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坑:时光长河中的千年古村

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吕涵 报道组 吴莉莉 通讯员 余欢 文/摄
它被誉为浙西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村落。
它坐落于海拔680米的高山上,至今维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模样,尚留存88幢完整的黄泥屋。
它享有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村落、省级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等诸多称号。
它是观星爱好者的宠儿,2016年12月,被列为国内首批暗夜保护地扩大试点之一。
它就是位于开化县长虹乡真子坑村的高田坑自然村。
黄泥黛瓦,层层叠叠。
8月31日,记者来此,寻觅古村味道。“欢迎你们来到高田坑自然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来者是真子坑村妇女主任柴素芳,也是该村“金牌”导游。
通往古村的路
上山时,阵雨初歇。群山沐浴新雨后,清幽寂寥。从山下入村的公路,像一条白色丝带,飘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这条4.9公里的盘山公路上共有68道弯。在没有通路的上百年时间里,村民出行,异常艰难。”路上,柴素芳讲起这条通往古村的路。
高田坑村坐落在海拔680多米的高山上,是开化县海拔最高的山村。1998年前,村民出行走的是一条有130多个弯、宽度只能容下一人的羊肠小路,日用商品全靠肩挑上山,买个大件得雇4个人抬到家里。多年来,高田坑人一直做着同样的梦:修路。
1998年,村里将养猪场、茶场和杉木等变卖后筹资7万元,准备修一条3.5米宽的路。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带上自家的箩筐、铁锹和镐头,开山修路。经过五年,部分路段加宽了,但最后因缺少资金而停工。
2003年3月,县政府得知此事后拨了5万元资助村民修路,村里请来施工队,结果这支施工队施工不到1公里,发现开路难度太大而打“退堂鼓”。
2006年,县交通局对这条路立项,经过一年多的路段测量和修建,一条宽4.5米、长4.9公里的砂石路面公路开通了。路是宽了,却没有彻底改变高田坑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局面。
直到2009年,县交通局投入100多万元,村集体和村民投入10多万元,对路面进行浇筑,才算完工。整整10年时间,路,终于通了。
俯在车窗上看这条4.9公里的盘山公路,在云雾里东躲西藏,它从历史中走来,温暖着高田坑村人今日的生活。
悠闲的老人与小狗
余老师讲的故事
村口,一座石廊桥横卧在小溪之上,它静静地将水泥路拒之门外,任由古朴的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在村里像血脉一样分布。
廊桥上的拱门为村庄入口,溪两侧各有一个,中部有一座亭,圆形“窗口”小巧质朴。
观音廊桥横卧在小溪上
“这叫观音廊桥,早年供奉观音、关羽、土地公,庇佑村庄人丁兴旺。” 正在廊桥处休息的71岁老教师余祥庆指着横梁上的字迹介绍,观音廊桥建造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该村余氏先祖修建。亭子名为风西亭,多年来为村民遮风挡雨,每到中秋,高田坑习俗“伏龙”(舞草龙)在此始发。
问起村庄起源,“具体年份,我倒真不清楚,我只说一个信息,我是余氏四十二代孙。”余老师笑道,一代只算二十年,村庄已有800余年历史,何况,村里的风水树红豆杉已有上千年历史。
“村内现有余、何、许三种姓氏,以余姓最多。老一辈曾留下祖训,有何(谐音‘河’)才有许(开化话谐音‘水’),自然就养起了余(谐音‘鱼’)。”余老师告诉记者,村人一向和睦,早先,三姓氏人家都在余氏大祠堂供奉祖先。
梨子成熟,行人欣喜地举起相机
祠堂今何在?“就在这里,可惜村里当初筹钱修路时,将其拆了换钱。”余老师指着廊桥旁一片空地,喃喃自语,“高田坑人千百年来被这山路困住了,大家太渴望这条路了!”
“乡里正在规划重建祠堂,到时候,还要您帮忙提些建议呢!”见老人家聊起伤心事,原本在一旁静静聆听的柴素芳忍不住插话。
余老师听罢,笑着作别,指着不远处的老屋,说老伴还在家中等他吃午饭。不一会儿,老屋的木门嘎吱响了,一条长凳上,一位穿着花布衫的老妇人,正望着归家的丈夫。
那一刻,岁月静好。
梦里老家依旧
2009年,高田坑自然村与外界道路开通。这时,长虹乡政府已萌发了古村落保护意识:不允许村民在黄泥房群落擅自建造新房,如要建房,则异地搬迁。这为高田坑的后续保护提供了良好基础。
高田坑田园风光
2015年,长虹乡以高田坑、台回山、游客接待中心为核心景点打造4a级景区。修缮古村落,只有看不到刻意的痕迹,才能成就好的设计。于是,在修缮过程中,小到垒一个石头,大到建设一个景观,乡干部、村干部、村中长者都会坐在一起探讨商量。在村溪与观音廊桥交界处利用当地的黄泥和石头修建围墙,由村里木匠打造的精致垃圾桶,还原旧时风貌的舂米亭子……这些,无一不与当地环境巧妙融为一体。
村民走在村中小路上
如今,88幢保存完整的黄泥屋,犹如88位饱经沧桑依然精神矍铄的老者,分布在燕窝形的村落中,支撑起高田坑的历史底蕴。而那些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老屋,以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岁月变迁的故事。故事里有过往的沧海桑田,也有新时代的生活节拍。
千年红豆杉
真子坑村老屋基自然村人邹应兴原先在开化当厨师,后来,父亲身体不好,他时时惦念着梦里老家。2015年底,邹应兴看到高田坑自然村发展起古村旅游,到高田坑租了房子,开办了高田古民居农家乐。
“这里是农村本该有的样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极简,时间因此被拉长。”一位上海老者在高田坑古民居住了两个月,他这样向记者描述高田坑。一旁,有年轻人埋怨山里买东西不方便,缺少娱乐设施。“他们迟早会懂,简单才是最终的归宿。”老人的声音苍老温和。

记者走访相关部门和专家,探讨港珠澳大桥开通给湛江带来的机遇
广州市统计局组织收看国家局、队业务分工调整数据处理工作视频会
手足口病又掀小高峰
市人大环资委开展2018环保瓷都行检查活动
澳优乳业爱心志愿者来县福利中心开展慰问活动
高田坑:时光长河中的千年古村
滨海举办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 1700余名求职者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缅怀英烈勿忘国耻
赞皇二中开展“学雷锋,爱赞皇,美化环境从我做起”主题义务劳动
湖南祥民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00吨α-熊果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河源大叔中361万元大奖
“中国流动科技馆”走进永登县第七中学
市督导组到我镇开展综治督导工作
侨区举办亲子志愿活动
郜双庆调研浊漳河干流部分河道治理情况时要求
思明法院开展头脑风暴 解析知识产权案例新特点
宁远热闹了!2018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首站启幕
近300岁的古匾额回浦江檀溪“老家”
镇江市食药监局召开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培训会
清远芳华③:当清远成为全省工业产值利润增长最高的一个县时,“封杀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