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中国第一炉铜水诞生

见证新中国第一炉铜水诞生
——记全国劳模杨树山
铜陵新闻网讯(记者 方文婷)3岁丧父,12岁投奔安庆的姑母,20多岁的大小伙体重只有90斤,却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去上工……杨树山的青少年时代是艰辛的,也正是因为曾经吃过各种苦,1952年从怀宁县招工来到铜官山冶炼厂后,他扎根最艰苦的岗位几十年,从来都是只怀感激没有抱怨。他是新中国第一炉铜的生产者之一,1959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赴京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和国庆观礼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劳模。
初到铜官山冶炼厂,杨树山是转炉捅风眼工,为了保持炉子空气畅通,他每间隔一段时间就将钢钎捅进直径只有几厘米的风眼里,然后再迅速抽出钢钎,如此循环往复,一个班下来,汗透重衣、筋疲力尽。杨树山长期上班提前半小时,下班义务劳动一小时,再加上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也从没有喊过累叫过苦。
在炉后工作了一年多,杨树山被调往炉前任操作工。炉前工比炉后工劳动强度小,但也辛苦,因为高温和烟气让人难以忍受。冰铜在转炉内冶炼时,炉内最高温度超过1000℃,转炉倒渣或者放铜时,工人的帆布工作服被烤得冒烟,高温逼得人喘不过气来。最可怕的是冶炼产生的烟气,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技术落后和缺乏健康环保意识,没有抽风排烟系统,冶炼产生的所有废气都直接排放在工作场地,生产车间到处烟雾弥漫,呛得人受不了,不戴口罩根本不能进工作面。但口罩是挡不住烟气的,杨树山只好把口罩用水浸湿,然后在口罩外面再加上一条湿毛巾捂住口鼻。即便这样,也还是被烟呛得眼泪直流、嗓子发痛。有些职工受不了这份罪,打了退堂鼓。但杨树山从没想过要离开,他觉得干工作就要干出个样子来,要对得起国家发给自己的粮票。当时,冶炼工人每月有55斤粮食,而一般机关干部只有20多斤,工人的待遇比干部还好许多,有什么理由不干好工作呢?
杨树山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爱岗对子女影响深远。他的儿子杨忠如今是铜陵有色质检中心工作人员,扎根一线质检岗位38年,是一名高级技工,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谈起记忆中的父亲,杨忠哽咽了。“我记事起就很少见到父亲,他总是在忙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杨忠说,父亲是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的人之一。那天早晨,原本应该下夜班的父亲和当班的同事们一起,都选择了在岗位连轴转,成功地炼制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那份喜悦和荣耀没有其他事情可以代替。
为了干好工作,杨树山在炉前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兢兢业业,还要上夜校补习文化知识,不久被提升为副班长。那时候炼铜的原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杂质、酸碱度各不相同,很容易在转炉炉膛内形成结块。随着时间的延长,转炉炉膛内壁结块不断增厚,转炉容量不断减少,产铜量随之下降,当初设计容量为5吨的转炉,几年后已变成每炉出铜量只有两吨多。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如果不尽快改变,整个冶炼厂的各项工作都会陷入被动局面。
杨树山很想去掉转炉的这个顽症,使炼铜生产走上正轨。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围着转炉观察它的运行规律,有时候不是他当班,他也会跑到转炉边研究测量,甚至连星期天也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观察实验,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针对实际情况,他向厂领导提出了将转炉横放、扩大炉宽、延长炉身、炉墙远离风口等多项建议。单位经过研究,采纳了他的建议,对转炉进行加长革新,不仅解决了炉膛结块问题,还使转炉产量一下子从5吨提高到10吨,而且转炉寿命也得以延长,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读书不多的杨树山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实践出真知。
“父亲老实本分话不多,他教导我们最多的就是好好做人,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杨树山。”杨忠说,父亲教育子女没有长篇大论,他的影响更多是通过身体力行,老一辈劳模质朴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蔡锦军调研长青公园中山公园升级改造项目时要求
大型椰海青春实景影画·红色娘子军试演圆满结束
北海市物价局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市委办关于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十种新表现及其他新表现
我市非遗代表团参加2018首届中国非遗春晚录制
我市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见证新中国第一炉铜水诞生
全国40余家网络媒体聚焦常德生态美
基层文化干部赴广州参观学习 为“悦读馆”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平阳:“九大行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召开研究部署相关工作
安徽明瑞与资阳牵手 新能源交通布点开启奔跑模式
【民生沟通】农户自行开垦的土地如何进行确权登记?
三多亭小学迎端午征文比赛活动
国庆再掀红色旅游热 自驾出游提前了解路线概况
市质监局召开全市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调度会
汽车客运站启动台风应急预案
淮北市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
衡水市“市民随手拍”系统“叫好又叫座”
鄱阳新增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江区部署农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 整治农贸市场 改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