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4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未来的农村工作勾勒蓝图。
“到2020年,全市乡村振兴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35年,全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市全面建成。”会议提出的目标令人振奋。
新时代推动新发展,新目标引领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跨越。
走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抢抓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绿色发展,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走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推进长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市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突出做好“种、养、特、加、新、融”六字文章,着力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初级农产品转化为优质食品、新型化工原料、生物能源等高附加值产品;紧跟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以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为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我市将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市粮食产量保持在200亿斤阶段性水平。
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围绕“谁来种地”问题,在确保农村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改善设施条件,加强科技培训,努力提升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社会主义大市场有机连接起来。
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推进质量兴农。我市将主动适应国家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通过抢抓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为我市更多的农产品贴上高质量标签。同时,积极打造“中国优质粳米之都”“中国小町米之乡”等特色品牌,积极创新营销方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建设一批生态廊道。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乡村水系综合治理,恢复和发挥好水生态的调节作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紧紧围绕黑土地保护、秸秆利用、养殖粪污处理、农膜回收等重点,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在坚决禁烧秸秆基础上,加大综合利用转化力度,确保在全省走在前列。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序解决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全面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用好新时代“传习所”等平台,努力让新思想在基层和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传承优秀文化。挖掘、继承和创新乡土文化,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朴民风的重要作用。
加大文化供给。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抓好农家书屋、健身广场、文体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移风易俗。结合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陈规陋习,切实在群众中把文明新风树起来。
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强化政治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驰而不息改进作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基层腐败,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机制,逐步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乡村治理的最大能量,营造人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最大限度地增强农村治理实效。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农村黑恶势力、非法宗教活动、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
提升农民幸福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将“精准”落实到全过程,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落实好惠农强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发展劳务经济、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城乡救助体系,补齐农村社会保障短板。
深化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要求,我市将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确保改革红利充分释放。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土地承包政策,扎实做好土地确权收尾工作,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宅基地“动起来、转起来、活起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同时,要统筹推进水利、林业、供销、金融等综合改革,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
晋城市警方向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亮剑”
叛逆男孩出走 民警助其回家
首汽共享汽车落户深圳 GoFun推出“包夜”套餐
聚焦海绵水城 发现最美南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江门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我市吹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号角加快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跨越
灌南县平安河桥段疏浚工程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11月南江县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柳江赴布拖县考察交流对口帮扶工作
梅城多个路口现“红灯乞讨者”影响交通隐患大
(扫黑除恶)尉氏县多措并举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开展
感悟书法之美
食药监部门发布饮品消费警示
在溪口开幕的这场民国书籍展显示:民国书事多甬人
10月21日起 抚仙湖水域禁止游泳
6条公交线路走向有变下月恢复正常
九原区蒙甄足球俱乐部斩获中国城市足球锦标赛多个奖项
改造市场更便民——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标准化农贸市场获市民点赞
2月4~6日我市北部及山区将出现霜冻天气
到2020年云南将打造3至5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