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黑黢黢的锅灶间便传来母亲拉风箱的“呼—哒、呼—哒”声。
不用再把头伸进灶膛里,一口接一口不停地向膛内吹气。没有用上风箱的时候,一日三餐生火做饭对母亲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江南的天空像是一块拧不干的湿布,似乎有下不完的雨。被雨水淋湿的稻草像一把烂蒿,送进灶膛里,光冒烟,不见火。每次做饭,母亲都要使出浑身解数,有时不得不用口吹气,每吹口气,就会窜出一股黑乎乎的浓烟,呛得母亲直咳嗽,眼也被熏得直流泪。一顿饭做下来,母亲脸上常常沾满了黑灰,像戏台上的包公。
自从用上了风箱,母亲脸上的愁容消失在灶膛火苗映照出的阵阵红晕里。母亲的腰板坐得很直,一手轻轻拉着风箱,一手往灶膛里添加着柴草,轻松而自然。那样子好像不是在做一件重复繁琐的家务,而是在享受着一种乐趣,如同演员娴熟的表演。风在灶底呼呼作响,火苗像红绸子一般不停地舔舐着锅底,锅里开始溢出饭香。我知道,每每这时,屋檐上会升起袅袅炊烟,娉娉婷婷,萦绕在树木掩映的村庄上空,慢慢飘散开来。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风箱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它的造型看上去很简单,一只瘦长的木匣子,一头伸出两根细长的拉杆,只要轻轻拉动拉杆,一股强劲的风流就会从木箱一侧的出风口吹出来。后来我才弄清楚它的原理,箱体内,两根拉杆头绑着一撮厚厚的羽毛,拉动拉杆,利用空气的压力,风就会从箱体出气孔吹出。
我想,风箱的发明者应该是一位巧妇,只有她们尝尽了一日三餐生火做饭的艰辛,才会产生这种发明的念想;或是一位体恤民情的能工巧匠,知悉百姓灶膛前的疾苦,才萌生发明风箱的愿望。
其实,风箱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老子》中有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籥就是以吹风炽火的器具,应该就是最古老的风箱。老子不仅揭示了它的原理,还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引用和说明。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对风箱作了图文并茂的记载,说明那时风箱已被广泛运用在生产生活之中了。
出于对风箱的好奇和喜爱,做饭时我和弟弟妹妹也乐于替母亲打下手。我们一边拉着拉杆,一边看着灶膛里风吹着火苗像是在跳跃、起舞。红彤彤的火苗映照着我们的脸,给人一份撩人的温暖。冬天里,我们把冻得开裂的双手放在灶膛边烘火,母亲看着我们也不言语,只是笑着往灶膛里填柴草。炉火在锅灶前散发出氤氲的气息,也温暖着我们的身心。
风箱与人们一日三餐有了关联,在生活中便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有一次,看邻居搬家,邻居大妈独自吃力地扛着风箱,走在搬家队伍中,像是扛着一个不舍丢弃的宝物。后来我才慢慢悟出,她搬动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箱,也是一家的生计。
我见过最大的风箱是在离我家不远处铁匠铺。铁匠铺有师徒二人,师父掌钳,徒弟拉风箱。也许是风箱太大,身材瘦弱的徒弟拉得有些吃力,每拉动一次,炉火便会向上窜跳一次,呲呲作响。师父娴熟地用钳子从炉火中夹出一片烧得彤红的铁片,师徒二人操起锤子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不一会,铁片在师徒敲打下渐渐变成一把刀,或是一只叉子。那时,铁匠铺以貌似“工业”的身份让人刮目相看,而他们手中锻造出的神奇,风箱功不可没。
如今,家乡人早已用上了节能灶、电磁炉,风箱已经从农家的厨房里销声匿迹。后来,我在一座民俗馆中再次觅见它的身影。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那只瘦长的拉杆像是定格在时光中瘦弱的双手,无声地向人描述着当年的光景。
家乡有句俗语:人要人推,火要风吹。在我眼中,那个充满艰辛的年代,一只小小的风箱不仅吹旺了农家的一膛炉火,也吹散了生活中的一片愁云。
姚中华
蒋跃建出席南京市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协调联络组临时党委成立仪式
2018年深圳市“体彩杯”少年儿童乒乓球锦标赛落幕 南山乒团狂揽11金团体总分第一
唐城:一场梦回大唐的盛宴
提前退团 主办方迟迟不退款?主办方:等酒店退费后,才能退报名费用
岳阳市副市长喻昌来汨罗调研产业发展
风箱记事
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事处简介
励志脱贫模范付五仓:从一贫如洗到创业致富
第二届民园广场“城市记忆”文化艺术季活动吸引市民
门头沟区召开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会商会暨元旦节日期间安全工作部署会
黄埔又一波岗位向你招手,有意向的要赶紧行动啦!
零陵:喜塘完小开展“美丽童年 健康成长”六一活动
《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第二轮抽签仪式在京举行
再见,补课!省教育厅已发通知!明察暗访,重拳出击
中国空军运-20飞机首次开展空降空投训练
宁河保利商业综合体预计下半年动工 后年竣工
梅县团区委联合志愿者到侨乡村开展环境清洁活动
9月17日 昆明五华分局新出入境接待大厅正式投用
本月32处水域进入禁渔期
华海制药科技产业园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