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岁月如歌,婉转而又悠扬;一甲子光阴似史,厚重不乏激昂。
二万一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镌刻下“南报人”永不言弃的梦想。60年来,一代代南报人以火热的激情投身新闻事业,挥洒青春与热血,为南报带来数不清的荣誉与骄傲。
回首过去60年,我们为收获而欣慰,更为成长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初心不改,拼搏奋斗,奋力走好南报融合发展新的长征路。
老报人见证光辉历程
60年来,一叠叠厚重的报纸,与这座城市和人民相知相伴,这其中浸润了一代又一代南昌日报社编辑记者的心血。60年的笔墨春秋,南昌日报全体同仁用岁月和责任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传递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方针,成为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
87岁的老报人刘魁家是《南昌日报》“创刊”元老之一。谈起《南昌日报》创刊的情形,刘老深情地追忆:60年前,报社只有60多名职工,记者仅有20多人,都是一辆脚踏车、一支笔、一个本子,白天去采访,晚上写稿子,整个报社的办公室灯火通明。那时,摄影记者仅一人,只有一部照相机。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者,许多老报人伴着《南昌日报》成长、成熟,为报社事业的发展壮大奉献了一生。如今,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现代化的轮转胶印机取代了昔日的平板印刷机;电脑写稿、网络化组版已成为新一代南报人的工作方式;南报人从当年的几间小平房搬到了25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岁月的痕迹如同一把把历史标尺,镌刻着报社的发展历程。
“我们从长期的办报实践中体会到,党的新闻工作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和专业性,每一条新闻、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专栏都不同程度涉及到党性、人民性、服务性等方面的问题。”回忆起往昔岁月,原南昌日报社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赵和班感慨万千,“《南昌日报》在举旗定向的关键时刻,更要发挥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我们期盼《南昌日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共南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乘胜前进,再接再厉。”
薪火相传新起航
面对报社的日新月异,回忆起当初办报的艰辛、辗转、劳顿、辛酸,一位位“老战友”“老同事”相认、握手、叙旧,争相讲述历史,抒发感想,表达期望。
“我怀念我的记者职业,更感谢报社这个助我成长、成熟、成名的平台。”原南昌晚报社总编辑朱昌勤寄语:“希望《南昌日报》的记者树立政治意识、人本意识、服务意识,写出有思想高度、精神亮度、感情深度、信息广度、阅读力度的好作品,为《南昌日报》的未来续写新华章,再创新辉煌!”
“基层是最大的新闻富矿。农村报道一定要接地气、有人气。”在报社工作31年的原南昌日报农村部主任袁立说,农村工作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备受瞩目,作为农村工作的记者则更需要熟读政策,书写民生。“想做好农村新闻,新闻记者得下功夫,除了详细了解有关政策,还要深入一线,与农民交朋友,这样才能找到第一手的资料,发现好新闻。”
原南昌日报文体部主任、资深编辑黄河表示,作为党报记者,必须时刻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在大方向上不能出一点差错。“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这也要求我们的年轻记者要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黄河说,只有练好自己的“内功”,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章。
而在报社工作了33年的原南昌日报文体部主任熊书勤也表示,当一名好记者,就是要“讲好故事”。“30多年过去,《南昌日报》依旧保持着青春与活力。希望报社的同仁不忘初心,做好主业,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承担起党的耳目喉舌的光荣使命。”
“这几年看《南昌日报》的发展,我们很欣慰。从政治性到版型设计,无不透着大气、灵动,与时俱进的版面和青春活泼的文字,无一不彰显出南报人奋力走好南报发展新征程的决心。”《南昌日报》的“老编辑”鹏征也有一番感悟,“坚持党性原则,首先是要把好关、不出错。对编辑而言,版面就是阵地,我们就是战士,守好阵地是我们的天职!”
走好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60年薪火相传,60载春华秋实。南昌日报社实现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但现在也正经历被时代倒逼的变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产品“爆款”还不够、重大支撑性项目还不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还不够、创新型人才还不够……这些问题制约了报社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目前,报社在媒体融合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真正要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还有很大差距。”南昌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万利平表示。
如何突破瓶颈,应对挑战,整体提高报社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适应新时代发展形势,站在社庆60周年的新起点,踏上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征程,南昌日报社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秉持“坚持党性、服务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南报精神,始终做到“脑中有方向、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不断增强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的魄力,洞察社会、把握趋势的能力,动员群众、吸引用户的魅力,在全媒体新时代,奋力走好南报融合发展新的长征路。
作为从报社走出去的优秀干部,市委办公厅正县级督查专员赖继红始终关注南昌日报社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媒体拥抱新媒体已成大势所趋。我很高兴看到南昌日报社迈出了这一关键的一步,并且走得越来越稳。”赖继红说,南昌日报社打造了全媒体矩阵,新闻传播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对全市重大新闻的宣传报道,获得市领导多次点赞表扬,“衷心希望报社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舆论支持。”
目前,南昌日报社党委吹响“奋战三年、拼搏三年”的集结号,紧紧围绕“主业做好、产业做强”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拼搏奋斗,努力建设成集团化管理、企业化运营、多元化发展的省内最具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区域)文化传媒集团。
今后三年,南昌日报社将紧紧抓住当前面临的新机遇,坚定改革信念,努力拼搏奋斗,续写报社新的辉煌——
“说了就干,干就干好”。报社将以党建统领组织文化建设,以组织文化保障制度的完善和推进,用制度管理促进工作落实,在落实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在全社上下营造“说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良好氛围,开创“主阵地要稳、主流地位要显、经营思路要新、产业链要长”的工作新局面。
深耕主营业务,培育重点产业。以“强化党媒属性,做优内容产品,深耕主营业务,培育重点产业,加快融合发展,重视项目储备”为主攻方向,报社将聚焦品牌激活、新传播技术研发与应用、数据信息服务等“三大领域”,以中央厨房为依托,以产品为根本,以机制为核心,以渠道为抓手,以技术为支撑,加快全媒体矩阵建设,打造“豫章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报业由“纸”向“端”的高速融合。
深挖潜力,拓宽发展新空间。紧扣传媒集团的品牌和文化定位,报社将充分挖掘报社下属各纸媒、网站、新媒体及实业机构的经营潜力,巩固产业阵地,向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借势全媒体建设,以创新产品提升内容变现能力;建立项目孵化平台,为报社发展寻找新增长点,拓宽报社发展新空间。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竞争力。报社将完善首席记者编辑、主力记者编辑评聘考核机制,发挥“首席”“主力”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开展“师徒结对”“老带新”等活动,培养一批具备融媒体采编播技能、既可分工合作又可单兵作战的“全媒记者”“全媒编辑”。
优化绩效管理机制,支持员工创业创新。以优化绩效管理机制为激励手段,报社将按照权责明晰、独立核算的原则,实行全面的绩效管理,形成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当、人人心中有理想的拼搏氛围。同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员工创业创新,使广大职工在南报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未来有前途。
“三年计划”续写新辉煌
中国城市党报品牌影响十强、中国年度影响力传媒网站、中国晚报界新闻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特稿奖、江西新闻奖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各类荣誉300余项,“啄木鸟在行动”专栏更是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构建起6个传统媒体和27个新媒体组成的全媒体矩阵,“中央厨房”建设稳步高效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基础已成,全媒体中心已有311家政务新媒体入驻……
所有伟大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所有伟大事业都需要在接续奋斗中推进。60年的荣光,浸润了历代南报人的心血。接过“梦想”的接力棒,新一代南报人将铭记前辈们建立的历史功绩,弘扬南报人的优良传统,完成新一代南报人的使命和担当。
“南昌新闻网将进一步完善媒体融合体制机制,为配合报社媒体的体制融合、内容融合、观念融合、文化融合作出不懈努力。同时,配合‘南昌头条’客户端,实现市、县(区)在内容、用户、技术、终端纵向打通共享,推进各县区站点新闻资源共融共享、上下联动。加强媒体矩阵建设,完善客户端、pc端、微博、微信等媒体矩阵建设,促进县区、乡镇平台同步信息传递,推进媒体融合事业实现新跨越。”南昌新闻网总编辑王剑表示。
“今年恰逢南昌日报社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来到南报这个温暖大家庭的第十四个年头。时间带走了年少轻狂,让我成长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对标对表,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用一行行滚烫的文字、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篇篇有温度的报道,为南报赢得更大荣光。”南昌日报首席记者徐蕾说。
“作为南昌日报社的一员,体会过职业的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我们是社会的亲历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不断提高和完善业务水平,做好畅通社情民意的主渠道,用镜头传播正能量,唱响南昌好声音、传播南昌好故事、树立南昌好形象。”南昌日报首席记者成奔说。
“作为南昌晚报一名90后的青年记者,我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纸媒转型期间每一天珍贵的时间,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能够走出网络,到报纸上‘落地’,有助于让全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认识到传统纸媒独特的魅力,这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纸媒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南昌晚报首席记者万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即使食一箪、饮一瓢,亦不舍作为一名青年记者所必须具备的激情与责任。(记者张平钟宏瑜/文 摄影部/图)
佳木斯市重点河湖违建清理整治进展情况周报(2018年9月14日-9月21日)
今起沈阳开展专项行动保护“碧水蓝天”
泥龙小学抓实“五个一”活动确保“五一”期间安全
龙海:紧抓协作契机 打造旅游新局
东港区人社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六十年一直在路上新时代我们再出发
宿迁多措并举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健康发展
文明养成需要“日日行”精神
萍乡2名学霸已被清华北大看中!他们来自这些学校…
蚌山区市场监管局(区食药局)天桥所检查天洋新世纪餐饮经营户
雨城区举办首届“践行新理念、建功新时代”手工茶(毛峰)制作技能大赛
小伙骑车滑倒被卡大巴车下 好心人撑伞半小时帮忙救援
市长霍好胜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
我区今年计划改造棚户区住房9万套
坚持市场导向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高县“三落实”护航校园食品安全
重庆一季度356家企业办理385笔转贷应急业务 转贷26.63亿元
展览精彩
白桑关镇巡回法庭搬到家门口
华容区密织贫困群众健康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