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远心不偏

改革开放40年来,乡镇在丹东城乡发展中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发挥了强大的基础作用。它们既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又作为城乡交换的节点,有效集聚各类要素。而鸭绿江、黄海沿线的许多乡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历史欠账等诸多问题,也因为“边远之乡”的地域因素,形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客观上讲,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也限制了城镇化质量、水平的提升,是乡村振兴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
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地域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逐渐减弱,地理位置偏远,但是只要人的思想彻底解放,政策灵活到位,发展的潜力仍然可以被激活。此次“边乡行”涉及16个乡镇,它们地远心不偏,以盘活资源为底气,以勇于实践为抓手,用行动摆脱过去在经济发展上对地理的过分依赖,取得了经济社会可喜变化。
这些乡镇,有的是以基层党建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团结群众的核心作用,当好攻坚克难的堡垒、强边固防的基石;有的通过强化贫困村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有的积极开拓市场,实现了农产品多渠道对外销售,同时整合资金、人工等资源,做大做强脱贫产业;有的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质量和城镇发展水平;有的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赢得了青山绿水,赢得了最美乡村的称号;有的围绕融入城市做文章,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有的依靠传统产业的新提升,形成发展新优势;有的着眼海岸经济,发展成为海洋旅游领域的先进力量;甚至有的乡镇在壮大财政收入后,反哺城镇建设发展……这些坐落在鸭绿江、黄海岸边的“边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根据乡镇的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形成以特色产业带动特色乡镇发展、特色乡镇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归根结底,“边乡”之所以能够冲破地域的束缚实现突围,首先在于思想上实现破冰,打破了“边”是穷乡僻壤、封闭落后的观念,树立起了“边”是资源与特色的辩证思维和自我认知,进而谋划好产业体系的构建,谋划好高质量的发展蓝图,谋划好整个乡镇的生态发展道路。只有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也只有真正下决心、下大气力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这些“边乡”在思想、观念、思路上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转型提质,通过乡村振兴实现百姓的幸福感。
本报评论员

赖俊在湖北大冶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开辟务实合作新起点 共谱互惠发展新篇章
含山县政协视察“四好”农村路建设
西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收回药品GSP认证证书公告 (第12号)
【热爱青海 建设青海 奉献青海——奋斗新时代】 平安“守护者”王爱国
新高考下,育人模式将如何变化?13个地市教育局长齐聚衢州,分享教育改革创新智慧
地远心不偏
石马小学召开教育教学质量表彰大会
东源召开领导干部大会 宣布市委有关任职决定
东山县总医院正式揭牌成立
28日渝中区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多地将停水 请提前做好准备
通济堰灌区水系河长制工作 取得阶段性成效
省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督查组来景督查
马懿:努力打造安全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
仙林街道残联开展全国残疾预防日宣传活动
90岁摩登老太爱拉二胡玩单反 化妆是每日必修课
市图书馆开展“国际盲人节”志愿者助盲培训
南海启动2018年“食品安全宣传周”
当涂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成员会议
永修县疾控中心开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实施关怀照料
8月1日起 土石方工程须由有资质运输企业承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