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救助管理站: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给被救助人员送上食物(资料图)□记者  王都君
“天太冷了,跟我们去救助站吧。”这句话,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已记不清说了多少次。桥洞下、马路边、公园里,每次看到流浪乞讨人员,他们都会迎上去。
刚刚过去的冬季很冷,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却做了许多暖心事儿:失智老人迷路,无名氏露宿街头,少女身怀六甲找不到家人……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关心、照料他们,帮他们联系家人。他们中有的人在这里与家人团圆,有的人踏上了回乡的路……日前,记者走进市救助管理站,听工作人员讲述他们经历的种种,感受寒冬里的暖意。
自愿救助  来去自由
“你睡在这里太冷了,跟我去救助站吧。”在安阳被寒冷重重包围的这些天里,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科科长傅有安和他的同事一直在外巡查。“每天都要在外面跑,大冷天、大热天尤其跑得勤。”傅有安干救助这一行已经31年了,有着丰富的经验。“出去巡查不是盲目的,我们知道哪里是流浪、乞讨人员集聚的地方。”他告诉记者,建筑工地、桥洞、立交桥、废弃建筑物等地,流浪人员最多。
“前几天,我们在路边发现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穿着很破旧、很单薄,自称是内蒙古人。在我们的劝导下,他跟我们回了救助管理站,在这里他吃上了热饭,还洗了澡、理了发,我们也给他做了体检。”傅有安告诉记者,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但也有特殊情况,“有的流浪人员已经习惯安阳的生活了,不肯回去。”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焦建平说,曾有人冬季返乡,第二年开春又回来了。
流浪人员不肯进站怎么办?“只能靠巡查,我们主动去找他们,不能让他们挨冻、受饿。”焦建平说,救助的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如果救助对象不愿意,是不能强迫他进站的。若对方不愿进站,就给他们送方便食品、饮品和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从2017年11月15日至今,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流浪人员328人次,发放棉衣、棉被、方便食品等物质共计22000余元。“被救助者都有自己的无奈,需要多一些关爱。”焦建平说。
历经波折  只为团圆
记者原本以为打几个电话就能帮被救助人员找到家,但通过采访发现,查找过程的曲折是想象不到的:零线索,如何拨开谜团;有家庭地址查无此人;地址对了,亲人搬走了……这些困难都需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一克服。
“我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被救助人员跟家人团聚。”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焦建平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名流浪女子被民警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后发现其怀有身孕,女子在救助站产下一名女婴。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来到救助站,给女婴捐赠奶粉、纸尿裤等,当起了“假日妈妈”,市救助管理站还专门准备了一间母婴室。因出生时歌曲《小苹果》非常流行,大家便给女婴起名叫“小苹果”。
该流浪女子曾写出很多名字和地址,但几经核实,仍无法确定其具体信息。2014年8月,广西玉林市救助站得知消息后,派专人来到安阳,将当地一户有类似情况家庭人员的dna信息与该流浪女子进行比对,但结果令人失望。随后,该流浪女子在医院接受了心理辅导和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写出4个名字和1个较为有效的地址。我市救助管理站与玉林市救助站取得联系后,经核实,确定该流浪女子是广西玉林陆川人。2015年4月,两地联动,安阳市救助站、玉林市救助站爱心接力,“小苹果”母女终于踏上了漫漫回家路。
焦建平说,最开心的是看到被救助对象跟家人团圆。
不忘初心  无悔付出
傅有安说,做救助工作有时会面临“职业风险”。
“我们救助过肺结核病人、肝病患者,还有精神病患者。工作人员起初跟他们接触时,并不了解情况。”傅有安说,虽然事后有些“后怕”,但当时顾不了那么多,只会尽心救助,这是他们的工作,是应该做的。
很多人初进救助站时,因为几个月没洗澡,身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他们记得,有位老伯刚来时,头发、胡子、指甲特别长,工作人员带他清洗,给他理发、剪指甲。不一会儿,老人像换了个人,变得很有精神。
回首31年的救助工作,傅有安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救人、帮人,做的是好事、善事,挺有成就感的。”
“目前,市救助管理站滞留人员还有78人,希望他们能尽早和家人团聚,毕竟与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幸福。”采访的最后,焦建平说。
相州晨语:善待流浪人员 彰显城市温度
□ 王都君
流浪乞讨人员居无定所,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无论他们因何处于现在的状况,社会从未将他们抛弃。多年来,我市民政部门积极行动,通过实施专项救助行动,以确保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这种对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救助服务的做法,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妥善救助或者安置,彰显了社会的温度,也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增强做好对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的使命感、责任感,并积极围绕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有需要的人群,创新思路和方式,开展好相关服务。因此,我市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借助专业人员的力量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急需的、必要的救助帮扶服务,很值得称赞。
让流浪乞讨人员吃上热饭,根据需求帮助他们回家,既保障了他们享有获得社会帮助的宪法权利,也彰显了城市的胸怀与温度。这些特殊人群,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有家不回”或“有家难回”,政府与社会都有帮助他们的义务。接纳与救助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弱势者的合法权益,也是构筑社会公共安全感必不可少的基石。
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回归家庭,尽量减少与避免他们在外四处流浪,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努力。除了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之外,还需要社会共同出力出策,形成合力,才能让无助者得到更多帮助。

40多个家庭到南海区档案馆“寻宝”
广东出台“外资十条”修订版,七类外企人才可申领“优粤卡”
五河县楹联文化展开展
宝兴县人民法院努力提供更优司法服务
“圣地蓝”成为延安靓丽名片
市救助管理站: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桶装泡面打蜡不能吃?小质教你如何辨别食品的塑料包装
文明交通理念下乡 怀化开展农村广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南阳市敬老文化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南阳隆重召开
洛阳警方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周法治主题日活动
龙安区畜牧服务中心召开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会议
南京盐水鸭有望入选“江苏十大经典名菜”
货车侧翻洒落数百包啤酒 路政与交警连夜清理
男子得“怪病” 嘴巴突然张不开
新疆卖瓜小伙出资修路、捐款灾区、关爱孤老
慈利县高桥镇:召开2018年度经济工作会议
川汇区召开干部作风大整顿第二次查处通报大会
大冶入列国家“小康用电示范县”
鄱阳湖淡水生态养殖院士工作站落户南昌县
为带长辈外出游玩 他编了个善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