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生态修复红利
——乐平市礼林镇前鲍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侧记
景德镇新闻网讯(王金保 何祖辉)“过去,这里碳水污染农田,种水果表皮沾满一层粉煤灰,如今这里遍植花草,水土流失、煤灰漫天飞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种出的蔬菜、红薯嫩绿鲜灵,卖相好,我家加工的薯片成了抢手货,赚了个盘满钵溢。”乐平市礼林镇前鲍村新军农场主杨新军满脸兴奋。
前鲍村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渡洄线穿村而过,上世纪建有国有桥头丘煤矿,年产原煤80万吨,洗选能力达400万吨。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采煤沉陷区土地沉降、民房斑裂、基础设施受损等问题日益突出,前鲍村不可避免地“患上”了煤炭开采的“后遗症”。遍布全境的煤矸石,旱季沟渠被废弃煤矸石堵死,雨季农作物常被山上冲下的煤灰淹没,多数农田荒废,村民饱受污染之苦。
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产城一体发展、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蹚出了一条“人口、产业、环境相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路子,实现了由黑转绿的华丽嬗变。
前鲍村曾经因煤而兴,却因煤而困,面对采煤沉陷的现实,前鲍村通过整体搬迁,解决民忧,腾空土地,拓展了发展空间,并以光伏设施建设为媒,融合产业培育特色,实现了破茧重生。
近年来,抢抓国家大力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有利时机,通过积极争取农光互补光伏项目落户前鲍,建设千亩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大项目带来大机遇,吸引着外地工商资本大量涌入,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源源动力。目前,已引进中设国联清洁能源集团投资建设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已并网发电,投产后年均发电量4500万千瓦时,就地安置劳动力400余人。
在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过程中,前鲍村创新性地探索出“光伏+农业”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使采煤沉陷区由“包袱”变“财富”,产业结构由黑转绿,为产村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礼林财政所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帮助该村恢复渠系,硬化连村道路,推进路旁绿化、亮化,为前鲍村产业发展构架立柱。
农光互补项目的实施,拓展了区域性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还通过光伏企业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入驻,规划建设农业设施大棚200亩,并同步发展休闲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带动当地物流运输、仓储批发、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生态修复等新业态的快速膨胀,形成“一产”叠加“二产”带动“三产”的新型产业链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动能。
农光互补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村民的实惠。整村搬迁的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赚“租金”、基地打工挣“薪金”、承包大棚翻“本金”,实现了身份的华丽转变。
为更好地实现充分就业,前鲍村成立了产业合作社,积极对接企业用工需要,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专业培训,让“泥腿子”变“产业工人”。同时,通过园区务工、大棚承包、虚拟岗位等形式开展精准扶贫,为产业扶贫注入新动能。
前鲍积极抓住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带来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围绕“光伏兴村、产业富民”的目标,设置了光伏路灯、光伏垃圾箱以及形态各异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建设农业综合体,构建创新创业、商贸物流等发展平台,努力打造集光伏领跑、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生态村。如今水渠通了,山上有清洁山泉,村民群众通过融资合伙开发蛋鸡、水产和孔雀养殖,过去闲置的破旧矿房派上了用场。
“如今山上修拦碴坝,种了不少树木花草,水质变好很多。”村民王俊去年利用废坑建鱼塘,省了不少投入,源源不断的山泉水也让这里养殖产品更优,坞头村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兴建了生态环保型村民文化广场,创建为江西省生态村。(来源:景德镇日报)
翱翔云端借雨来
含山县公路局完善生命防护工程 为百姓出行保驾护航
市中级人民法院 送法进村助力扶贫
碧水蓝天好画卷
技术创新引领绿色新发展
乐平市礼林镇前鲍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澄海区政协开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专题调研议政活动
卫计委:省级督查组来常州督查无偿献血“三免”待遇落实情况
辉煌四十载 华彩耀三江——全市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开幕
现场查找问题 督促整改落实
虹口发布总部经济政策
居民家中突冒浓烟 原是插排惹的祸
省森林公安局领导来我市考察
晾晒粉条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在苏开幕
德安县林业局木材检查管理站开展案卷评查工作
百姓故事:老旧小区开启“海绵模式”
双城区政府召开二届十八次常务会议
小区游泳池提前结束营业,电话失联,业委会是否应担责?
我国高海拔地区首座转体梁桥成功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