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引金融活水惠聚“三农”


引金融“活水”灌溉田间地头,兴义市鸿鑫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农业产业项目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面对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机遇,贵州不甘落后,近年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新理念为指引加快农业发展,加速农民脱贫,打造农村改革新样板。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以“绿”为底色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产业要跨越提速,仅绿水青山为羽翼还不够,贵州农业要迎来新一轮的春华秋实,要破题与全省经济的良性互动,必然离不开强大的金融供给支持。
  “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金融支持。”省农委深刻意识到,恰逢贵州金融发展生机勃勃的当下,金融支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所为,通过政策支撑、服务体系、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探索与实践,着力引导金融资源向脱贫攻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集聚,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解融资之难:金融支农模式更新颖
在纳雍县骔岭镇海拔将近两千米的高山上,贵州雾翠茗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种下6800多亩生态有机茶。为了给茶树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公司法人谭正义想投入一笔资金用于茶园改造。可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来了,资金出现的缺口比较大。
“这几年公司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增加了茶园种植面积,还养殖了2300头市场叫卖的糯谷猪。”谭正义盘算着不仅需要改造费,加上养殖费预计共需投入610万元,而手头仅有的210万元显得捉襟见肘。正如理想被现实绑住了手脚,当他开始犹豫还要不要追加投入时,一剂金融支农良方让谭正义吃下定心丸,安心地撸起袖子干事业。
幸运的降临。省农委支持毕节市实施的“六位一体”运作模式——“农保贷”金融支农模式,解决了其400万元资金缺口,同时大大降低贷款利率,实实在在地助他扩大了生产规模。
聚焦这一创新模式,通过“政府+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机构+担保(保险)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搭建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推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由省农委和毕节市筹措1700万元资金作为风险保障金,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投资农业,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滚动放大使用效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提供支农贷款,并在额度、利率、期限等要素方面给予最大优惠。
放大到省级层面,省农委在推进金融支农创新工作中,着力研究“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根本原因,以“政府+保险+担保+银行”合作的风险分担机制、“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村“三变”改革激发的活力机制为要素,搭建了金融支农体系的雏形,强化“以保促农、以融促产”两项任务,开创了我省金融支农服务创新的春天。
    促农业发展:金融支农产品更丰富
近年来,省农委通过竞争立项,连续6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金融支农服务创新试点项目支持,先后探索“政府+银行+保险”、“政府+银行+担保”的风险分担融资试点,与农产品目标价格指数、气象指数挂钩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保险与信贷联动的“农保贷”试点,以订单为授信依据的“订单助农贷”试点,金融支农产品在各类试点的创新开展下百花齐放。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持续推动力。”兴义市鸿鑫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回想起去年通过“支农融资平台”获得的280万元融资,就像一场及时雨,解“渴”融资难。
从中不难瞥见,“支农融资”平台及产品,化解了很多涉农企业因体量小,且不能提供有效抵质押物,而难以在银行获得贷款的尴尬困境。不仅如此,省农委作为产业扶贫的牵头部门,通过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开发金融支农产品,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措施,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行投资。
我省诸如“三变贷”农户贷款,提供在产业发展、项目参与等方面的信贷资金需求,在一年多时间里支持了19万多农户及贫困户参与贵州农村“三变”改革,贷款余额117亿元;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覆盖贵州10个试点县区,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支持了4968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0.62亿元。
此外,通过险资直投累计为贵州农业产业提供支农融资放款7271万元,项目覆盖全省9个市(州)。惠农e贷相继开发出政府增信e贷、香猪e贷、椒农e贷、都匀毛尖e贷等产品,预授信金额67.79亿元,已发放贷款15399笔、金额10.52亿元。
    圆收获之梦:金融支农服务更全面
把气温对茶叶减产程度指数化,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茶叶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这是我省在开展以保促农中开发的地方特色农业险种,也是全国首例采用保险指数模型实施的农业保险项目——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
通过贵阳市试点区域的21家茶园参保,基于地面观测数据、gis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应用对比分析,在今年“倒春寒”期间,为2.5万亩茶叶构建2761万元风险保障,赔付支出333万元,保障了茶农的再生产能力。此外,麻羊、小香鸡、甘蔗、脐橙目标价格保险,猕猴桃收益保险,作物、水稻制种保险,刺梨、蓝莓等种植保险均在省内成功开办。
不仅有大胆创新,在机制上还将蔬菜种植、家禽养殖业纳入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对建档立卡的贫困种养户,省级财政承担70%,市、县级财政各承担10%,种养户自行承担10%,也从切块到县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缴纳。按照“扩面、增品、提标”原则,贵州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11年的918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8.26亿元,年均增速居全国第一;范围扩大到697.91万户次农户和各类农业生产组织,构建风险保障1076.95亿元;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开办品种达到40个,基本覆盖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我省在探索金融支农的路上敢想敢做,有勇有谋,全方位服务“三农”发展。除了有以保促农而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农业保险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规范使用农产品名称目录,统一贵州省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保费补贴等数据口径和标准;更有以融促产而将保底收购订单作为银行授信依据,将完成2.1亿元以上的订单融资,新增保供蔬菜基地3万亩,新增生猪出栏18万头,带动1万名以上农民参与发展。
建机制、搭平台、强保障。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支撑下,如今我省金融支农服务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全面提升。时光荏苒,金融一点一滴,灌溉着我省农业产业一步一步向新的春天前行。从挑战到机遇、从被动到主动,从现在开始,贵州金融支农迈进蝶变时刻。(徐雅妮 蔡林钋 龙显静 刘力维)
编辑:彭钥嘉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素食,餐饮新时尚
北京市印发意见:燃油车不得占用电动汽车专用泊位
齐大获全国“大学生点赞新时代”组织奖
传承红色基因 双塘街道举办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
重庆市首个生态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贵州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引金融活水惠聚“三农”
市委巡察组向市经信委等6家单位反馈巡察情况
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帮农助力乡村振兴
爱德基金会“同燃童心”成长夏令营活动在安岳举行
首期“核桃黑斑病防治研讨班”在湖北霖煜农公司开班
佛山市交通、公安部门约谈滴滴公司佛山代表,滴滴须于10月前清理所有违规车辆
汤尤杯小组赛中国女队小组第一晋级八强
我市召开市直宣传统战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
王雪莉:勇于担当 为百姓代言
浙江财经大学放下手机,让我们来一个拥抱
市供销社张佐英主任调研产业扶贫工作
“长沙工业30条”首批细则发布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6岁男孩滑梯上坠落头部重伤 已经脱离危险
高新区监察局五项重点工作打造廉政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