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打造五个千亿规模农业产业集群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为成都农业新目标。围绕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城市空间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那么,成都在构筑都市现代新高地的征途中,要重点发展哪些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怎样优化调整呢?成都市统筹城乡和农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俊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解读。
“西控”区域
重点布局都市现代农业
“我们农业的基本定位就是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既要保障城乡基本的‘米袋子’‘菜篮子’需求,也要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三生’共融,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俊国表示,必须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此次编制的《成都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对全市的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了全面优化调整。从全市的总体布局来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布局在“西控”区域。
据悉,“西控”区域是我市“山水田林”四种自然生态本底要素的典型地区,处于都江堰精华灌区,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地,是全市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都市现代农业和生态涵养功能区,定位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部绿色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宜居现代田园示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天府农耕文明重要展示区。在张俊国看来,抓好“西控”就牵住了农业发展的“牛鼻子”。总体考量上就是要以高端实现“西控”,以绿色践行“西控”,以控促优,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率先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西控”区域
规划建设“三区三园”
据介绍,在“西控”区域,正在规划建设“三区、三园”,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5个百万亩基地”。“三区”主要是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主要是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和创业园;“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要是指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千亿级产业集群。张俊国表示,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目前,全市已规划建设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是蒲江特色水果产业园、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邛崃现代种业产业园、新津天府农博园、温江农业科技产业园、龙泉驿水蜜桃产业园,6个产业园有5个布局在“西控”区域,其中蒲江特色水果产业园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津天府农博园被命名为省级重点产业园。并将规划建设2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分别是温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天府新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在17个区(市)县分别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创业园。
打破行政区域局限
构建管理新体制
成都既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同时也是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唯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01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5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98元。但成都在产业布局上仍然存在产业规划质量不高,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特色不突出,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在新一轮规划中将系统研究和解决。
为落实空间布局规划,张俊国表示,将加快建设区域协调、产业高端、绿色循环、主体多元、供给高效、协同联动、功能复合的现代农业生态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构建以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新体制,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运营模式,对功能区进行统筹规划建设、统筹环境营造、统筹产业布局,高水平促进行政跨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此外,推进建设模式创新。 
原标题:编制《成都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成都将打造五个千亿规模农业产业集群

市科协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
长春市食药监局公布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抽检情况 含丁丁龙虾、咱屯子锅台鱼等店铺
社保转接便民 群众心暖满意
邮储银行海丰县支行举办新时代互联网经济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讲座
省十三届一次人大会许昌代表团酝酿大会有关文件(草案)
成都将打造五个千亿规模农业产业集群
建筑装修垃圾规范化处置工作显效 偷倒建筑垃圾量减少一半
新沂市国土局“两份清单”助推高效执法
东莞将上线“电子围栏”治理共享单车乱象
红石路公交优先道正式联网运行 早高峰乘车比以往至少快10分钟
船营区多部门联合 依法拆除违章建筑
阜国土(拍)告字〔2018〕28号
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金乡县以重点工程带动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蓝田这家低保户今年考上3个大学生 其中两个是龙凤胎
四川洪雅法院首发限驾令 23名“老赖”被限驾
我市自主研发成功水位预警监测系统
平安产险晋城中支:组织基础培训 提升工作效率
金融科技时代 人工智能推动广发卡转型升级
相见时难别亦难 国人大年初六“话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