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机旱作 提升农业效益


种植业生产现场观摩会中,市、县(区)农业专家了解西头岭村马铃薯示范点的发展情况。 焦 瑛摄
为全面推进我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按照省、市有关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市农委结合我市农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相关机制。一年来,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
  近日,我市启耀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谷味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厅、省质监局批准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这是我市有机旱作发展成果的又一体现。
  今年,我市提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打造有机旱作典型,走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省级示范“半沟红薯”变化大
  9月下旬,我市举办了2018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片”“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点工作”工作为内容的种植业生产现场观摩会。市、县(区)农委种植业科、果树站、种子站等相关人员,走进盂县西潘乡东头村、郊区西南舁乡东林尖村、平定岔口乡西头岭村等村,了解示范片、示范点的创建情况。
  观摩人员来到平定县巨城镇半沟村,了解有机旱作红薯种植示范片的创建情况。今年,半沟村的丰兴红薯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我省首批30个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之一,种植红薯1000余亩。通过一年来的辛勤耕耘,合作社种植的红薯不仅口感品质有了较大提升,而且亩产量从去年的1500公斤增加到了1700公斤,总产量约170万公斤,每公斤的价格从2元增加到了2.6元,经济效益比上一年增加不少。
  “今年,村里的红薯种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示范片全面推行优良品种、高垄种植、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型农业技术,进行精耕细作。”合作社负责人陈培银介绍说,合作社增施有机肥150吨、深翻耕地300亩,改变了土壤团粒结构,提升了耕地质量;同时,在300余亩进行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配备了杀虫灯、黄板等。与往年相比,推广高垄栽培技术,改善了土壤透气性,利于红薯的生殖生长;统一育苗供苗、统一对土壤杀菌和消毒,减少土传病害和秧苗带菌传播等问题;改进传统种植、合理密植,生产的红薯个头匀称。
  半沟村在红薯储存方面也进行了改善。今年,合作社完成了恒温库内温湿度智能监测监控、机械通风、保暖隔层、保温层喷浆、地面隔潮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红薯价格高售低贮、季产年销;新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现代智能育苗棚,提供优质秧苗,把好生产第一关;延长了红薯产业链,建设完成红薯深加工生产线一条,提升了红薯商品率、增加了产出效益;正在建设中的培训大楼,为培训乡土人才提供平台。
  七大举措推进市级示范
  今年,市财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补助资金中,有机旱作农业项目设立了80万元资金进行扶持。经过摸底、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等,我市确定了20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点。项目负责人主要以种粮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涉及玉米、小杂粮、水果、红薯、马铃薯等多种作物。在运行过程中,市农委多次组织示范点项目负责人召开专题培训会、摸底座谈会、工作推进会,做到全程监督。
  今年以来,示范点按照“四大突破”要求,生产中增施农家肥、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技术上使用滴灌,铺设地膜保墒,以改装提升耕地土壤质量;管理上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黄色粘虫板及杀虫灯,以生物防治为主,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使用新型农机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艺机集成。
  目前,我市通过引进和推广抗旱作物和品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加强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引导农民开展田面蓄水保墒工作、加快“三品一标”建设步伐、延伸产业链打造有机产品营销平台等7项措施,促进示范点的建设。
  目前,全市粮食作物选用抗旱品种推广81万亩。抗旱品种引进推广是作物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和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市积极推广农业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还田和生物覆盖技术、果园生草技术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引导农民改春耕为秋季翻耕,通过耕作层翻耕疏松表层活土,改善耕作层孔隙度,同时结合秸秆还田,有效积蓄上年秋冬季及当年春季雨水,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同时,引导农民加强田间中耕管理,在大田中做好扩穴、起垄等措施,提高土地积雨能力;我市推广了黄板、蓝板、杀虫灯、杀虫螨、迷香丝等一大批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保证农产品安全;在产业延伸方面,我市一手抓生产基地,一手抓销量,打造有机产品营销平台,如矿区利阳农产品有限公司,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我市打造了一个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公司还与部分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点负责人达成销售协议。
  打好有机旱作持久战
  我市农业用水紧张,主要补给来源是自然降水,约60%的年降雨量集中在7、8、9三个月;立地条件差,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瘠薄、肥力水平低。长期以来,农户只用不养或粗放经营,使土壤培肥措施跟不上,不仅造成土壤瘠薄,土壤结构性差,而且导致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这是我市农业发展不利的基础条件。
  目前,全市耕地面积90万亩中,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约97%,全市1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28%,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生态环境脆弱。综合各种因素,我市发展有机旱作势在必行。
  我市《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发展有机旱作。要求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把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生产有机结合,提升资源生态与农业生产的匹配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相促进。
  《实施意见》中,将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我市要求坚持优质安全导向,加快制定符合阳泉实际、易于推广的有机旱作生产地方标准;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程监管,加快推进“从农田到餐桌”的智慧追溯体系;抓好“三品一标”发展,推动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创建,力争到2020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达到10万亩。
  今年,我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01万亩,通过工程建设,项目区田、水、渠、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旱作农业区降水利用率提高到60%,每毫米的降水使粮食生产提高到10%以上;全市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推广35.5万亩,秸秆覆盖还田推广8万亩。这些有效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有机旱作工作的开展。
  市农委相关人员介绍说,今后,我市将通过举办农资市场集中销售和有机旱作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等措施,农资供应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售价。让从事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尝到甜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态势。
  明年,我市将借助举办丰收节的时机,尽早建立功能完善的全市种植业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平台上创建微信商城、链接旗舰店,开发各种统计交流程序等。同时扶持企业在淘宝、天猫等平台建立销售窗口,把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好,从产后拉动有机旱作生产的发展。
  同时,积极扶持初见成效的矿区利阳农产品有限公司创建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进一步在市区各主要区域建立实体营销店,同时发展配送、快递业务,从而形成线上线下结合,配送和体验结合的体系。
  我市还将进一步促进种植业生产者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合营分红、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形式,创新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发展有机旱作,不是一时兴起,不会一蹴而就。我市针对有机旱作的发展,制定了长远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阳泉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业生产质量效益有较大提升,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30年,要形成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农业与生态和谐互惠的局面基本形成。(檀艳竹)

学雷锋,争做文明交通志愿者
如何克服孩子拖延症
【宜春抒怀】相约宜春
包河区烟花爆竹禁放和餐饮业油烟整治宣传工作调度会召开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
发展有机旱作 提升农业效益
重症流感孕妇ICU紧急产子
“四水同治” 绘郑州美丽水生态画卷
蚌埠海关组织全体人员观看十九大开幕式
10家茶企获评“2018年梅江十大好春茶”
欧阳锋来汝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
南阳市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月启动 营造节能氛围 合力保卫蓝天
全市政法系统提升干警能力素质系列讲座开讲
“一起守住我们的好日子”——“西城大妈”的传奇故事
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府对接2018年重点工作
汉中教育电视台党支部落实“思想奠基•党性塑造”工程 拓宽“主题党日+”活动途径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河源举行文化遗产活起来
大型民族歌剧《英雄恋歌》开排
镇交警动真格:严抓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龙泉:“全屏模式”助力安仁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