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四十年奋进再出发

  ■本报记者 石教炼
40年前,党中央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弹指一挥间,40年沧桑巨变,中国改革开放掀开了波澜壮阔的历程。
  “敢为人先、锐意改革”,40年来,大冶人在阔步前行中主动转型,在全面转型中实现跨越,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发展之路。
  2008年,成功入围国家“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2年,在湖北省率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实现“六年六进位”,排名从2012年97位升至2017年的79位;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被授予“千年古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大冶开发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矿冶之城迎来勃勃生机,县域经济迸发发展活力。目前,大冶是全国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两个城市之一,是唯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唯一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
  在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年份,大冶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受到了中宣部的关注。6月11日起,由中宣部发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成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活动小组,正式开始了对大冶改革开放40周年2周左右的调研工作。
  这里是率先改革开放、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冶
  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实践一再表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每一个卓越的城市,都是在一次次豪迈的出发中,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彼岸。
  对于大冶而言,这座城市之后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创新、每一次进取,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它的内生力量。
  1979年2月,我市第一时间在全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放水养鱼、大干快上”的发展思路,在全省率先推行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小矿山、小煤窑、小机械、小化工、小钢铁等“五小企业”蓬勃发展,得到中央的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形成了以采掘、冶金、建材为主,机械、建筑、轻纺、食品为辅,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到1984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3000多家。
  1996年,市委召开一届三次全会确定了“三大转变”发展战略,首次提出由“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市”转变。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制,24家国有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特别是顶着巨大压力,推进劲酒改制“靓女先嫁”。如今,劲牌公司已从一家国营小酒厂,发展成为中国保健酒第一品牌(2017年企业产值过百亿,纳税25.8亿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放、扶、建、堵”四字做文章,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全面向私营企业和个体户敞开大门,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突飞猛进。
  得风气之先,率先的开放,打开的不只是大冶的眼界,更为改革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曾经固化的边界松动了,刻板的体制机制活泼了。一个“计划”一切的体制,不断向“市场”放开、让渡权力。经济发展格局也发生了突变。
  到1999年,全市私营企业达到3818家,个体工商户达到10938户,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走向全省前列。同年,大冶市正式进入湖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市行列,位居第9位,比1996年进位24位。
  这里是全国资源枯竭城市与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大冶
  大冶取“大兴炉冶”之意而得名,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和1000多年的建县史。殷商小乙时期,大冶先民在此掘井取矿,点燃了炉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武昌节度使秦裴置采矿冶炼机构青山场院。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境内开办大冶铁矿,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跨区域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然而,多年的高强度开采,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发展后劲乏力、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凸显。
  “资源枯竭以后,大冶经济何去何从?”面对资源枯竭的困境和经济结构“一矿独大”的弊端,2006年6月,大冶市黄金湖会议上,抛出了一个关乎大冶命运的疑问。
  讨论、争辩,达成共识:经济转型是大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
  自此,大冶开启了以经济转型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发转型路。
  从2006年开始,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完善大冶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同步规划启动城西北工业园、灵成工业园、罗桥工业园和陈贵工业园建设,形成了“一区四园”的良好发展格局。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培植新的替代产业,全市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四大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
  2008年3月大冶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大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
  由此,大冶自发实施的经济转型正式上升为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全方位的城市转型,获得了国家层面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启了大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
  在2013年,大冶全面推进生态转型、绿色发展。从当年起,大冶全面关停“五小企业”,实现全域无“五小”,累计关停企业400余家,减少工业产值近200亿元、税收近10亿元,为绿色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2016年,市委五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发展的决定》。大冶的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全市“一区两园七朵金花”生态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大冶正从昔日矿冶之城转化为今日的生态之城。
  从2012年起,大冶在湖北省率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实现“六年六进位”,排名从2012年97位升至2017年的79位。
  借风好蓄力,送我上青云。进入2018年,随着汉龙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投产见效和劲牌健康白酒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大冶各项经济指数走出了阶段性低迷,迎来了新曙光,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将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元至4月份,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7.9亿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总收入25.72亿元,同比增长13.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2亿元,同比增长7.6%。
  这里是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的大冶
  2017年9月22日,大冶迎来期待已久的2017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大冶赛段(绕圈赛)比赛。5000余名志愿者,奉献最美微笑与服务。赛后上十万观众走后,地面“不见纸屑、不见塑料瓶”,干净整洁。赛段冠军意大利车手马可竖起大拇指点赞:“这是我见过的最美最文明的赛段。”
  当时,正值大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赶考验收阶段。环中赛在大冶的成功举办期间,大冶市民给出精彩答案。
  而这,仅仅是大冶全民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大冶的交通干道旁,一片片连成片的五彩“花海”,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小巷街区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绘画展遍布,还有一个个好家风宣传画廊,让人看得备受鼓舞。大冶也在2017年11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文明创建,带动的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文明创建,带动的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而大冶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正式挂牌,为我市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添加了更高的含金量和技术砝码。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冶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区域经济总量、综合资源、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及高新技术产值占比、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都有较大扩张,已经形成劲牌工业园、罗桥工业园、城西北工业园等“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生命健康、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光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基础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以申促建”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黄石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已成为湖北、鄂东区域创新高地,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实力雄厚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为了打造发展新引擎,激发经济新活力,开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充分利用冶商联合会平台,主攻重点产业,围绕龙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绿色招商,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如今,走进大冶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时时都能触摸到大冶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跃动脉搏,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个项目迅速推进的强劲浪潮……
  这里是城乡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释放强劲动力的大冶
  拧开自来水龙头,来自王英水库的一类水,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大冶百万群众的家中;黄咸高速、武九高铁,这些骨架搭建起来的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六纵六横”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农村路网更加完善,大冶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组组通水泥路”……
  悠悠天下事,民生是最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冶城乡建设全面提档升级,社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大冶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市域一体发展,进一步拓展优化了城市发展空间。统筹推进“八城同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美丽宜居、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在形成,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大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大幅提升民生保障标准,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落实,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2016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全面实现贫困家庭小孩读书从幼儿园到大学不出钱、贫困对象看病不出钱。在全省率先实现高中阶段学费、住宿费全免,基本殡葬费免费,贫困家庭人口出生基本费用免费。设立“劲牌大冶教育发展基金”,探索推进城区学校集团化办学,有效解决了城区“大班额”“择校热”问题。整合市镇两级医疗资源,组建大冶市总医院,全面对接武汉一流医疗资源,让市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强劲动力。大冶始终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和主要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红利充分释放。2016年,市委出台深化投融资改革的意见,做大做强城投公司、国资公司,组建水投、房投、高新投等投融资平台。创新推出了“甘霖贷”,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产权+金融”的农村金融创新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管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机制,推行“五联合”审批,建立工业项目“中介超市”,对涉及的工业项目建设的26项中介服务由政府统一买单,每年为企业减负6000多万元。深化党建改革,开展“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和“党建引领·幸福小区”基层党建改革试点,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目前两项改革已在黄石地区全面推广,改革经验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充分肯定,大冶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
  开放是风,改革为浪。站在这一历史性的节点,我们回首来路——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的经验与智慧。我们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冶必将踏上“再出发”的全新征程,开始更为壮阔的改革逐梦之旅!

内江市质监局召开2018年标准化工作会议
南城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立秋"雷雨送凉爽 防暑降温还不能松懈
宜宾县工商局开展“3.15”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毁活动
我市10个外专引智项目获批准
壮阔四十年奋进再出发
2018临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启动
天渐凉秋意浓 日出霞光映满天
骨雕船“驶”入世界温州人博物馆
花冲公园改造开工在即 未来“长胖”还更美
50名全国“明星村”“村官”座谈:在宝鸡东岭村收获了什么?
79岁老人胸闷气喘只能坐着睡觉 更换心脏瓣膜术后14小时清醒
两千余亩射干打造京郊景观药田
柳行街道全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深悟践行“红船精神” 大力建设“四个舟山”——访舟山市委书记俞东来
“尼山红”葡萄市民来认养
蒙阴交警宣传不占“应急车道”迎“国庆高峰”
宿州女孩王春雨夺得亚运会女子800米冠军
【三农服务站】晋城市畜牧兽医局和市邮储银行探索
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 俩少年获男双季军这是目前我市在该项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