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逐梦小康号角 谱写时代发展华章


2018年初秋时节,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皖东第一大县——定远县2998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到处呈现一派喜人的景象,百万亩金灿灿的水稻低首摇曳,吐露着又是一个丰收年的喜悦;滁州市西部大工业基地、位于炉桥镇的定远盐化工业园内厂房林立,机器轰鸣,向人们展示着安徽四大化工基地之一的正在建设与崛起的靓丽身姿;畅通的县乡村道路,高标准的国省干道,一望无垠的高铁路线,南来北往的汽车,风驰电掣的动车,奔向四面八方;焕然一新的城乡校园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环境宜人的小区、公园里也不时传出幸福老人们的欢歌笑语……
40年前,定远县还是安徽省最穷的10个县之一。这里农业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交通条件不便、人们生活困难……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40年来,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激励下,历届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带领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百万定远儿女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在这块热土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定远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江淮分水岭上熠熠生辉。
“凝心聚力共逐梦,砥砺奋进铸辉煌。”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勇于拼博、敢于创新的定远儿女在这块热土上又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一个个“定远模式”“定远经验”接踵迸发,一项项“国字号”改革亮点频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到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全国、全省现场会先后在这里召开;首创“泵站串塘”和“两证一书”建管模式,成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典范,全国、全省现场会相继召开;试点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两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得到了国家和省市的充分肯定……2018年上半年,定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财政收入12.2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2元,为全面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丽定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发展奏响“交响乐”
定远县是皖东第一农业大县。历史上这里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旱涝灾害频繁,生产能力低下。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有1.54亿公斤,饲养生猪34.78万头,养殖家禽391万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远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旱瘦荒”到“稻花香”的根本转变,正在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如今的定远常年粮食产量11亿公斤以上,常年生猪养殖近200万头、出栏150万头,一跃成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生产十强县。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县“341”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建成,即3个百万生产基地(水稻、小麦、生猪);4个二十万亩生产基地(花生、瓜菜、林果、花卉苗木)和1个千万只家禽生产基地;已建设2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省级示范园区1个、市级示范园区7个、县级示范园区6个、乡镇级示范园区10个;成功开创了“产、学、研”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模式,启动组建了水稻等九大产业联盟,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家庭农场达185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3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60家,2017年加工产值达68亿元。
畜禽养殖和特色农产品亮点纷呈。规模养殖从无到有,1978年全县只有4家规模养殖场,到2017年底,全县年出栏千头以上猪场138户,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8.5%;高标准建成年出栏千只以上肉羊场6个。定远黑猪、池河麻油、池河梅鱼等一大批农产品享誉省内外。全县“三品”认证总数达到73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农产品68个,有机农产品3个,“三品”基地面积58万亩,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3个。
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2013年至今,全县累计完成塘坝扩挖8548口,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192处7104kw,新建加固小水闸工程15处,清淤农村沟河258条676.2公里,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42座,改造中小灌区15处,累计完成投资5.87亿元,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0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40万亩。尤为可喜的是,承载着定远人民几十年期盼的总投资30.58亿元江巷水库工程于2016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
国土绿化森林覆盖率提升显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县林地面积由35万多亩增加到60多万亩,有林地面积由9万多亩增加到4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4万立方米增加到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1.5%;城市绿地从无到有,城区绿地面积增加到300多万平方米;村庄绿化,绿树如荫,创建省级森林村庄达到56个;森林长廊、道路绿化建设达到800多公里,国省道、县乡道等主要道路绿化实现全覆盖;森林旅游、森工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林业已成为定远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
农机总动力实现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159万千瓦,其中55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6500台,联合收割机6010台,水稻插秧机2106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1%以上;农机化推广逐年普及,众多农业新机具走进千家万户。2017年度完成机耕面积300多万亩、机电排灌面积80多万亩、机收面积295万亩,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农民群众利用农机生产作业服务每年增收达2.8亿元以上。
工业强县吹起“集结号”
2018年是十九大之后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翻开定远厚重的奋斗史,回望1978年到2018年,40年之久,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悄然变化,正散发出现代工业强县熠熠生辉的无限魅力。
上世纪70年代,定远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水泥厂、轮窑厂、化肥厂、磷肥厂、染织厂等多家骨干企业。与此同时,县属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也开始发展。据统计,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3337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县办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为10282万元),198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1989年县委、县政府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兴建年产10万吨精盐的盐矿首期工程、化肥厂年产2.5万吨合成氨扩建工程、水泥厂4.4—8.8万吨水泥扩建工程等。
上世纪90年代,县化肥厂4万吨尿素工程批准开工;粮油食品加工、建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位置;全县工业初具规模,拥有固定资产1.12亿元,工业总产值39910万元,年增长速度在全地区名列第三。
进入21世纪,定远工业发展呈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4月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正式立项,项目建设总投资160亿元,被列入安徽省“861”一号工程。2011年3月,定远盐化工业园被批准为省级盐化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千亿生态型盐化工基地”。
近年来,定远在“工业强县”战略指引下,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盐及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服装球类、先进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了粮油食品、精制盐及盐深加工、石膏三个产品百万吨生产规模。规模工业行业已涵盖20多个大类,呈现出六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持续领先。2013至2016年增速均超过10%,一直处于全市前三名;2017年为10.2%,增速第一。二是工业总量实现翻番。2017年规上工业增加值40.9亿元,是2012年的2.4倍。三是规上企业实力增强。2017年规上企业增加到142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7家。四是主导产业支撑显著。新型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产业共有73家企业,实现产值138.9亿元,两大产业企业数占全县规上工业53.5%,产值占74%。五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家,实现产值65.1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34.7%。六是园区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经开区规上企业48家,实现产值36.9亿元。盐化工业园作为全省四大化工基地之一,发展势头较好,现有规上企业19家,产值60.6亿元。
2018年以来,规上工业保持稳定增长,匹配性指标支撑有力。今年1至7月份,全县132家规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00.8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居各县(市、区)第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总投资18.1亿元的华塑二期电石项目、总投资16亿元的德轮二期项目、总投资18.13亿元的泉盛化工32万吨/年氨醇装置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光大固废盐化园区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年处理危废5万吨)主体工程、总投资22.5亿元的安徽金轩科技一期建设年产10万吨酒精、5000吨香料、6万吨氯化亚砜项目,目前正在全力建设中,部分已经或将于近期试运行、试生产。
交通建设唱出“最强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40载沧桑巨变,见证了定远县交通发展的步伐,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京沪高铁飞驰而过,高速公路宽阔平稳,国省干线四通八达,农村公路整洁通畅……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定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之初,定远县大都为沙土路、简易路,等级低、路况差,境内仅有淮南铁路穿境而过,交通运输不成体系,交通保障能力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定远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将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布局合理、衔接高效、畅通安全、绿色智能、文明和谐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周边市县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县城到乡镇形成半小时经济圈。
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不断壮大。京沪高铁,已建成通车,定远县境内设立客运站,距离县城14公里,境内全长36.9公里。合新高铁,计划明年开工建设,合定连高速铁路项目已列入安徽省“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项目。
国省干线升级改造提速加快。目前,定远境内2条国道158公里,并在逐步改成一级路;6条省道365公里,已有192公里升级改造为二级以上公路,正在建设s319二级公路65公里。力争“十三五”末,将定远县境内2条国道升级改造为一级公路,6条省道改造为二级或以上公路。
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定远县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三年(2016年至2018年)建设任务1471公里已全部完成,总投资共8.5亿元。未来两年,还将计划实施通村硬化路和扩面延伸1588公里,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城乡公交一体化积极推进。目前,定远县拥有客运公司5家客运车辆359辆,出租车公司5家426台,城乡客运站13个,现已开通客运班线91条,年运送旅客达2080万人次。县城内开通公交线路15条、307个站台,新购置了新能源公交车122辆,公交车营运里程达145公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出行需求,方便了群众生活。
民生工程谱写“和谐曲”
今年以来,定远县立足改善民生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实现乡镇和大的行政村通公交,到2020年逐步实现镇村、村村通公交,形成公交循环运输网络。
金秋时节,走进定远,看民生工程建设项目,遍地花正艳果正香。从乡村到城镇,库坝河渠星罗棋布,道路桥梁纵横交错,美丽城乡珠玉相连,丰收田野如诗如画。
2007年以来,定远县委、县政府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发展、可持续”原则,致力于保障民生、改善民生。12年来,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147.68亿元,全力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惠及近百万人民,取得了显著成就。
建设目标逐年提高。群众的诉求与期盼是民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努力方向。2007年,定远县把民生工程作为县、乡、村三级“一把手”工程;2009年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作为民生工作的目标;2015年把“七有”改善民生作为首要工作目标。从原来的要求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发展到要让群众“增强获得感”,让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再到现在的让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惠民项目逐年增多。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多享受发展成果,是民生工作的第一目标。2007年以来,定远县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逐年增多,惠民范围、受益群众逐年扩大。民生工程实施项目从最初2007年的12项,逐步增加到2011年以后的33项,累计实施省级民生工程68项、县级民生工程5项。到2018年,全县实施的一级民生工程项目共33项,包含109个二级子项目,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三农”发展等多个民生领域。
民生投入逐年增加。逐年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从2007年投入资金1.25亿元、2008年投入资金1.8亿元,2012年投入增加到10.2亿元,2015年增加到16.7亿元,2018年增加到27.06亿元。县级配套资金从2007年的0.4亿元,2015年增加到2.6亿元,2018年增加到3.95亿元。2007年吸收社会投入0.2亿元,2015年吸收社会投入5亿元,2018年吸收社会投入10.71亿元。随着民生工程建设投入资金的逐年增加,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也逐年增多,年人均受益从2007年的186.92元,2015年人均受益增加到1725.86元,到2018年民生工程建设人均受益增加到3006.7元,每人年平均惠民受益净增加71.43%。 (图片由定远县摄影协会友情提供)

国道G108线绵阳至梓潼段路面改造施工期间交通管制的通告
烟台开发区燃气管网抢修作业 海信慧园等小区12日将停气
记者跑腿:用支付宝缴医保费却查不到医保信息?
第二届衡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召开
内江市确立“三新”提升农村统计服务水平
吹响逐梦小康号角 谱写时代发展华章
汕头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季度工作会议
垦利区强化执法监督 提升执法水平 打造立体化执法监督体系
吕志成出席衡水市政府全体会议并讲话
永州28家企业参展湘品入沪2018年湖南名优商品(上海)展示交易周
我市创建20个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残疾人无证开手动挡货车 如此大胆要不得
小小旧物让爱新生
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八次会议
市老年活动中心完成升级改造
台湾台东大学附属体育高中师生来我馆参观
铁血丹心:邓演达
黄海森林公园:初秋美如画
市育才教育集团开展第一届二十公里远足活动
看看看,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