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沐川扶贫干部印象

            
       安坪新村美如画
沐川新城湿地公园
农技专家实地技术指导
走访贫困群众
为贫困群众理发
扶贫路上
■记者 杨心平
  这是一群立下誓言,定要实现的人
  这是一群人民至上,砥砺奋进的人
  这是一群击退贫困,重振河山的人
  这是一群舍小我为大众,情暖竹乡的人
  ——题记
  乌蒙磅礴,绵延着情比金坚的海誓山盟。
  竹海婆娑,盛夏的果实向大地深情致意。
  万众一心,共赴使命;壮怀激烈,众志成城。沐川——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26万干部群众立下愚公之志,8年坚守情不移,敢教日月换新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誓言回响,人民至上,4000多名扶贫干部夙兴夜寐,以集体方式,铸成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钢铁长城。
  躬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击退贫困
  这是一场经年累月高强度拼意志的长跑。这是人的接力,这是精神的接力,这是信念的接力。
  6月27日,四川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结果出炉,沐川上榜全省15个摘帽工作先进县(市、区)方阵。这份殊荣来之不易,是对沐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褒奖激励。
  2011年,沐川纳入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其时,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50328人,贫困发生率23.4%。
  这一刻起,沐川踏上艰辛而果决的伟大征程。
  脱贫攻坚,列为“头等大事”。击退贫困,成为“第一民生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决战贫困,壮志满怀。
  “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8年来,沐川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奋勇攻坚,踏石留印一步步摆脱贫困——
  2011年减贫5249人;
  2012年减贫8469人;
  2013年减贫7451人;
  2014年减贫4212人;
  2015年减贫6319人;
  2016年减贫4877人;
  2017年减贫11546人;
  2018年,确保再减贫800人,退出贫困村9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68%,在乐山4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
  8年,累计减贫48923人,退出省定贫困村43个,贫困发生率由23.4%降至0.68%。
  8年,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323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82 元、在四川中低收入类区县中位列第一,预计2018年将达到 14298元。
  8年,2千多个日日夜夜。这是一场经年累月高强度拼意志的长跑。这是人的接力,这是精神的接力,这是信念的接力。
  8年 ,攀登的脚步一鼓作气,叠加成坚实向上的“天梯”。站上“天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公路加宽又硬化,另有便道四处通。手指一按电灯亮,球阀一开水自来。村上建起了卫生站,老百姓的生活好安逸。”“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吃不愁、穿不愁,住房也好,出行方便,家家公路修到地坝头,户户都有摩托车,个个住的像洋房。环境卫生很重要,关系健康和长寿,我们村民要自觉,齐心建设好家园。”由衷点赞新生活,杨村乡两路村村民夏道银信手写下“打油诗”,勾画美好生活新景象,生动表达乡亲们的心声。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1408平方公里热土,19个乡镇195个行政村,贫困户非贫困户包户结对……屐痕处处,汗湿衣衫;用双脚丈量,用真情托举。4000多名扶贫干部扑下身子扶真贫,带领群众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里路”。
  风雨兼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敢于担当,敢于牺牲,塑造成沐川脱贫攻坚的集体风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海拔1200米的杨村乡梭堂村绿意盎然,“梭堂之家”聚居点整洁清雅,庭院经济初露芳华。村里20户贫困户在此安居乐业,旧貌早已换了新颜。
  村支书刘培荣每天一早起来就习惯四处转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要是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扶贫干部巴心巴肝帮扶,梭堂村的日子,难!”因病、因残、缺劳动力、缺技术、缺发展项目……远离城市、地广人稀的梭堂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
  这一路亲历参与,刘培荣如数家珍:驻村工作组为村里争取到40万元公路硬化扶持资金;协调项目资金14万元,完成新改建饮水工程2处;争取到梭堂村20户贫困户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合以工代赈项目资金57.6万元、d级危房改造项目资金18.5万元,完成100%入住;1号居民点和2号居民点之间1.6公里公路全部硬化……
  立体多元扶,真情实意帮。近年,梭堂村新建通组到户硬化公路20公里、林区公路6公里,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基础设施体贴入微;依托8000亩林竹兴特色产业,引进四川森态源生物科技公司建魔芋基地,产业扶贫渐入佳境;以文化来扶贫扶志,向上向善育精气神……
  沐川脱贫攻坚战场,梭堂村是一个缩影。
  43个省定贫困村,50328名贫困人口,意味着扶贫干部必须人均“包脱贫”10多名贫困群众。这,还不包括非贫困村非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帮扶。
  立下誓言,定要实现!
  风雨兼程,人民至上!
  扶贫干部陈伯昌,2015年8月任富和乡蓝林村“第一书记”时已57岁。“3瓶矿泉水6个馒头、午饭晚饭管饱”,是他驻村帮扶的“生活照”。2017年7月,陈伯昌因连日奔波突发脑梗阻引发右半身不遂,经输液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虽然右半边身体不能动弹,但头脑异常清醒的他,仍时刻惦记着蓝林村和他联系的贫困户,病床上一再叮嘱看望他的驻村工作组员:“走访帮扶不能停,贫困户的帮扶包以及复印整理好的村级扶贫资料还在办公室的抽屉里……”
  沐川1408平方公里的扶贫战线上,活跃着一群像陈伯昌一样的老党员。因为经验丰富,他们被委以重任:做好“传帮带”,管好驻村队伍、监督好年轻干部,示范带头站好最后一班岗,继续为扶贫工作奉献宝贵的智慧和经验,用脚步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不仅是这些老党员,沐川“不走的扶贫队伍”里,有每一个扶贫干部的俯首躬行。每一位扶贫干部都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他们以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团结带领贫困群众和全体村民,以钉钉子精神拼搏在脱贫摘帽奔小康的路上。
  “一天不见想得慌!”“磨”一张帮扶干部的照片,悄悄放到枕头下;没事也忍不住要打个电话,每天都想跟帮扶自己的干部唠两句嗑;生活好了,我也离不开你了……朝夕相伴,患难情真,扶贫干部们不知不觉成了贫困群众最依赖的亲人。
  “脱贫不脱帮扶!”党委政府郑重承诺,党员干部永远是群众坚实的“靠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敢于担当,敢于牺牲,塑造成沐川脱贫攻坚的集体风骨。
  沐川诗人龚四笔下的《扶贫干部》,泥土芬芳、原汁原味: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到乡下去,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
  到农村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进村入户,跟群众打成一片
  拉家常讲政策,了解群众需求与疾苦
  想办法出主意,帮助群众走上奔康路
  他们“五加二”“白加黑”
  他们披星戴月,昼夜兼程
  他们风雨无阻,到田间地头
  他们一直脱贫攻坚在路上
  他们把帮扶对象当成亲人
  他们把自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
  可以栽秧打谷、薅草耙田
  可以烧火煮饭、打扫庭院
  可以舌战群儒把温暖送到家家户户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用每一滴汗水浇灌农村
  厚重的土地
  用每一个细节串起一道
  靓丽的风景
  唯此为大
  脱贫攻坚,系统工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沐川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在脱贫攻坚中凝心聚力,沐川迎来最好发展时期。干部担当有情怀,群众感恩知奋进,社会和谐有力量,区域发展真正切入绿色生态可持续,竹乡大地已然呈现勃勃生机!”回顾这段攻坚历程,沐川县委书记鲁力饱含深情。
  万众一心,共赴使命;舍小我,为大众。
  在沐川,县级帮扶单位特别是22个行业扶贫部门组成“先锋队”,白天进村入户抓扶贫,晚上披星戴月做业务。2017年6月以来,全体干部取消休假,有些家在外地的干部两三个月没有回家一次。
  “群众要脱贫,干部要脱皮。”战酷暑斗骄阳、风里来雨里去,县、乡、村、组干部和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5+2”“白+黑”成常态,舍小我、顾大家蔚然成风。
  有的干部产假未休完就主动上班,有的干部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干部积劳成疾倒在扶贫岗位上……
  更有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市卫计局派驻沐川县凤村乡开展医疗扶贫的犍为县90后医生胡小龙血洒乌蒙山,积劳成疾的沐川县统计局干部唐方雄倒在扶贫路上,沐川县沐溪镇阳雀村女村官向传平血染扶贫路……
  为有牺牲多壮志,脱贫路上无怨尤!决战决胜,不胜不休!
  8年拼搏今犹在,快马加鞭未下鞍。今日沐川已然脱胎换骨,正如扶贫干部们所希望的一样,绿色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的“沐川答卷”在路上——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产业经济。县域五指山、五马坪、天马山、马边河、沐溪河、龙溪河“三山三河”六大脱贫奔康产业带舒展大气,“五业六带百基地”产业扶贫格局豁然开朗。林竹、茶叶、林下养殖、果蔬、中药材5大绿色产业引领,带动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近9000元。
  社会资本向农村集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永丰纸业、四川森态源、四川一枝春、天马山晨达等农业龙头舞动,“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新型农业组织如雨后春笋,土地托管的“阳雀模式”、牲畜代养的“向阳坪模式”、资本量化的“龙神模式”可操作可复制。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利益分红等方式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以上。
  农旅融合,方兴未艾。农耕文化为魂,全域打造“生态康养旅居地”,建成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3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链。“绿色生态”加持,沐川茶叶、猕猴桃、甩菜、魔芋产品、老腊肉、食用笋等旅游产品“养在深闺有人识”,开门发展走向世界。3万多人、1.8万农民进入旅游业,2017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2.27亿元。
  “天然氧吧”美不胜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脱贫攻坚,系统工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沐川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式。
  本版图片由沐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产业扶贫气象新
建设“铁军” 服务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彩组工这一年” 系列报道之一
我市开展全市水泥产品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
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巡礼
[乡村振兴]常熟董浜镇泥仓溇:感悟乡村湿地里的慢生活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沐川扶贫干部印象
凝聚行业力量 东洲区成立抚顺首家石油化工行业商会
关于冬防期银川市区实施机动车单双号临时限行措施的通告
我市召开安全生产新闻发布会
农业农村部推荐 青岛两个地方入选乡村游精品景点线路
置办年货,你更青睐哪种方式? 网购年货节来袭,“剁手族”VS“逛街族”?
苏州社会福利总院今晚将亮相央视重阳盛典晚会
荷岭镇拆除危旧房6300平方米
寒流来袭除了秋裤你还需要电暖器!这样选准没错
杭州国家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测处置中心(杭州市产品质量监测处置中心)公告
海事局团委组织青年参观市博物馆
北京市密云区委书记夏林茂参加环保督察组反馈督察情况会议
我市首次发现东方白鹳种群筑巢繁殖
霞浦滨海新城客运站投入使用 日运送旅客5000多人
张家界八门药谷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园项目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