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孙洋 本报记者卢真珍
7月1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简称“大连相干光源”或“大连光源”一期项目)通过了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标志着该装置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2011年,由杨学明、赵振堂、王东领导的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发团队,提出了在我国率先建设基于国际上新一代极紫外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的综合实验装置的计划。该项目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专项经费1.033亿元。2016年9月24日,项目组完成了主要基建工程和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实现了光源装置的首次出光,创造了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纪录。后又经过两个多月卓有成效的调试,“大连光源”先后实现了自发辐射自放大模式(sase)和高增益谐波放大模式(hghg)饱和出光,成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大连光源”到底能用来做什么?“大连光源”是一台能够自己发出光线,从而帮助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仪器。只不过,“大连光源”发出的光线不是我们熟知的可见光,而是极紫外光,并且是亮度非常高的极紫外激光光束。因为这一光束是以自由电子作为工作介质产生的,所以又被称为“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简单来说,“大连光源”发出的极紫外光束可以捕捉到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动态影像,能够用来给分子、原子“拍电影”。目前建成的这一装置只是“大连光源”的一期项目,之后,科学家希望能建成一个更为先进的二期项目。与一期项目相比,二期项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重复频率的提高。重复频率指的是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脉冲的数量。这个数量越高,就意味着科学家在同样时间内获得的实验数据就会越多,当然,实验效率就会越高。未来的“大连光源”二期项目,重复频率将从现在的50赫兹提高到一百万赫兹。这将成为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
紧急通知!常州火车站沪宁线6趟车次停运,多趟车次晚点
汕尾 这些小选手出彩了…
丈夫丢失项链 女子诽谤民警 井冈山市公安局迅速启动维权机制及时处理
院士专家知名企业齐聚烟台莱阳 “论道”农业与食品科技
成都汽车产业跻身全国第二方阵前列
“大连光源”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青川县多措并举织密中小学生溺水防护网
市政协第三十五次主席办公会议召开
2018年佛山市重大招商项目现场会举行
高考后,考生应怎样调节自己?
保定建行蠡县支行完成手机银行全年任务
樊城“伯乐”培训班搬到深圳办
李德璋出席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
举行“我为营商环境做贡献”主题演讲比赛
市委宣讲团到大观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丹江口多部门联合开展水产品突击检查 查获野生鱼500余公斤
杭州发布十条“精品民宿旅游体验线路”
消防演练进小区进医院
太和县郭庙镇“五抓五促”强化扶贫专干管理
市交通运输局“七到位”措施落实省、市安全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