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红利惠民生 托起百姓健康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纪实


改革开放40年来,解决群众看病问题,一直是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不触碰难点,不叫改革;不击中痛点,难见效果。为此,我市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着眼于近期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远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两个目标,布局谋篇,先行先试,先后制定落实40多项改革措施。深化医改,正在努力让我市城乡群众走上“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
扩量提质,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那时很多群众有了病看不起,‘小病拖、大病扛’现象非常普遍。”提起以前农村群众看病难的状况,和林县城关镇村民李栓柱有着切身的体会。
改革,就是要从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医疗保障,不能漏掉一个人。为此,我市紧跟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使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了。”李栓柱对此深有感触。2016年,李栓柱因患直肠肿瘤住进解放军306医院,一个月下来,光住院费就花了16万多。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农合和大病保险两项就分别为他报销住院费6.95万元和6.31万元。
而这只是我市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整合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医疗保险,2017年全市参保率达 98%以上,政策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0 %以上。同时,针对“一场大病,一家返贫”现象,我市在全区最早实行跨区就医即时结报,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实际报销比例达到64 %,有效解决了患大病群众医疗费用过高、负担过重的难题。
此外,为了不让“病根”变“穷根”,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的脱贫目标,近年来,我市积极调集医疗卫生资源,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各项工作的落实,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专项救助基金”五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大大增强了贫困人口防大病、抗风险能力。
回归公益,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
“现在在医院开药就行,药价有时候比外面的药店还便宜呢!”刚从市第一医院开完药的市民魏晶丽对此深有感触。
“政府为弥补对公立医院投入不足等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允许公立医院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价销售。”市卫计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药补医”政策在当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来部分医院逐步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多开药、开贵药的“大处方”加重了群众看病的负担。
我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在全市3个旗县和5家城市公立医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在全市52家公立医院全面推开;2016年在托县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旗县创建工作……目前,全市所有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患者约5亿元。同时,我市还不断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自治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采用带量采购和分类采购,从2017年10月1日起,在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开药品采购“两票制”改革,进一步压缩了中间环节,基本药物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据统计,自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我市公立医院门诊病人平均医药费用、住院病人人均费用增幅、药占比等明显下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日趋明显。
资源下沉,构建合理就医新格局
站在卫生院门前,看着进出的病人和忙碌的医生,赛罕区太平庄中心卫生院院长周锁柱感慨万千:以前,乡镇卫生院破破烂烂,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医疗设备。别说病人来看病了,就是医生也没人愿意留下来,技术水平高一点的几乎都另谋出路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市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生和患者流向基层,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截至2018年5月,全市构建医疗集团6个,专科联盟38个,远程协作网5个,托管联合体6个,高层医疗协同体37个,医共体10个,医联体覆盖全市282家医疗机构,9个旗县区全部与三级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全市将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现每家三级医院至少与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建成紧密型医联体,每个旗县建成2个医共体,每个区建成1个医共体。
近年来,通过市招县聘乡用,为乡镇卫生院招聘500名医师护士,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200名乡村医生。在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乡村医生巡诊,覆盖232个村、2.77万人。在全市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工作室,覆盖80%以上的市区常住居民。2018年计划再新建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步设立名医工作室,实现“名医工作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设10个名医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的优质服务。
从2016年起,以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形成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与辖区居民之间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截至2018年5月,全市家庭医生签约覆盖120.63万人,签约服务率达到43.95%,广大城乡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与此同时,围绕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我市制定了智慧健康项目总体规划,初步搭建起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组织实施“移动医疗”建设项目,从诊前预约挂号、诊中检验、影像报告下载、诊间支付、诊后患者追踪、随访和复诊预约、双向转诊等方面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在公立医院开通网上挂号、电话和微信预约等便民服务措施。公立医院全部开通了医保就医即时结算,2017年实现了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的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逐步扭转了医疗资源贫乏和布局不均衡的落后局面,有效解决了广大市民的就医问题,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前,我市已具备学科齐全、功能完善、技术全面、水平先进、质量上乘、服务优良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温向芳到大埔县调研: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市直机关工委检查市局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创建工作
热心民警下班途中及时救助晕倒老人
东莞市2018年6月价格咨询、投诉举报分析
闲置旧房,租?还是卖?
医改红利惠民生 托起百姓健康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纪实
宿迁表彰市区“十佳”三社联动示范社区
湘潭县古城堤除险加固工程进展顺利
松木经开区:承诺不再发生 渣土运输乱象依旧
去年工业总产值就有410.1亿!桂林经开区强势崛起
将乐智慧家园为“数字福建”加油添彩
成都机场迎暑运高峰 林芝方向票源紧张经济舱3天后才有票
南京市农委考察团一行来市农业局交流考察农业法治建设工作
“安全生产月”明天启动 南京集中开展八项重点活动
用法治思维谱写扫黑除恶新篇章
市城乡建设委六举措推进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莆田市工业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山城区安监局突出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落实落地 市委常委会举行会议
怀化市1月6日20时18分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