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冯卫生时,他正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帮忙”。这位原“南海i号”打捞潜水队队长,在古沉船出水整整10年后,又回到了这个梦想与激情的原点。从“南海i号”正式打捞到顺利上岸进馆,6个多月、2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众多和“冯卫生”一样的打捞人员的智慧和汗水,就没有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奇迹。
“南海i号”的发现,始于一个偶然。如果不是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那破坏性一抓,古沉船或许至今仍深藏海底不为人知。幸运的是,“南海i号”发现后,赶上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从觉醒到上升的机遇期,进而又大大推动了后者的发展步伐。“南海i号”古沉船打捞,是一项考验国家实力与智慧的重大工程。国家有关部门经六次详细修改、四番审慎论证,最终敲定世界首创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从2007年4月正式开始打捞,到古沉船顺利上岸,200多个日日夜夜,经历多个台风考验,终创水下考古奇迹。
由于古沉船所在海域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如采用传统水下考古方式,在抽泥过程中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并损失很多珍贵文化考古信息。中国水下考古专家们创造性提出了整体打捞方案:将“南海i号”船体和船上装载的货物连带周围淤泥一起,按原状固定在特殊的钢制“沉井”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次性起浮吊运,从开放式、能见度低的海底,整体搬迁到专门建设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然后在馆内进行细致考古发掘。第一步:清理沉船周边环境,主要是清理船边凝结物;第二步:用特制的钢制“沉井”在海底罩住沉船,利用巨大的水泥块下压到预定位置;第三步:给“沉井”依次穿托底梁,在底梁间隙穿装吊绳,利用巨型吊船,将重达数千吨的装载沉船和泥沙的“沉井”吊出水面。其中清理船边凝结物、给“沉井”穿托36根底梁的艰巨任务,就落在了冯卫生和他的同事身上。冯卫生告诉记者,26米深的海底漆黑一片,照明设备也不管用,只能靠潜水队员的经验慢慢摸索。
四个月吃住在海上
终于完成“海底穿针”
2007年5月8日,中国水下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打捞行动——“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作正式启动。16日上午,历经20多小时航行,托运“沉井”轮船抵达古沉船海上打捞现场。17日下午14时,钢“沉井”由900吨起重船“南天龙”号起吊下水。“沉井”整船罩住“南海i号”号,利用事先预备的6块巨大水泥块加压,使“沉井”沉入预先位置,水泥块重量不够时在“沉井”上灌沙加重,直至罩住沉船,下部嵌入淤泥底部到达预定位置。直到6月上旬,这项工作才顺利完成。8月28日,巨型钢“沉井”开始横穿底梁,直接决定成败与否的关键一环正式启动。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冯卫生和其他四五十名潜水队员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潜水、出水,艰难地横穿底梁。“那时我们一潜下去就两个小时,因为24小时内只能潜水一次,所以在水下的每一分钟都非常宝贵。”借助水下作业设备,他们将14米长、0.8米宽、5吨多重的钢底梁,横穿预留的沉井洞口到达指定位置,其难度堪称“海底穿针”。9月24日,两名潜水员成功地将第一根底梁穿过沉井底部。“第二根底梁,就是我和另一位潜水队员一起成功横穿的!”尽管已过去十多年,冯卫生依然难掩兴奋与自豪。此后,36根底梁被依次穿过沉井,全程耗时长达3个月。
“南海i号”出水第二天,冯卫生顾不上和同事分享喜悦,立刻上岸回家休息了。因为除上岸两次躲避台风外,4个月时间内冯卫生吃、住都在海上打捞现场,“说不累是假的,但能参与并为打捞工作出一份力,这将是我永远的回忆和自豪。”
海底沉睡近八百载
古沉船定居水晶宫
2007年12月28日下午2时36分,“南海i号”古沉船“沉箱”开始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缓缓拉移。至15时35分,“沉箱”整体进入“水晶宫”预定位置……为了迎接这一时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等待了整整两年时光。
2005年12月28日,经过一系列细致艰苦前期工作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动工兴建,2006年1月,工地打下第一根桩基。作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筹建办公室人员的左章杰,亲身经历了博物馆的筹建全过程。他告诉记者,“当时主要是赶着完善‘水晶宫’设施,达到‘南海i号’入馆条件,因而28日入馆时,博物馆外部和展厅都还没建好。”他回忆说,工地现场每天都有近两百名、多时四五百名工人同时施工。“40多度的高温,我一天都要喝几大壶水,工人就更不需说了。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还是如期建成了博物馆。”2007年12月27日凌晨,天气晴朗、皓月当空。承载“南海i号”的“沉井”抓住涨潮时机,借助特别气囊的滑动,成功完成“大象过河”的关键一步,平安登上码头。此后,“沉箱”端坐在16个气囊上,在两根缆绳的牵引下缓缓滑行,28日上午9时,抵达“水晶宫”门外约10米处。28日上午,十里银滩彩旗气球飘动,鞭炮齐鸣,近800年后,“南海i号”古沉船终于要回家了。下午2时36分,“沉箱”开始往“水晶宫”内缓缓拉移,至3时35分,“沉箱”整体进入“水晶宫”预定位置。一段800年前的起航,历经无数岁月和波折,终于抵达终点上岸。历时6个多月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程,至此画上圆满句号。“南海i号”告别了寂寞的南海海底,永久定居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南海i号”入馆后,左章杰和工友们又经历了强台风“黑格比”的侵袭,“当时抽海水的泵机全被埋住,在停电停水没油的情况下,大家排除千难万险将泵机挖出来,保障了‘南海i号’的及时养护。”如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成了游客来海陵岛旅游的必看之选。她那五个大小不一的立面、不规则的椭圆体连环相扣,整体如同起伏的波浪,和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完美契合,成为海陵岛上一道迷人而神奇的风景。
出水文物两万余件
海上敦煌惊艳世界
文物,是“南海i号”最具魅力的瑰宝。截至2017年11月,已出土瓷器20000件(套)、金器180件(套)、银铤183件(套)、铜器170件(套)……惊艳世界、全球瞩目。
“南海i号”于2013年12月25日正式启动整体发掘,考古工作者按照模拟埋藏环境保护方案,以“田野考古”方式发掘水下沉船遗址。2017年11月举行的“南海i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透露:从“南海i号”已发掘出数万件船货与生活物品,其中以瓷器、铁器、铜器、钱币为大宗。大量贸易瓷器为外销品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及生活用品已成输出主要货物,大量金银铜币出现,表明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海外贸易体系当中。而对于“南海i号”古沉船的“身份”,也有了初步判断。根据出水文物刻有“丙子”字样,结合南宋年间天干地支、出水铜钱年号、沉船遗址植物物质及人骨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试结果,专家们初步推断沉船年代为南宋嘉定九年,即1216年。而古沉船出水植物遗存多为岭南和福建地区特产,“南海i号”很可能是由福建泉州起航前往东南亚,出航时间及沉没时间约为11至12月。
随着一件件精美文物的出水,“南海i号”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一步步凸显。“南海i号”已被公认为“海上敦煌”,正如敦煌是陆上丝绸之路标志一样,“南海i号”堪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杰出代表。
“南海i号”大事记
● 1987年8月 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i号”。
● 1989年冬
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对“南海i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成立后,在中国海域第一次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 2002年3—5月
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对海底沉船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 2004年初
“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
● 2005年12月28日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 2007年4月8日
“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 2007年12月21日
“南海i号”古沉船起吊,次日上午举行“南海i号”出水仪式。
● 2007年12月28日
“南海i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水晶宫”。
● 2013年12月25日
“南海i号”全面发掘工作启动。
● 2017年11月25—26日
“南海i号”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陵岛开幕,来自美国、希腊、日本、韩国、伊朗、新加坡和柬埔寨等国专家学者参会。研讨会上披露了“南海i号”发掘最新成果。
展魅力 促合作 共发展——北海市商务局组团参加第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柬埔寨展
防治结合控制血防传染源 工作不力将被处以黄牌警告
宁津:分层分类抓好警示教育
团市委号召各界青年扶贫济困
靖州法院为农民工讨回54.7万元“血汗钱”
【见证】宝船一出世界惊 “海上敦煌”遐迩闻
市财政局四举措推进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
强化检察监督 提供法治保障
高清图:江西高安巴夫洛开园半月迎十万游客
2018年李沧区新建、开办的学校与幼儿园
铅山脱贫攻坚算好五本“明白账”
乘势而上,以新业绩再创新辉煌——写在2018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闭幕之际
教师节特别报道⑤|家校合作带来无限可能,他们在湘桥这所小学里周游56国
夹江县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会暨迎接中央督导工作部署会
绿漫宜昌满目春——宜昌市义务植树活动扫描
全市首张环境保护税完税证明在船山区成功开具
东营海事局多举措强化高温天气危险品船舶监管
档案安全 警钟长鸣——含山县档案馆始终崩紧“安全第一”这根弦
英山交通局两天抢通英檀线危桥
能人返乡唱响古村振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