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讲“圣谕”的老人 ,一生都在热心公益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萍乡城内有一个人的知名度极高。不管是当官的,做生意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认识他。他就是长期从事慈善事业的徐玉珊。
徐玉珊是外地人。生得五短身材,白白胖胖的,嘴下一撮山羊胡子,戴着铜框圆眼镜,经常穿着长袍,总是笑眯眯,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
徐玉珊年轻的时候来到萍乡做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一不买田建房,二不奢华度日,倾其所有,从事民间慈善事业。他经常在城内的慈善机构“宣讲堂”做义工,为需要救助的穷苦老百姓发放粮食、衣物,送医施药,为买不起棺木的丧家捐送棺木。还设立“育婴堂”收留被遗弃的女婴无数。这些善举,深受老百姓称赞。
徐玉珊不仅在物质上扶危济困,他还重视对老百姓思想道德上的教化。
他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尊崇孔孟之道,有满肚子的故事。于是他效仿基督牧师向教徒布道、宣讲教义的方式,也担起向老百姓宣扬儒家思想,忠君报国,仁孝信义,惩恶扬善,因果报应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称之为“讲圣谕”。
解放前,萍乡城中没有电灯。晚上,除了主要街道上挂在电线柱子上的几盏昏暗的路灯外,大部分地方漆黑一片。当时,只有“昭萍戏院”时不时有戏演,老百姓的娱乐活动很少。最好的消遣是聚在一起打闲讲,操牙告。
每当夏秋的夜晚,居民们用禾杆扎成的烟包熏完蚊子后,便在石板街上洒水降温,然后各家各户搬出竹椅、板凳,坐在门口,天南海北地讲笑话,打野哇。
徐玉珊便抓住这个时机,向老百姓“讲圣谕”。在商家的邀请下,在店门前用几张方桌搭成讲台。讲台上的小桌子上,放着一盏明亮的煤油灯和一壶清茶。他端坐在上,手持折扇,向下面的听众讲起“圣谕”。
 内容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娘教子》《凿壁偷光》等励志故事,宣扬孝道的《沉香劈山救母》《许仕林拜倒雷峰塔》等传说,还有宣扬因果报应的《杀子报》《莲花庵》《乌盆记》,等等。
他在讲台上时坐时立,手中的折扇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在空中飞舞,或在桌面上敲击。他口才很好,口齿清楚,讲得抑扬顿挫,生动传神。或念,或唱,听得大家如痴如醉。讲到动情之处,他还哀哀痛哭,引得台下的妇女、老人纷纷流泪。
两小时的宣讲完毕,他总是汗湿衣衫,口干舌燥,但他并不觉得累。他这里讲几天,那里讲几天,足迹遍布全城。有时,城外的一些大祠堂,如北门的姚家大屋、南门的张家大屋,以及一些宗族聚会活动,都邀请他去讲,他从不拒绝。更有一批铁杆听众,他讲到哪里,便追到哪里,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其热闹场面,是当时城内一道特殊的风景。我们这些小孩更是听他讲的“圣谕”长大的。
由于他口才好,表情丰富,不少办丧事的人家都请他去当“礼先”,念祭文。他也从不负所托,在家祭之夜,他念着根据死者生前事迹所写的祭文,哀哀动人,眼泪长流,引得那些跪在地上的孝子、亲朋好友和围观群众也哭成一片。
几十年积累的人脉、人气,便成了全城男女老少最熟的人,大家都称他为“徐善人”“玉珊老倌”。
几十年一闪而过,徐玉珊老人早已作古。但他留给萍乡城的那些历史记忆,成了许多还健在的老人谈论的话题。
徐玉珊老人一生热心公益
大家都称赞不绝~

九江市执法局七里湖中队节前走访重点小区
“我的养老保险该咋缴”
泰州市开展预拌砂浆企业质量抽查活动
辱警! 陆河2名网友被查处…
面塑丹青喜迎盛会 苏芹面塑书法作品展开幕
【文史】讲“圣谕”的老人 ,一生都在热心公益
同江市举办丰富多彩活动庆祝六一儿童节
我市与央企合作连续九年居全省第一方阵
全民共创全国文明城市丨我市2018幸福家庭成长论坛助推幸福家庭建设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食物银行携手公益机构走进社区
东山县铜陵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受省级考核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大排档综合治理
工信委王学峰:齐齐哈尔,实现青春梦想的地方
东新区重点项目建设挑灯夜战施工忙
苏州地税稳步推进数据库集群建设
景宁、温岭“山海协作” 项目合作竟达成2000多万元
唐山三女河机场精心打造“绿色母婴室”
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预备会议
林伟娜:孔雀西飞为支教 捎去南国一片情
市委第六巡察组巡察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工作动员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