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县吴显屯特殊的“攀比风”

人都要个脸面,攀比心态谁都有。肇州县有个屯子,也是“攀比”成风——
吴显屯特殊的“攀比风”
肇州县城北三十里,有一个百年老屯——永胜乡吴显屯。
走进村里,时常能听到村里人在攀比。
细听,比的不是谁家家财万贯,比的不是禾苗万亩,比的是“人苗”:谁家孩子高考发挥好,今天要上大学了;谁家的孩子出国了,成了留学博士。
外来人猜想:总共216口人,出个大学生,出个留学生,也难怪人家显摆。
可是一打听,再镇定的人也吃惊:39年间,在这片盐碱地上的小村子里,全屯64户,总共216人,却出了70余名大学生,3名硕士,2名博士。
这个小屯,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屯。
状元屯的第一个“文化人”
有人说,出了这么多大学生,这个屯的风水好。
可是,当地人却嗤之以鼻。他们只相信,吃苦好学是一切,其他全是白扯。
原来,这个屯是个文盲屯。
一百年前,一个叫吴显的人,拖家带口来到此安营扎寨,人有姓,村有名,他大喊一声:就叫吴显屯。
这不是像现在这样,是为了当名人,吸粉丝。
他起这名也是无奈:除了自己名字,其他都不会写,起名这大事,哪会啊?
要说第一个文化人,是解放前一位叫吴珍的老人。
吴珍家,是屯里的大户人家,拥有着大面积的土地,雇佣了许多农民干活。
结算工资时,老人足额发放,从不克扣农民一分工钱。本屯,南、北屯吃不上饭的人,外来讨饭的,只要到了他家门口,老人家免费提供餐食,还管饱。
老人识字,还有一门独门绝活儿,那就是会治疗狂犬病,十里八屯的大人、小孩,被狗咬到了,只要找到他,保准治好。
伤者给他钱,他不收;给他送礼,他不要。
“吴珍老人的善举,影响着屯里的每个人。可惜,治疗狂犬病的方子,没有记载下来,失传了。
“为啥没留传下来?没人会写字啊。”吴显屯支部书记刘士军说。
1979年,吴显屯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叫刘福军。
这事,在当地理所当然引起了轰动,老刘家人出门腰杆直了,说话都硬气了。
本以为,一阵风刮过去也就算了,可是,这风没停下来的意思。因为,此后,屯中又一下子出了5个大中专生。
消息一出,全屯“炸”开了锅,本村人外村人都羡慕不已。
这时,有个人推波助澜,让这股风越刮越大。这个人,叫刘殿玲。
1965年3月,刘殿玲来到屯里,成为唯一的一位小学教师。
“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咱就得对孩子们负责。”刘殿玲就认这个理。
刘殿玲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学校,学生们也跟着早来。
学生们一到齐,刘殿玲便讲起课了,学生们听得起劲,他讲得更起劲。
稍微调皮的学生,他严厉管教;成绩稍微差点儿的学生,将学生留下来,一一地辅导,直到学生完全熟记和弄懂。
即使农忙,刘殿玲仍坚持教学,舍弃“禾苗”顾起“人苗”。
在他的推动下,在干部们的带领下,这个屯,风气渐成。拉“饥荒”,抬钱,也要供下一代出地垄沟。
“飙”着劲比,“攀”着劲学。小屯,以家有大学生为荣,以家没出大学生为耻。
状元村文化人的养成
吴显屯百余米的文化墙上写着“村史”:永胜吴显,肇州北而明沈东,清末立屯,承良习而续淳风。交通顺畅,富庶而安宁;改革以来,物阜而民丰;宜居乐业,人杰而地灵。六十余户,冠以状元之名;清华北大,育我后生;博士硕士,走出田塍;留美俊才,常怀乡情……
几代吴显屯人,认准一个理儿:千方百计供孩子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地垄沟!
夏天,地里看不到小青年干活,院内看不到小孩子玩耍。
原来,大一点的孩子都在家里学习,小一点儿孩子送进了学前班。
冬天,看不到孩子在家里打扑克、院里堆雪人,打雪仗。
原来,孩子们跟大人捡起了猪粪和牛粪……
屯里人,邻里间串门,讨教种地的少,讨教孩子学习方法的多。
“今年,郑家出了一个本科生,是重本;王家孩子考上研究生;刘家的孩子出国了。”这些话,是吴显屯闲聊时最多的话题。
饭桌上,大人跟孩子说的最多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考出去了,有出息:张志国家三个孩子考上两个,大姑娘被中央财经大学录取;孙彥志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小子去了上海;王福林家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刘殿玲家四个孩子,考上仨,最小的儿子考上北京大学了……
“屯里,听不到打麻将的声音,找不出邻里占地纠纷,偷鸡摸狗的事没有。”支部书记刘士军骄傲地说。
刘殿玲的小儿子刘士民,小学时在班里排名数一数二,但在永胜中学一次期末考试后,他带着泪痕回家,正好遇见父亲。
“你咋哭了?”父亲问。
“这次期末,我考了班里第四名。”刘士民抽泣着回答。
“考试如打仗,胜败乃兵家常事,哪儿有长胜将军?只要努力,还会拿回第一的。”父亲边安慰边鼓励。
“拿回,第一。”印在刘士民心理。
从那以后,刘士民考试成绩一发不可收拾,初中升高中,全校排名第一;高考时,全县理科生排名第一,被北京大学录取;北京大学学习四年后,保送本校研究生;北大任教三年后,美国公费读博士。
现在住在北京的村民郭艳琴说,她家三个孩子,个个学习好,尤其两个姑娘。高考那年,大姑娘顺利考入中央财经大学,高兴之余,又犯起了愁,没有钱供,咋办?凑钱。
种粮,秋天见钱,郭艳琴家改种西瓜。为了卖个好价,多凑几个钱,老两口开着拖拉机,拉4000斤西瓜到大庆卖。
头天西瓜没卖完,为节省住宿费,老两口在车上眯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买两根油条,二人对付了一口。
卖了两天的西瓜,一共凑了800多元钱,给女儿张新苗交上学费。
张新苗回忆说,上小学时,家里穷,买个本和笔得省着用;上初中时,家里只有一辆自行车,她和妹妹两人倒换着骑,妹妹骑一会儿车,她走一会儿,然后,再换她骑车,妹妹步行;上高中时,找她非常好找,一天只去三个地方,一是教室,二是图书馆,三是厕所。
70余名大学生,从吴显屯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学子们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在国外拿着高薪,有的留在家乡做贡献。可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不忘出生的地方——吴显屯,不忘养育他们的父母。
有的学子将父母接到身边;有的学子改善父母的住房条件;有的学子听到父母生病了,从海外寄回医疗费……学子们共同心声: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
百湖早报记者 万祖凤

我市召开新一届住滨全国人大代表见面会
市体育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活动
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玉湛高速:全体员工铆足干劲掀施工高潮
宣讲鼓士气 群众有底气——市委宣讲团赴各地宣讲省市全会精神综述
肇州县吴显屯特殊的“攀比风”
嘉定区江桥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召开江桥镇社会组织预警网络工作会议
今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3月21日开始网上报名
南区党工委副书记 人大工委主任曾庆文带队到马岭社区调研
淮安市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开启“淮安模式”
媒体聚焦展现浐灞城管风采
淅川县寺湾镇二小:暑期活动 之“我是劳动小达人”
全省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吉举行
寻找“中华茶人榜样”
寮步:男子与同事起纠纷后殴打报复 逃跑半年后终被抓
清廉新区 你我同行 “清廉基层行”30日晚将在新城举行首个活动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相关情况
一次办好!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圆满结束
年均300场庭审直播 "教科书般"庭审让她成"网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