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问题,布开治理之网
12月15日,位于锡通产业园内的帝豪实业有限公司,经营十多年的厂区一片空旷。被列入今年全市“三行业”整治首批企业名单,企业负责人对此表示理解:“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钢丝绳企业已不适合在城区发展。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关于‘三行业’整治行动,进行停产和设备拆除,目前正在谋划下一步发展。”
停产、搬迁、转型、升级……近年来,在化工、印染、钢丝绳3个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转身,寻求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绿色发展。作为南通的传统产业,化工、印染、钢丝绳以不到全市20%的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产生了超过全市50%以上的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排放,加之产业布局散乱,安全隐患突出,成为消耗生态环境的重点行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市委、市政府直面问题、坚定态度、应时而动,成立全市“三行业”整治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出台系列政策,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布开铁腕治理之网,以期实现产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局面。
今年,市政府两次召开推进会,对“三行业”整治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市经信委、环保局、安监局、公安局等15家单位组成整治指挥部,深入开展行业调研,形成了“三行业”企业基础数据库;市“263”专项行动办公室下达了首批整治任务清单。
提档升级,谋求绿色发展
12月12日,启东通吕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正在进行改建,原先的化工生产线设备全部淘汰,新设备等待上马。负责人胡文华告诉记者,原本生产化工制品,年产量三四百万吨。为了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政府进行“三行业”整治这一契机,他下决心投入700多万元,将生产工艺提档,产品从产业链下游延伸至终端,生产高端食品添加剂。“产品升级了,污染减少了,发展路子也宽了。”他说,改建升级之后,预计年销售额是原先的近8倍。
原地改造升级的,远不止通吕生物一家企业。运营十多年的华强染整有限公司,主营服装类面料。去年下半年,企业邀请省级专家前来指导,分析印染行业发展趋势与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为转身绿色发展重新布局。“投入1000多万元对生产设备、工艺、品种进行了调整,高耗能设备换成新型高效低耗能设备,新增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整体能耗下降了20%左右。”总经理马恩东介绍,企业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7条生产线带来的年产值过亿元。
多措并举,推动产业转型
千里之外的宁夏国家级开发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上,占地160亩的启东恒昌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一期项目马力全开,今年销售额预计达2亿元。
“老厂土地资源有限,跨区发展是必然之选。”公司总经理钱建辉说,已投资近2亿元,在宁夏银川购置300亩地,将生产基地搬迁至此。去年6月开始,老厂区设备陆续关停,只保留经营权。钱建辉说,生产在宁夏、营销在南通的模式,让企业运营成本下降10%,明年年销售额预计可达4亿元。
引导产业跨区转移,助力行业规范提升,是全市“三行业”整治的有益举措。在深入分析产业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市经信委多次与陕西省汉中市对接,10月中旬组织5家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对接,发挥两地优势,推动产业合理分工、提升层次,实现互利共赢;与常州运达印染对接,计划组织部分印染骨干企业实地学习其研发成功的无水印染技术。同时,邀请专家围绕环保法、行业转型升级等内容,为百余家“三行业”企业辅导,帮助企业家依法治企、科学转型。
“‘三行业’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整治企业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市“三行业”整治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引领、企业主体、依法处置的原则,拓宽“三行业”企业分类处置的渠道和方向。同时,研究出台合理有效的配套政策体系,提高企业参与整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海安等地已出台相关奖惩政策,对主动关停、转移的企业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