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市各项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不断跟上,通过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加快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等一系列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取得明显成效。近日,省政府督察组来通督察我市科技创新“40条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
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市政府关于促进市区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配套政策,如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给予“通创币”和“创新券”支持,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规模企业按当前新增应税销售亿元以上的给予100万~500万元的奖励等等,形成了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
与此同时,全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对通过验收或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推动落实普惠制政策,从营造符合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环境、征管环境、服务环境、组织环境四方面制定了16条具体措施,针对性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专题培训,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开展便捷化、精准性、专属式服务,加强各类创新政策的落实。
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79家,今年新申报高企704家。培育了一批制造业“隐形冠军”,12家企业入围江苏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居全省前列。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
围绕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我市积极打造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通过“创新南通”线上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创业精准导航;通过线下特色众创空间建设,高效承载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定期开展“通创荟”系列活动,辅导和展示创新创业项目,形成了一条支持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服务链。同时,大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保障用地需求。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项目经认定为新兴产业的,按照最低保护价确定出让底价。
今年以来,市区供应新兴产业用地62宗,面积2671亩。全市建有众创空间4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9家、市级17家,建成省级众创集聚区2家、省级众创社区2家;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24家,孵化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3000家。
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我市在省辖市中率先成立的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了以智慧建筑、智能装备研究院为核心,国家级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南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南通软件园和南通创源科技园四个科技园区为支撑,南通高新区、苏通科技产业园为产业基地的“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我市还出台了支持引进高层次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对经市政府同意引进的高层次科研院所,按协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对经市政府批准区级投资建设的高层次科研院所,给予实际投资额20%以内的补助。瞄准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和国内“985”“211”工程系列高校,先后引进中科院南通光电中心和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南通苏州大学纺织研究院等24个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
通过加大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创新科技金融扶持手段,我市不断加快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
南通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全市直接融资新增近300亿元,总规模达786.54亿元,科技型小微企业私募债发行余额达3.14亿元,5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30.94亿元,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发行各类债券共120亿元。科技型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加大,对市区上市企业(含借壳、境外上市)的奖励额度从150万元增加到250万元,同时对境内上市按辅导备案、报会、上市节点进行奖励,分别奖励1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目前已有10家企业通过该政策获得700万元奖励。
《南通市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出台,市、县均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资金,推广“苏科贷”“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市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与省级天使投资基金对接。
我市同时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大费率补贴和风险补偿力度,提高财政资金风险容忍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推广“中银科技通宝”“知贷通”等专利质押信用贷款。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企业质押贷款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