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村的嬗变


  赵广奇主持试种的赤松葺初获成功 通讯员 张祎桀 摄
淅川县上集镇关帝村深藏在山沟里,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虽离县城二三十里远,但很多人没去过城里!”全村81户贫困家庭中,无劳动能力的孤老残幼、憨傻痴呆村民占80%。如今,关帝村正悄然变化着:架桥、修路,出行不再难;打井、铺管,清水送进户;光伏发电、赤松茸种植、扶贫车间,群众收入多元化……
“关帝村的变化,得益于驻村第一书记赵广奇。”关帝村委会主任曹国中感慨。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淅川县选派137名“第一书记”进驻贫困村,成立176个驻村工作队,485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2015年6月18日,55岁的赵广奇翻山越岭,来到关帝村。
有没有一种产业,能一次投入、长久受益,让贫困户“不劳而获”?老赵琢磨着。
几经周折,老赵找到了光伏发电项目。县里划拨50万元专款,支持关帝村先行先试。
一个多月后,关帝村15千瓦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这是淅川历史上首次“借光”赚钱!
“这一天,县委书记、县长来了,县扶贫办主任、镇领导也来了,关帝村900多人都到了现场。村部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回忆当时的情景,老赵眯着眼,骄傲地笑着。
在随后的3个月内,关帝村共建成小型光伏发电站4个,装机总量1100千瓦,实现村内贫困户全覆盖。
贫困户张须基算了一笔账,他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为5千瓦,年总发电量约6000千瓦时。“每1千瓦时可获国家补贴0.359元,全年2154元;按每1千瓦时0.3675元向国家电网售电,收入2205元。这一年下来,就4000多块钱。”
阳光变财富,关帝村的光伏扶贫点亮全县致富路。按照每户贫困户对应5千瓦的建设标准,淅川县共建成地面村级光伏电站104个,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331个,总装机容量47兆瓦,全年预计发电量超6000万度,电费收入约6000万元,带动9400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3000元,连续受益20年。光伏发电已成为无劳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进入10月,村民们开始收获红薯,老赵又开始琢磨了。“这山区盛产红薯,如果把这些无公害优质鲜红薯加工成红薯干、红薯豆,卖到山外去,群众收入会成倍提高。”
一番调研后,老赵说干就干。在他的奔走下,一个总投资380万元的扶贫车间已开始生产。从清洗、剥皮,到切片、烘干,全套设备一应俱全。“烘干后,通常1000斤新鲜红薯能出100斤红薯干,色泽自然金黄,口感非常好,是绿色健康的食品。”正在进行打包作业的贫困户冯玉梁介绍,过去,10斤鲜红薯卖不到10块钱,经过加工后,现在能卖20多块钱。
“不仅仅是红薯,村里的土豆、萝卜、南瓜、豆角等,都能进行加工处理。”老赵说,包括正在尝试发展的食用菌——赤松茸。
顺着老赵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十几亩试种基地里,赤松茸长势喜人,密密匝匝铺满了整个农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筐,田地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南阳日报特约记者 杨振辉)

"继位者"难寻 地坛祭地老演员返场
李希信:建设高标准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
赏荷、拍荷,制荷花茶、做荷美食……六月,乐在荷中
杭州启动养老“十项”行动计划
中国(佛山)机械装备展览会顺德开幕
关帝村的嬗变
云霄:实施信用约束 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三亚97套公租房抽签选出“新房东”
南航汕头公司志愿者支援春运一线 “红马甲”温暖返乡人
龙 凤:一群特殊的“小客人”光临武商小学
弘扬传统文化 千年古城迎来的特殊“成长礼”
60元送30元?南充网友举报超市误导消费者
我省24日发布高考成绩
桑葚的味道
威海国际帆船赛今日开赛
认准商标 购买正宗横溪西瓜
海口金龙路与龙华西路段积水 车辆通行缓慢
国家公园:生态守护的云南实践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2018年上海市排水设施管理工作要求》的通知
市区重拳出击 夜查烧烤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