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拆除的八角亭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们住了十年的家

    你在那里,一眼千年
    他们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
    未来,它将化作遗址公园的一片草坪,继续见证良渚文化走向世界
良渚考古队在八角亭搬迁前合影。
工作站拆迁当日
    家门口的爬山虎,是2009年刘斌亲手种下的,10年后,它已经爬满了整幢楼。
    这个“家”,指的是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2009年授牌成立,同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是第一批12个国家遗址公园之一。
    而我们更习惯叫它另一个名字:八角亭良渚工作站。
    4月16日,为配合良渚古城申遗,八角亭良渚工作站拆除。未来这里将成为遗址公园里的一处草坪,工作站则会搬迁至1.5公里之外的新家。
    “这里基本上是我们所有人的家。”王宁远和他的同事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考古队队员,每年356天,平均280天住在这里,所长刘斌,更是住了10年。
    走出工作站,没几分钟,就是大莫角山遗址,良渚宫殿区。5000多年前的良渚国王,就是在这个小山坡上,俯瞰全城。他不会想到,5000年后,自己跟考古队员们做起了邻居。他们一铲一铲,一步一步,发现了这个古老王国的秘密。
    八角亭拆了,5000年前的历史留下了。
    一处临时工作站
    成了考古人一住10年的家
    为什么叫八角亭?刘斌说,解放前这里有座庙,旁边有个亭子,解放后拆掉了,但老百姓都管这里叫八角亭。
    去往八角亭的路上,满目绿地。以前,这里是一条狭小颠簸的乡间小道。两边种满果树,桃树最多,结的桃子特别甜。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被确认发现,大家才知道,这片大观山果园之下二三十厘米处,居然就是良渚古城的宫殿区,王气所在。
    第二年,当时还不是所长的刘斌,带着研究员王宁远,以及三四个技工,从反山南边良渚遗址管理所内的临时住处,搬到了八角亭,以便继续发掘古城及周围。
    考古人习惯的生活是这样的:除了主动发掘,一般就是高速路修到哪里,铁路开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拎一个箱子,临时住在工地附近,等发掘结束,就换地儿,漂泊无定。
    而刘斌已经隐约意识到,良渚古城,绝非那么简单,这里不是暂时过渡之所,而是需要长期奋斗的地方。他要给良渚的考古人打造一个家。
    于是,本来要拆的大观山果园的职工宿舍,就这么留下了。经过良渚管委会的改造,一幢古朴的小楼,露出四个窗户,刘斌、王宁远、赵晔,三位研究员各住一屋,还留出一个房间,是客房。
    那里接待过很多国内外专家,《自然》杂志的一位美国记者,来工作站采访时,也住在这里。
    最近,得知这里要拆了,很多人感叹:真想回八角亭住一晚啊。
    在那里的一个个发现
    刷新世人对良渚的认识
    一开始,刘斌就按照家的模式,打造八角亭。他把大半家当都搬来了,不止书和生活用品,还有冰箱和洗衣机。在院子里种上花,添置了仿古家具,布了茶席。刘所长泡的茶,很香。
    一年365天,超过300天,刘斌都住在这里,其他考古队员平均每年也要住上280天左右。刘斌经常跟同事们讲:我们不是朝九晚五,下班就可以回到城市里的家,我们的工作就是生活。考古界的老先生们有一句老话:考古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呢?
    相邻的另一幢矮楼里,厨房、浴室、餐厅、客厅、会议室,一字排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宁远说:我们永远都是凑圆桌吃饭的,很多工作上的事情就在饭桌上讲。我们一般不会开很正式的会,吃饭的时候,就把事情说掉了。
    换句话说,可能在伸筷夹起阿姨最拿手的酸菜鱼时,历史就改变了。

汉寿:上半年产业立市工作成效显著
暑期租房想躲"坑"?这里有份"反套路"指南送给你们!
曝光行车陋习 倡导文明出行
村改居社区新建养老中心最高奖100万
乐山市实验小学开展第69届建队节活动
刚刚拆除的八角亭工作站 是考古队员们住了十年的家
最新!荆州71岁老人顺江漂流失联遗体已打捞上岸
徐州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暨徐州市领导干部大讲堂(第十六期)举行叶小文作辅导报告
三部门联合检查,检查覆盖率100% 筑牢我市学校食品安全防线
遂川县引进一投资5亿元的特种工业铝材项目
“扬州鸟叔”自购铁锹铲雪 忙活两小时浑身是汗
济宁市文物保护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蟹库网助推蟹农增收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建华一行莅临市规划演示展览馆考察调研
我市发布未来三年“蓝天保卫战”作战图
葫芦岛市南票区人民政府关于取消高桥镇氧化铝项目的通告
晋城:政府工作报告
市普法办送法进村
客村:一种家乡的味道
婚纱梦圆 百对中老年夫妇穿上婚纱重温幸福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