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雨后的清晨,记者一行驱车到太和县二郎镇采访,走济广高速,转s308省道,下x002县道,入乡村小路,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便进入太和县东北部这个偏远乡镇。车子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间的村道上穿行,有点在绿海中泛舟的感觉,沿途村庄安静,田园风景如画,绿化带旁的白色小栅栏如跳动的音符,点缀着小镇精致的风情。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的共同作用下,二郎镇清爽的气质颇显优雅。但是,眼前的景色并非此访的主题。一路上,记者一直惦记的问题是:二郎,这个有点神秘的地名是怎么来的,它与大名鼎鼎的二郎神有关吗?
二郎神庙
颍淮之地人文荟萃,历史悠久,自古留下了顺昌府、北照寺、六十里铺、光武、原鹿、坟台、倪丘等诸多脍炙人口的地名与典故。这些地名或与历朝历代皇帝有关,或由大规模移民迁徙带来,或因行政区划变迁等原因,在民间代代相传至今。由于历史上阜阳境内战事频繁,城邑兴废无常,乡村饱受摧残,又缺乏文献记载,很多地名的由来早已湮没在历史时光深处,如一串串无解的密码,令今人颇费思量。问及二郎地名的来历,当地人的说法不一,但大家都认为与二郎神的民间传说有关;而且,这里的确建有一座二郎神庙,相传早在明朝时就有了,几经兴废重建,如今变成了三间小平房,当地群众时常去敬奉祭拜,希望二郎神能带来好运,保佑平安。
二郎神庙就建在二郎镇街上,属于二郎新村地界,距镇政府不远。在副镇长李心秀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紧邻南皂沟的二郎神庙探访。这是一座普通的三间平房,外墙看起来很新,房间里陈设简单,供奉了三个神位。中间供奉的是二郎神显圣真君,西侧供奉的是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东边供奉的是医圣华佗。
“最开始,二郎神庙供奉的只有二郎神。”年轻的李心秀对此庙不大了解,找来了原二郎镇文化站站长王瑞亭。这位69岁老站长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站在人来车往的街头,和记者聊起了二郎神的历史。
二郎神,是我国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但是,受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二郎神通常被叫作杨戬。民间相信,他力大无穷,能七十二变,神力了得,能赋予信众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王瑞亭介绍说,最早的二郎神庙是由清末当地居民王姓人家建造的。当时这地方有田龙、田虎两个村霸,经常欺负王姓人家。为了从力大无比的二郎神身上获得护佑,王姓人家听从“高人”建议,在南皂沟桥西头建造了二郎神庙,希望借助二郎真君的勇气和力量,打败田龙、田虎。但是,庙建好后,王姓人家的处境却不见好转。一位游方道士经过此地时,指点王姓人家:这座庙建的地点不对,如果将庙从桥西头挪到桥东头,被人欺负的处境就会得到彻底改变。于是,王姓人家接受了道士建议,把庙迁到了南皂沟桥东边。从此以后,田龙、田虎两个村霸就不断遭遇天灾人祸,势力日渐衰落,并最终被王姓人家打败。故事传开后,当地人相信,是二郎神显示了伟力,纷纷到二郎神庙敬香朝拜,希望二郎神能祛病驱邪,保佑平安。
“这当然是牵强附会的传说,带有迷信色彩。”王瑞亭说,不过,二郎地名的由来与这个传说有关,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目前,二郎镇的各个村庄都有王姓人家,王姓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姓,似乎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传说并非毫无依据。
“现在看到的二郎神庙是2007年重修的。”王瑞亭指着洁白的外墙说,“近来,镇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粉刷了外墙,在庙外修建了焚香池,不准在庙内烧香,引导大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如一定要许愿的话,也要文明敬奉。”
文献记载
经过整治的南皂沟,如今已成为二郎镇的一处景点。临水而建的二郎神庙规模虽小,但在方圆十里八乡都有一定名气。“解放前,二郎神庙的规模比现在大得多。”王瑞亭介绍说,二郎神庙最盛时占地十多亩,有好几栋房子。解放后,二郎神庙被废弃,1955年前后在原址改建了二郎小学,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对这段历史都有所了解。二郎乡小学在二郎神庙原址办学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直到新小学异地重建投用,二郎神庙也没有得到恢复,文革期间几乎被彻底拆掉。2007年重建后,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关于二郎神庙的来历,文献记载与老站长的说法有所出入。据《二郎乡志》记载,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东兖州枣林庄迁来的一支移民在二郎繁衍生息,有户田姓移民,兄长叫田龙,为人忠厚老实;其弟叫田虎,为人奸诈,无恶不作。为敛财,田虎在南皂沟边上建了一座黑虎庙,以逢庙会为名,强迫农民捐款捐物,农民敢怒不敢言。后来,一些农民便暗自到黑虎庙拆砖拆瓦,但是拆得的砖瓦又不敢自用,就放到南皂沟边。听说天神二郎杨戬能镇住黑虎,便用拆来的砖瓦建了一座庙宇,供奉杨戬,取名二郎神庙,以震慑当地恶霸势力。解放后,这里成了村民赶集的地方,逐渐转变成二郎集,后更名为二郎乡、二郎镇。
乡志还记载了二郎镇的建制沿革:1961年8月,成立二郎人民公社,属坟台区;1969年并入宫集公社,1980年恢复二郎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二郎乡,属宫集区;1992年2月,撤销宫集区时把苏寨乡、二郎乡合并,设立二郎乡;2006年10月村级区划调整,撤小村并大村,全乡合并成二郎新村、龙伍新村等6个村;2016年11月,二郎撤乡设镇。
朱大石磙
平原上的记忆是三尺长的传说,虽然说法不一,但都寄托了如烟往事和百姓心愿。
行走在蜿蜒的村道上,不知谁说了一句“龙伍新村还有一个朱大石磙呢,有百十年历史了。”
“大石磙还有姓吗,咱们去看看吧。”记者的请求得到了副镇长李心秀的响应。一行人来到朱大石磙自然村时,几位老少爷们正在大石磙旁边聊天,头顶上是一株树龄上百年的参天大树,华盖如云,充满诗意。听说记者打听大石磙的来历,一位年近8旬的老汉开了口:大石磙在这儿已经很有年头了,具体哪一年没人能说得清了,听长辈说,这个大石磙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了。
从村民七嘴八舌的叙述中,记者无法辨别准确的信息。好在,《二郎乡志》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制和军卫屯田制,开发中原地区大量荒芜土地。朱元璋命人率队从人口稠密的山东兖州枣林庄,把当地农民迁移到西淝河畔定居,称之为朱营孜、后营孜、朱老营孜。移民之后,民耕有田,精神大振,正值小麦丰收在望之时,皇上钦差来此地视察移民垦田情况,看到丰收情景喜出于心,便赐大石磙两个,骡马十匹,以利收打归仓。事后,钦差回禀皇上:皇恩浩荡,百姓感激,屯田喜获丰收。皇帝大喜,逐将其提升为负责凤阳、颍州等地垦田的主官。因大石磙的光辉历史,后人便将此庄称之为朱大石磙。
记者现场看到,在朱大石磙庄北生长着一株树龄310年的古柿树,距古柿树约20多米,是一株树龄100多年的大榔榆树,树下供奉着一个白色花岗岩质的大石磙,高1.1米,直径0.8米。村民出于保护目的,用砖头水泥在大石磙周边砌了一圈圆台子,把大石磙圈在其中,露出地面的部分约20公分高。当地人相信,大石磙能保佑农业丰收,给村民带来好运。
阜阳市文史研究专家李援朝也到访过此地。他收集的资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清光绪年间村里出了一位富商,名叫朱大,衣锦还乡后置地建房,修桥铺路掘井,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每年午收、秋收季节,乡邻都来帮助朱大家收割庄稼,这样既可吃上饱饭,又能挣点工钱。朱大家有良田数十顷,牛马一大群。午季收麦场面很大,打场时用两个大石磙,每个石磙要套上三匹马方能拉动,每匹马脖子上都带有大铜铃铛,打场时叮当作响,烘托出丰收的喜悦气氛。这就是当地流传已久的“打响场”。清末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朱大为救济乡亲,家境日趋衰落。于是,朱大将自家田地分给当地乡亲耕种,变卖家产举家外出经商去了,后来音信全无。村民为纪念朱大的义举善行,将其留下的两个大石磙作为镇村之宝,分别放置在村南和村北,还在大石磙旁各栽一棵榔榆树,并将村名由“朱大柿树”改为“朱大石磙”。近年,村民捐款修建了水泥花池,将其保护起来,奉为神树,逢年过节在树下大石磙前烧香祈福。
怡景公园
在二郎神庙东边,是二郎镇重点打造的怡景公园。这座精致的游园位于南皂沟岸边,占地30多亩,栽满了花草树木,设置了凉亭、风车、雕塑、滑梯、健身器材等。芳草萋萋,微风和煦,秋日的雨后,行走在铺满石磨的小道上,别有一番风情。记者到访的当天上午,不少村民带着孩子来这里休闲玩乐,尽享田园惬意时光。
怡景公园的位置靠近铁路,园内的石磨路、微丘草坪、小木屋旁,就是纵贯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每隔一两分钟就有一列火车呼啸而过,似乎把希望留给家乡,将诗一般的梦想带到远方。整洁的生态环境、昂扬的精神风貌,流动的美丽风景,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二郎小镇的光明未来。
文明单位与村屯结对共建助力创卫
【正风肃纪促保障】清港:为党员干部言行上“阀门”
重庆路改造最新进展!路面已铺设完毕
宁津:邀来百名博士进企对接
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 今冬用气紧张有望缓解
诗与远方到二郎
受台风影响 苏城梅雨暂时“爽约”
“四十年四十村”活动在红星村开演啦
30年坚守,打造刑事审判“娄底样本”
尖草坪区创城办深入部分街办调研创城工作
长郡教育集团永州市郡祁学校开工 2019年将开学迎新
荆州部署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整治行动”
江苏扫黑除恶取阶段性成果 摧毁涉黑组织35个破案5822起
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开展2018年度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培育活动的通知
11月底石家庄乘公交也可以微信支付啦
中共本溪市委关于对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的通报
i记者目睹渡江节盛况
市文旅委多举措开展文化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月活动
市政府与省电力公司联席会议召开
雨水暂歇 今日贵州省放晴气温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