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升城市质量竞争力—— 质量强市的“德阳路径”


  2017年,全市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7.0%,高于全省平均合格率2.1个百分点,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为97.5%,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8.8%,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全年开展工程项目质量检查336次,抽检工程建筑材料146组,工程质量监管覆盖率为100%,建设工程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率100%……
去年以来,德阳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升城市质量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全市质量宏观管理、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基础建设不断加强,质量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正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德阳特色的质量强市之路。
强化宏观管理提升质量工作合力
政策机制体制的保障,是形成工作合力的基础。
在政策和投入保障上,我市制定发布了《德阳市“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关于全面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质量强市”建设开启新篇章。支持企业发展,对企业技改、品牌创建、标准创制、风险监测、示范区建设和检测平台建设等质量提升、质量发展活动给予经费保障。2017年完成技改投入470.7亿元,市本级财政落实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作保障经费3389.2万元,县(市、区)政府也加大了对质量工作的投入。
在完善协调和考核机制上,建立了由市长任组长、32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组织召开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质量发展大会,全面部署质量提升、技术创新、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基础等任务,质量发展路线更加明确。印发实施《德阳市质量工作考核办法》,质量工作考核指标并轨全市目标绩效管理体系,考核机制更加高效。在全市普遍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强镇(乡)创建活动,形成了纵横联动合力推进质量建设的蓬勃态势。
此外,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实施《贯彻落实<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出口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优惠扶持政策措施》《德阳市标准化工作资助与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企业主体、政府推进、部门监管、行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品牌发展机制,质量激励效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工业品牌方面,88家企业的121个产品荣获第十二届四川名牌,装备电缆与电气配套产业、油气装备制造产业、大唐国酒剑南春暨盛唐文化产业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同时跻身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30强,名牌总数和区域品牌总价值均位列全省第二位。农业品牌方面,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项,推动剑南春申报“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中江县已建成省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并获批成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服务业品牌方面,2017年培育国家“百城千店”示范工程企业1个、“中华老字号”3个、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1个,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第四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和省级试点,“德阳潮扇”在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荣获金奖,一大批服务业重点项目、企业、品牌列入全省“三百工程”,3家企业荣获四川服务名牌。同时,大力开展工匠培育行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候选名单,3名工匠分别荣获四川质量奖个人奖和个人提名奖。
加强安全监管提升质量安全管控力
要打造高质量产品,生产一线的安全监管是首要保障。
我市从严格监管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治理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安全监管,提升质量安全管控力。
严格落实产品质量监管责任。成功创建“德阳出口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健全示范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出口产品质量竞争优势增强。大力实施质量监管示范、质量对标提升等专项行动,建立重要消费品“双随机”监督抽查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重大质量违法突发事件快速反应、重点质量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健全质量申诉投诉处理机制,落实“四位一体”工业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四有两责”食品药品督查考核和激励惩处机制、“四制两查一承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机制,以从严监督促进重点领域质量水平提升。
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监管责任。落实住宅工程质量监管和质量提升行动部署,开展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强化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监督检测抽查。建立以建设工程审批、建设监管和企业资质、诚信记录为一体的“建设质量管理数字平台”,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管理手段,实现工程质量安全远程监控和全天候监管,在全省起到了示范推广作用。
严格落实服务质量监管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及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建立电梯运行应急处置平台,提升民生服务、医疗卫生、商务旅游等领域服务质量。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旅游休闲等服务业重点领域,有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引导提升服务品质。
严格落实环境治理责任。在全省率先实现环保督察全域覆盖,划定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中心城区燃煤锅炉淘汰任务,在用20蒸吨及以上燃煤锅炉脱硫设施全部建成。260余座加油站和5座储油库基本完成油气回收治理,淘汰各类“黄标车”和老旧汽车6580辆,完成20个集中开工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和21家企业清洁化改造,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强化基础建设提升质量发展潜力
创新驱动,永远是提升质量发展的唯一标准。
2017年以来,我市加快标准创新应用。落实标准化改革要求,大力实施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全市631家企业、5146种产品的2056项标准在国家“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了自我声明公开。加快制造业标准化成果转化与应用,强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成功建立石墨烯、皮化材料、装备电缆3个省级创新联盟及新能源汽车、通信设施制造2个市级创新联盟,联盟企业有效发明专利699件,推动企业主导和参与完成12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参与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制定团体标准,填补国内空白的12个石墨烯产品系列标准正式发布并占据行业领跑者地位,《铝空燃料电池用铝合金电极材料技术规范》于2017年10月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标准立项评估,铝燃料电池ul国际标准进入审核阶段,标准化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和引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同时,强化对产品的认证认可。结合“同线同标同质”工作和备案监管,推动认证监管联动,对全市133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792项产品开展监督巡查。规范有机产品认证市场秩序,开展42家有机产品获证企业和56项产品认证有效性检查,保证有机产品质量。加强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督促7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完成年度自查工作,对全市10家环境监测机构和12家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开展质量整治提升行动,确保检验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在检测技术基础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发电设备机械零部件产品质检中心获批筹建,德阳市节能减排综合监管平台进入建设阶段,在经开区筹建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西门子德阳装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出入境产品包装实验室通过cnas现场考核,“金属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评审,成立了国家级出口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装备检测技术联盟”和质量技术促进委员会。电梯安全监管平台正式运行,实现了电梯安全监察和检验数据智能化。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部委实验室5家,国家级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56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
加强质量人才引进,夯实质量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企校双师联合培训”模式,全市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60个,企业实训中心13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1个,先后完成攻关项目217个、技术革新147项,取得专利67项,培训高技能人才4809人。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会暨“一带一路”与职业教育国际峰会、四川省职业教育活动周暨德阳市职教宣传月等。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运用新闻媒体和质量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群众性质量教育宣传活动,提高质量共建参与度。(记者邱洁)

昭化区瞄准“十百千万亿”目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H型高血压治疗“福利”来了
春耕备播忙
清城区凤城街对午托机构开展安全管理大检查
向榜样致敬 2017年度十大“感动经开区人物”揭晓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升城市质量竞争力—— 质量强市的“德阳路径”
南通去年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白皮书发布 食品抽检合格率98%
景德镇市2018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圆满结束
沈阳人带着医保卡到外省看病今年能结算
“贵阳市2018年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生物有机肥询价比选公告
[关注]十堰这59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名单)
“试写高考作文”(8):写给2035年的你
2017年上海GDP首破3万亿元 金融业增加值占比约17.69%
从李愈的《怀潭记》看孝悌文化传承
压实责任 筑牢防线 保持安全生产良好态势
道班班长康厚全:用心护好每条路
【水到渠城共发展】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齐聚 许昌“干渴之城”华丽变身“北方水城”
德州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成立
宿迁市召开优秀人才代表座谈会
长春52项社保参保缴费事项实现“只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