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延绵流淌,万古不息。大运河流淌着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更重要的是绵延不绝的文脉。如何从流淌着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答案:“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6月7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打造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大运河历经沧桑巨变,如今,正从历史的长廊里缓缓走入新时代。一直以来,江苏深挖大运河“有形”“无形”文化遗产内涵,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把大运河建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坚持文化为魂、推进绿色发展,江苏以系统性思维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各项工作。
保护文化遗存守住“根”,打造运河文化新名片。淮安里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节点,见证了昔日漕运文化的兴盛。“运河之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给淮安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运河遗迹。千年运河遗迹是江苏文化的“老家底”,既要保护好“老家底”,更要利用好开辟“新天地”。现如今,里运河长廊的规划建设让两岸再现繁华,也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让更多人想起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辉煌历史。
弘扬文化价值留住“魂”,发挥启迪和引领作用。以历史文化传承为落脚点,江苏下大力气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2014年,由江苏省创排的大型史诗歌剧《运之河》斩获中国歌剧节7项大奖,远赴欧洲巡演。在欧洲,从联合国官员、欧盟官员到普通欧洲民众,从《运之河》中看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看到了爱与恨、兴与衰,看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想。让文化遗产成为文化时尚,能活起来更能火起来。
修复生态保护增添“绿”,开启共生共荣新模式。以生态保护修复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水生态文化地标,是保护大运河的又一步“先手棋”。在江苏,用新的科技手段为运河生态保驾护航已经不足为奇。早在2010年,无锡在古运河上建立了2个水质自动站,在京杭大运河上建立了4个水质自动站,运用手工监测、自动监测2种手段监测保护运河水质。悠悠河水,流淌不息,一江青水,滋养两岸人家。
建设沿线环境保持“美”,铸江苏精彩美丽名片。在大运河江苏段,徐州“大汉雄风、豪情运河”,无锡“太湖明珠、甜美运河”,苏州“天堂苏州、苏式运河”……每一个运河城市,都有一段美丽风景;每一片美丽风景都点缀千年之河。这些风景不同的运河城市段,连缀起来的,正是江苏运河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大运河,是一个不会老去的故事。它“阅尽”历史,在当下又用自己的“身躯”继续为沿线地区带来繁荣。千年前,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造就了江苏的富庶繁华;千年后,浩荡奔腾的大运河也必将为江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江苏名片”,让千年大运河留下江苏印记,精彩、美丽的江苏段也必将在运河之上熠熠生辉。(江蓠)
成都将打造五个千亿规模农业产业集群
建筑装修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显效 偷倒建筑垃圾量减少一半
新沂市国土局“两份清单”助推高效执法
东莞将上线“电子围栏”治理共享单车乱象
红石路公交优先道正式联网运行 早高峰乘车比以往至少快10分钟
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江苏名片”
长春市伊通河繁荣桥、南三环桥桥体彩绘公示方案
鹿城重点工程建设“加速度”
星辰故事丨中秋:4分钟了解长沙中秋的前世今生
银川经开区60大庆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四川洪雅法院首发限驾令 23名“老赖”被限驾
我市自主研发成功水位预警监测系统
平安产险晋城中支:组织基础培训 提升工作效率
金融科技时代 人工智能推动广发卡转型升级
相见时难别亦难 国人大年初六“话离别”
我市原创话剧《回家·宝贝》在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舞台艺术类评比中获奖
东山县铜陵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正式投入投用
峨眉山市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一届二次常委会召开
第四轮生肖狗特种邮票1月5日开售
泰国为迎接旅游旺季 计划开放普吉机场旧候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