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家乡的油菜花他“醉”了 ——访清史专家郭松义


    我一直以为,凡是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谦逊的、平和的,这次在采访郭松义先生时,我再次为这个想法加分。
  3月的北京,寒意仍重。当我走进朝阳区安贞里一幢普通公寓楼,郭松义先生就在电梯口迎了上来,质朴的面容浮着温和的微笑,高度近视眼镜下透着睿智的目光,一看便知是忠厚长者、饱学之士。在一脸渗透乡情的微笑牵引下,我毫无违和感地走进他的家里。
  郭家一片书香。不但书房是满架的书,客厅的两壁也是“顶天立地”的书橱,所列的近万册书籍,基本上与历史有关,其中最多的是清史资料。这位从绍兴走出去的清史专家,许多年来,就在这里读书思考做学问,真正的坐拥书城。当然,在领受史海泛舟的快意之余,他的脑海里不时会浮现家乡的一片春色,“曹娥江边上的那条塘路不知还在不在?当年在春晖中学读书时,我每周都会走过那里,看遍了塘路两边的风景,特别是三四月份,两边开满了油菜花,美极了!”“眼下家乡应该‘又是一年菜花香’了!”
  说到这里,郭松义先生的脸上现出一片醉意。也许,他的思绪早已飘到家乡。
 图/郭松义近照  
  a  人生的转折点
  郭松义为人低调,不善交际,如果不是熟人,他走在路上,你根本想不到他的不凡身份:清史研究专家;1993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首批47名社科院学部委员和95名学部荣誉委员名单,他榜上有名。
  我想,当一个人对历史研究透了,他会平和起来。
  1935年12月,郭松义出生在上虞崧厦镇,在镇上读完小学之后,考入春晖中学。郭松义读高中的时候,恰逢1949年前后,在校学生参军热情高涨,受此影响,郭松义没等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军。
  几年后,从部队退下来的郭松义到了上海,他准备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每天跑上海图书馆借书,夜以继日地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郭松义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这段经历,成为郭松义先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燕园,他碰到了一位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老师——商鸿逵。“大二下半学期,中国古代史课布置学年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明史选一个人物做年谱,我选的是袁崇焕,负责此项工作的许大龄先生让商鸿逵指导我。”郭松义说,在商鸿逵先生的影响下,他对明清史,尤其对清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着写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b
  四十岁定目标
  “我是个书呆子,只会伏案工作,不会交际,学问的基础也不好,高中没有读完就考进了大学,5年的书实际上只读了两年。”郭松义说,自己谈不上有什么重大成就,他希望的就是老实平淡做人,实实在在做学问。
  当然,他也深深体会到实实在在做学问的来之不易。
  北大毕业后,郭松义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研究实习员,他被派到当时郭沫若任主编的《中国史稿》组。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学术之路进入了起起落落的阶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算是峰回路转。
  所以,郭松义把自己做系统研究的开端定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已年过不惑。“从那一刻起,我觉得下半辈子注定要与这冷清的行当相伴了。”郭松义自认为脑子不快、手不巧,总是告诉自己要勤奋再勤奋,他一直记着商鸿逵先生当年的教导:多看、多想、多动手、多看书、多思考问题、多抄卡片,踏踏实实做研究。
  郭松义先生抱着这样的想法,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他参与编写清史方面的重大集体项目,把研究侧重点放在了清朝经济史。顺着这条研究脉络,郭松义继而关注了清代人口、赋役制度、粮食生产运销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了很多前人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有些方面甚至是前人未曾涉及的空白。他还在清代政治制度方面花了不少心力。到了上世纪90年代之后,郭松义又把研究重点转向了社会史,其中清代的婚姻和家庭是他研究的切入点。
  郭松义先生研究成果累累,他曾参加由郭沫若任主编的《中国史稿》编写工作,系第7册主要撰稿人,与课题小组同仁们出版了专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一——孔府研究》;参与10卷本《清代全史》的编写工作,任第3卷主编,又参加了2、3、4卷的写作;参与《清代经济史》和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的写作;参与《中国封建经济史》的写作,任清史分编主编;撰写了《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清代民间婚书研究》等。此外,还与人合作出版了《中国古代史料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政治制度史》《清朝典制》《康熙皇帝本传》《中国屯垦史》《中国航运史》等著作。
图/郭松义部分作品
  c
  浓浓的故乡情
  “我1951年离开上虞,1955年以后基本上住在北京。现在老家没有亲人了。”他说,他家兄妹四人,大哥早些年走了(三个子女都在外地),他与一个姐姐在北京,还有一个妹妹在杭州。
  虽然家乡没有亲人了,但在采访过程中,郭松义不时谈起对家乡的印象,言谈中透着浓浓的故乡情。
  工作繁忙的他,只要有机会总会回家乡走走看看。
  郭松义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他都有去过绍兴,进入本世纪以后去得更多些,有些是去开会,有些是去杭州看望妹妹时一起回老家看看。“印象最深的故乡之行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次。”当时他陪同美中文化协会的美国代表团一路从南京、苏州、杭州过来,在绍兴住了两个晚上,他们一行参观了浙东运河、柯桥古纤道和海塘、兰亭、东湖风景区以及绍兴瓷厂,美国友人对绍兴特有的山水人文、民俗民风充满了新鲜感。特别是人类学教授斯坚雅,对绍兴人的赶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绍兴外事部门的安排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当地的一些集市,还找了一些教师、文化界人士座谈,深入了解绍兴集市的相关情况。斯坚雅在后来的研究专著中把绍兴集市的情况作了介绍。
  2017年,因为关系到父母亲坟墓的动迁,郭松义与姐姐一起回了趟上虞。
  “这次回去没有逗留,当天就回来了,但家乡的变化是再次看到了,自然环境与很多年之前大不一样,我们小时候可以在河里游泳,但现在好像看不到那些小桥流水了,当年的很多良田都改成大片建筑。”郭松义说,年轻时只顾奔波,疏忽了对故乡的牵挂,年纪大了就越来越怀旧,总是希望多亲近一下故乡。他与上虞乡贤研究会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春晖中学的校友会他常常会去参加。他说,家乡的发展不只是本地绍兴人的事,也是在外绍兴人的事,希望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郭松义简介
  郭松义,男,1935年12月生,上虞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清史、经济史、社会史。并任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史研究室副主任、社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档案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国谱牒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第二、三届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届常务理事、副会长。

市油田艺术中学召开高考监考培训会
市储备粮管理中心郭志健主任带队到白云区开展粮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调研
开封第二黄河河务局水政执法为工管保驾护航
和林县召开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
育才外国语学校“Star·星中队”开展爱心公益活动
谈到家乡的油菜花他“醉”了 ——访清史专家郭松义
芦山县开展“一卡通”资金专项治理入户调查工作
堵堵堵堵堵堵堵堵堵?这份春节返程避堵攻略请收好!
聊城:将继续治理保险理赔难问题市政协委员提案改善商业保险理赔难问题 市保险行业协会答复
濂溪区开展2018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活动
“刷脸”入校,北大清华将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于校园安保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玉环金融支农兴乡村
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党建领导小组会议并讲话
市审计局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业务培训会
黑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黑河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方案》的通知
颍东区老庙镇“三举措”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前期准备工作
市政府法制办领导赴石门乡竹岭村走访调研脱贫攻坚 考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张建慧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 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瑞安扫黑除恶打击一批村霸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