿的“妈妈”
“秦皇岛牵手帕米尔高原的爱”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启动
九华发电公司推动“工匠因子”生根发芽
移风易俗引领新风 倡导文明欢度元宵——市博物馆举办“我们的节日·元宵”活动
贪污财政资金20万元 巢湖一村会计被公开受审
从“无路可走”到漫山茶香马和国和他的“高山茶园”
邢临高速大葛寨收费站开展“感恩邢临 情满路途”服务品牌创建活动
苏仙区台联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五一”全市道路客运发送乘客99.69 万人次
尊重生命做有温度的教育 (宋九书)
荔湾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区级河长到冲口街大冲口涌巡查
市总工会举办2018年“春风行动”政策宣传专题活动
金口河:区防震减灾局在桅杆村召开高质量脱贫摘帽工作部署会
金华消防曝光一批火灾隐患单位和出租房,临时查封75家,责令“三停”65家
窨井张“黑嘴” 市民怕被坑
气温不断上升 注意饮食卫生谨防肠道传染病
鞍山部分居民电采暖 试行峰谷分时电价
舟山船员体检多了两个新去处
黄山区:推进“互联网+政务” 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井研县烟草专卖局“强意识、严规范、促发展”持续做实规范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