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生态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生态牌”助力脱贫攻坚——
“生态文明+产业扶贫”的育才探索
村民在马脚村千亩级火龙果种植基地工作。黄世烽摄
核心提示
育才生态区,素有“三亚后花园”的美誉。然而,作为三亚的核心生态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三亚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严朝君曾在育才生态区调研时强调,育才生态区要将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保护好育才生态区的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脱贫攻坚战中,育才生态区如何打好“生态牌”,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扶贫的关系?连日来,三亚日报记者深入走访调查发现,育才生态区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闯出一条“生态+产业”新路子,既保持生态文明发展,又实现企业受益、村集体经济壮大、贫困户增收致富的“多赢”局面,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蜕变。
创新模式
花卉基地“种出”多方共赢
8月21日上午9时许,山区的雾还未散尽,三亚日报记者在育才生态区马亮村花卉生产基地看到,十多名村民在大棚里忙碌着,有的在施肥,有的在剪枝。“在家门口工作很开心,每天不仅能看到各种漂亮的花卉,还能挣到钱。”马亮村村民洪珊珊对三亚日报记者说。
今年上半年,育才生态区马亮村委会引入海南梦想休闲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花卉产业,面积达100多亩,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标准化”的发展模式,村里79户农户用土地入股,其中包括25户贫困户,有8名贫困户劳动力在这里就业。自今年6月份基地转型发展以来,已有800人次村民在此务工,每名村民工作一天至少有100元工钱,为马亮村及附近村民增收约10万元。
“这次转型,我们主打豹纹竹芋这一品种,种了25万盆,市场收购价格大概每株20—25元,而且订单有保障,半年产值就在600万元左右。”梦想休闲农业育才基地负责人肖世来对三亚日报记者说,除了豹纹竹芋,还引进了非洲紫罗兰种苗1万盆、沙漠玫瑰母本2000盆,预计基地每年总产值可达近800万元。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当地村民也会有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三亚日报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育才生态区刚成立了“三亚市育才生态旅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万元,辖区10个村每个村以5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作为各村发展美丽乡村、民宿经济、农旅项目等扶贫项目的引导资金。马亮村、那受村的资金投入到花卉生产基地中,每年有10%左右的固定投资收益。
当天上午,育才生态区工委书记陈向奋正在马亮村检查脱贫攻坚工作,他向三亚日报记者介绍了他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思考:“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一户贫困户都不能落下,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育才生态区来说,挑战很大。除了很多政府层面要做的工作,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帮扶引导之外,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找到一些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路子。”
对于马亮村花卉生产基地项目,陈向奋认为给了他不少启发和欣喜。“企业有资金、技术和市场,村集体和村民不但投入了土地、劳动力,还投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这样就实现了‘多赢’局面——企业受益、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陈向奋说,这种产业扶贫模式、产业选择既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也有产品特色,市场风险可控,各方收益都有保障,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实现了育才生态区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初衷。
“一村一品牌”
龙头企业开进贫困村
三亚日报记者在育才生态区看到,类似马亮村花卉生产基地的产业扶贫项目还有很多。目前,建有马脚村火龙果基地、抱安村蜂蜜养殖基地、那受村百香果基地、那会村黎苗甜酒基地等十几个基地,这些项目均能获得政府的扶持。今年,育才生态区专门安排286万多元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百香果、火龙果等种苗补贴,让农户和集体“轻装上阵”全力脱贫。此外,还有生态补偿、务工奖励等各种资金扶持。
陈向奋说,育才生态区在产业扶贫方面,除了政府给予充分的产业扶持政策,也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不主张一哄而上,而是要致力于形成“一村一品牌”局面。
“我们从4月中旬开始陆续采摘上市,以每斤4—10元不等的价格共卖出了2万斤,5户贫困户目前已得到分红收益3万多元。”8月21日中午,在鲜果挂满枝头的那受百香果种植推广示范基地,27岁的那受村脱贫户苏其文正在给百香果修剪枝叶。
“我在这里工作每月可领到3千多元。”苏其文谈到与其他村民以土地入股合股种植百香果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苏其文告诉三亚日报记者,自去年底加入区里扶持的百香果种植产业项目后,他的收入增多了,年底还将有分红,全家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那受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林明忠称,该村在区里的扶持和引领下,通过特色产业带动,稳定持续增加农户收入。今年上半年起,该村与三亚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建立起“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科研单位+企业+基地”模式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带动那受村委会2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在各方的帮助下,百香果基地还在申请“纳寿”商标,取那受村的谐音,赋予传统种植业新的文化内涵。
在马脚村,海南省扶贫龙头企业——海南水果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加入了产业扶贫热潮,在这里建起了千亩级火龙果种植基地。
8月21日下午4时许,在水果岛火龙果生产基地,贫困户吉桂英、脱贫户高其华等建档立卡户正在给火龙果施肥、浇水。吉桂英告诉三亚日报记者,他们在基地工作每天每人收入130元,每个月的工资由公司财务人员准时发放到他们的银行卡里。
水果岛公司火龙果种植基地相关负责人吉成雄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吉桂英、高其华等农户勤劳肯干,基地的火龙果育苗、剪枝等工作都很适合他们。2018年,独具慧眼的水果岛公司在马脚村建立了火龙果基地,总规划面积2000亩,分两期建设。其中,第一期开发1000亩,已种植820亩火龙果5个月,明年春节可陆续收获。目前,该基地已带动周边260名村民就业,含41名贫困户、脱贫户。
打好“生态牌”
脱贫与生态同频共振
种植花卉、水果等项目让育才生态区的村集体和村民尝到了甜头,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等产业也“百花齐放”。
育才生态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招业说,如今,育才人更加坚定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引导农户改变破坏森林资源的生产观念和方式,采取“资金扶持到户、项目覆盖到户、人员帮困到户、技术服务到户”的办法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在确保橡胶、槟榔、南药、冬季瓜菜等传统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扶持、引导农民种植平菇、茶树菇、木耳和竹荪菇等食用菌,养殖山鸡、本地鹅、山羊、五脚猪,种植兰花、玫塊花等,让农民既居住在花园式的环境里,又从参与生态经济中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介绍,育才生态区共有建档立卡户1023户4600人,占据全市建档立卡户人数的一半以上,是全市抓好脱贫巩固提升工作的重要区域。该区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脱贫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户”等多种模式,涌现出一大批特色产业,并通过引进电商扶贫等开拓市场,不断为全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
“我们还要继续调动资本、技术等各方力量,把贫困山区的好山、好水、好空气等自然要素变为有市场价值的生产要素,将生态和产业融为一体,实现企业和贫困户多方共赢。”陈向奋表示,育才生态区在严格落实基本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政策,扎实做好各项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继续完善农业产业扶贫长效帮扶机制,合理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逐步实现组织化产业帮扶全覆盖,使产业布局“短、中、长”结合,产业项目管理规范有序,技术服务保障到村到户。
“我们区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始终要摆在第一位毫不动摇,同时,生态优势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好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就能同频共振,‘绿水青山人富裕’的美好愿景就能变为现实。”陈向奋说,守好生态区、打好“生态牌”,育才生态区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记者许愿坚黄世烽)
高校招生咨询会25日举行 将有120多所本科院校接受考生、家长咨询
山西运城市党政代表团来苏考察
天津开发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投资者放在第一位
武汉大学毕业典礼“肄业生”作为校友代表致辞
阜城县交警大队民警到阜城进修学校上交通安全教育培训课
育才生态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打好“生态牌”助力脱贫攻坚
天心区司法局桂花坪司法所创新未成年人矫正新模式
暴雨红色预警解除 未来三天雨或接着下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视察重庆法院工作结束
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阮啸仙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将在我市举行
市政协领导赴信宜调研提案办理工作
东山:方言歌曲《海底反》 全新演唱趣味多
从“官方河长”到“民间河长”
三伏天不能吃冷饮?喝热水能“逼寒气”?辟谣!
漳州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新办事大厅正式启用
市领导到有关区暗访调研: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打好村级组织换届攻坚战
南明区遵义社区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鞍山人均银行存款增加4907元
张秀新当选唐山市路南区人民政府区长
向阳区举办迎“七一”道德学风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