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车巡回收集垃圾 围头村试行“垃圾不落地”

晋江金井镇围头村尝试环保管理新模式,取消露天垃圾桶,每天环卫车巡回收集垃圾
试行“垃圾不落地” 助力乡村更美丽
泉州网5月7日讯(记者 吴志明 实习生 赖章平 文/图)如果你在晋江金井镇围头村的一些村道没看到垃圾桶,不要惊讶,因为,这里正在试行全新的垃圾收集方式——每天早晚,当由远及近的音乐声一响起,村民们就会提着垃圾,等在门口,准备将垃圾投进新型环卫车。相应的,往日收集生活垃圾的露天垃圾桶将陆续取消。
多数村民已经习惯“垃圾不落地”的管理模式
据悉,这项由围头村两委发起的“垃圾不落地”行动,至今已经试运行近一月。在围头古街、小巷两侧的300多户村民,成为“垃圾不落地”的践行者、推广者、监督者和受益者。
现场 “闻乐”倒垃圾 每天两趟过家门
早上8点10分左右,家住晋江金井镇围头村中环东路的陈建设将垃圾倒进袋子里,将袋子口扎紧。这个时候熟悉的音乐响起,他知道村里的新型环卫车又准时来到了。他提着垃圾来到门口,看到不少邻居或者用垃圾桶,或者用垃圾袋,纷纷将垃圾扔到环卫车后车厢的垃圾桶里。随后,环卫车缓缓驶离,继续前进。沿途收集完后,小型环卫车将垃圾载到转运处,由镇里的转运车运走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部小型环卫车绿白相间,是一部新能源车,车后厢摆放着6个垃圾桶。车的两侧均标注着“垃圾分类 自己动手”八个大字,中间还简要介绍了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种类。车后面则是“卫生保洁,靠你靠我”的宣传标语。
围头村党支部副书记蔡雄彬介绍,围头村有常住人口4200多人,外来人口3000多人。目前,新型环卫车试运行的区域在村中心的小街巷,路线大概有3公里,途经村里的10条街巷,每天有两趟,早上从7点半到11点半,下午从2点半到5点,大概会经过300户村民家,涉及人口1200—1500人。
环卫车播放的音乐是《故乡的原风景》,透过清新悠扬的陶笛乐音,阐述对自然万物与山川土地的感怀。“每天都是固定路线、固定时间,因此村民习惯了就知道每天的几点会经过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提前将垃圾准备好。”
初衷 露天垃圾桶有缺陷 尝试环保新模式
那么,试行垃圾不落地做法的初衷是什么呢?蔡雄彬表示,村里以前都是采用露天垃圾桶,不仅影响村道景观,而且夏天天气一热,容易散发出臭味,滋生蚊虫,部分村民对此有意见。
为了尽早破解这一困扰,村里灵机一动:何不尝试外地社区的环保管理模式,让村里的垃圾也不落地,引导村民逐步改变垃圾的处理方式。说做就做,村里花费7万元购置了一部小型环卫车,4月初开始在村中心大型环卫车不好到达的10条街巷试运行,并取消了该区域路边的60多个垃圾桶。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们村就有‘垃圾不落地’的想法,但因各种条件不成熟,最后没有实行。”此次,围头村党支部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借此,既可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又能让村庄卫生面貌得到提升。
计划 逐步推广到全村 引导村民垃圾分类
路边的垃圾桶取消了,那万一游客经过该区域时有垃圾怎么办?蔡雄彬表示,“垃圾不落地”不仅针对村民,还包括游客,因此也要求游客有垃圾时要自己先用袋子装起来,遇到小型环卫车时再投放,或者走到大路时再投放到路边的垃圾桶。
假如小型环卫车经过时村民正好不在家,那垃圾怎么处理呢?蔡雄彬介绍,村民现在已经知道环卫车几点会经过家门口,可以事先将垃圾用袋子包装好,放在自己家门口环卫车必经路段,司机会帮忙投放到环卫车上。
蔡雄彬介绍,一开始沿线还有很多村民不习惯这种方式,村里以“村民主题日”为载体,结合围头乡村大讲堂,对村民进行宣传。经过宣传引导,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习惯,环卫车上的垃圾量也由原来的半天2桶到现在的半天6桶。下一步,他们将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垃圾不落地”行动,同时引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分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别投放。而在时机成熟后,村里会再购置4到5部小型环卫车,全村将以推行“垃圾不落地”为卫生保洁创新点,把“垃圾不落地”行动融入围头村星级卫生评比中,让围头卫生环境和乡村治理更上一层楼。

唐山:路南民政局建档立卡帮扶贫困户
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出炉
贵阳市高新区企业“东方祥云”构筑生态屏障
省运会定点酒店增至36家 运动员点赞扬州味道
节日送戏村民乐
环卫车巡回收集垃圾 围头村试行“垃圾不落地”
滨海医院与附二医签约合作
小伙患重病 全村献爱心
承德举办2016—2017年度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培训班
汉中市召开环保系统2018年度环保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防城区“文化惠民 服务群众”放映农村(社区)公益电影1944场
界首市三个突出引领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守卫舌尖上的安全 仙居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县
考棚社区施划停车线规范车辆停放
99对情侣相聚新宁崀山 栽种爱情树300余棵
2018年《问政日照》第二期时间定了!主题事关你我生活!
东莞援疆企业创办南疆规模最大国语培训班
市经信委出席遵义·上海特色产业推介会
天山褶皱中:一条沟的发现,一个村的新生
《唐山年鉴》全国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