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 初心从这里出发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
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49年前,习近平来到陕北,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形容陕北是他的根。49年岁月如梭,昔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满目青郁,不变的惟有那大地的广袤和信天游的歌声。
七年的知青生活,最难忘田间地头一同滴洒的汗水,最难忘那碗来之不易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最难忘寂静深夜里一豆萤火下煤油灯的味道,还有依依惜别时眼中的不舍……
“我走的时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这里。”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追溯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初心”。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2015年2月13日中午时分,安静的梁家河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来了!”
村口一块写着“知青淤地坝”的石碑前,十几位乡亲激动地同这位当年“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现如今13亿中国人民的领路人握手寒暄,欢迎他回家。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上世纪60年代末,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他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离开。
习近平曾在给梁家河乡亲们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习近平(左二)在陕西延川县。来源:新华社
在习近平的记忆中,那里的乡亲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那时的陕北大米很稀罕,逢年过节都吃不上。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中仅吃过一次白米饭,是村民李印堂送给他的。
李印堂在铜川当工人,和习近平很要好。有一回李印堂回家时带了一点大米,让母亲蒸了米饭给习近平尝尝。印堂妈细细淘了米,蒸了一碗白米饭,让印堂趁热给习近平端了过去。
习近平后来动情地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
青年习近平感受着来自梁家河的温暖,并把这种情感深深埋藏在心底。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告别梁家河的那天令他终身难忘。
“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但是都没有吵我,因为我在里边睡觉,(他们)静静地等。”习近平当众落泪,人群中也有人掉下了眼泪。
“村里人把近平送出很远,他一再让大家回去,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和近平道别。我们都记得,近平给村里人说:‘大家都回去吧,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村民梁玉明回忆。
习近平离开了梁家河,但他把心留在了那里。
1975年10月8日,梁家河村民欢送习近平上学留念。来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07年8月28日、2008年7月12日、2011年5月2日、2014年5月5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民回信,表达对乡亲们的惦念,并希望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帮助村民吕侯生治疗腿病、对有困难的乡亲们解囊相助,这无不体现着习近平对梁家河这片土地的挚爱深情。
“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份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就是这样的感情。”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
这是1972年,插队回京探亲时的习近平。来源:新华社
不变的理想信念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陕西第一口沼气”“知青淤地坝”“知青井”,一块块静静矗立的石碑悄然记录着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梁家河的变化。
  1974年,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大队支部书记的重担。
“我做了大队支部书记以后,一直想找一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有一天我翻到《人民日报》,当时头版有一条消息就是四川省很多地方实行了沼气化,我很兴奋,我觉得沼气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
习近平与其他几位同志去四川考察。回来后,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技术员,建成了陕西省的首个沼气池。
  沼气池曾因裂缝无法产生沼气,习近平就带领几个青年,把沼气池里面的水、粪便全部挖出来,然后下到沼气池里,打着手电筒找裂缝。
1974年7月中旬,沼气池顺利点火,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一举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
在陕北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渗水坑作为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被当地老百姓叫作“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无水可吃。
习近平跟村民商议,在村子中央一块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梁玉明回忆。
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
如今走进梁家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插队时带头修建的知青井。来源:《中国邮政报》
建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197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产粮食689斤,一个工日分红七毛二。
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依旧心系那里的乡亲,帮助他们通电、修小学、修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近平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村民王宪平说。
习近平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着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进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
“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习近平说。
人生的启承点
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
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与乡亲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从梁家河出发的习近平,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心中对于梁家河的乡亲们没有一刻忘怀。他对于梁家河的人民如此,对于全国人民亦是如此。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习近平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他没有辜负百姓的期许和自己的承诺。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来源:新华社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
一条柏油马路从文安驿镇出发,穿过村子,一直修到了木军塬上。小河流水潺潺,仿佛欢快的音符在跳跃。整洁的农家小院在绿树丛中伸出瓦房一角,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梁家河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亿多人摆脱物质贫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尊严。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那天从木军塬下来时,习近平三次让司机停车,深情凝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草草木木。
从梁家河的黄土地出发,习近平怀着一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真正与民同苦、为民分忧。他抱着“功不必在我”的态度,只求不愧苍天不愧心;他怀着“察其疾苦”的本心,但愿苍生俱饱暖。
40多年来,习近平以扎实苦干、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把一切回馈给了养育、成就他的中国人民。(文/孟利铮 李璇)

真情实意解开心头结 青田28年信访积案终化解
寻亲者录入DNA已刻不容缓
工行石家庄分行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
商场门前特卖大棚公然售卖“假名牌”查扣“安德玛”“始祖鸟”运动服800余件
温大瓯江学院产教融合探索获关注
梁家河 初心从这里出发
私安地锁成“风气” 这个小区“风景”与众不同
草莓干、蓝莓酒、桑葚汁…精深加工 让“尾货”水果重生
绵阳召开健康城市规划研讨会
以狠抓落实诠释不忘初心
南充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关于2017年度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城建集团严字当头 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
产妇突发“羊水栓塞” 十多名医生上演生死时速
省厅、怀化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前往洪江市检查督导地质灾害 汛前排查工作
10月起西安通过社保卡发放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
大庙镇一处山道出现洪流
日照旅游旺季海鲜走俏 螃蟹、虾爬受游客青睐
苏州大学举行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
我市召开振兴发展中医药暨医养健康产业现场观摩推进会议
海洋知识夏令营 孩子们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