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大花园、大溪流”构美全景花溪


  花溪公园。
  ■题记
  2011年,花溪区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2015年,花溪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验收;
  2017年,花溪区位列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区县级榜单第一名、青岩古镇景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花溪区行政区域内的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首家获批建设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这张漂亮的成绩单,见证着正不断提升颜值和内涵的“大美花溪”一路走过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自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花溪区区委、区政府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建设作为立区之本,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内涵,凭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踏上了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尽心呵护生态环境 城乡更显美丽
  山清水秀是花溪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花溪区按照“全景花溪”的理念,牢固树立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加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全方位呵护生态体系,不断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高标准推动“大花园、大溪流”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花溪区大力实施治水、治气、控污等工程,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2017年,花溪区通过“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的实施,多措并举地落实了大生态战略行动,全速推进花溪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进程,通过推进“百山”治理和“百园之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推进“四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景观效果,打造了“青山环碧水,绿树绕林城”的自然生态景观。
  在推进百山治理过程中,对52个山体,按保护优先、一山一策的方式实施了分类治理,提升植被覆盖度,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了“全域为园,全城为景”的公园城市形态,以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山地旅游为方向,推进了板桥艺术村、青岩80年代主题创意文化园、夜郎谷等休闲度假区打造。同时,还以花溪河为轴带,中心城区沿十里河滩——孔学堂——花溪公园——黄金大道一线景观及水域,打造了生态湿地休闲带。
  去年,在青岩古镇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花溪区再次将核心景区与周边景点串珠成链,辐射带动茶文化、山地运动、农耕体验、文化创意四个旅游产业发展组团,形成了“一核一轴四组团”的全域旅游整体布局,以青岩镇、黔陶乡、高坡乡三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为依托,充分利用沿线的自然风光、特色民俗和生态气候,对24个行政村寨进行了特色组团式立体打造“溪南十锦”,形成了乡村旅游带。
  “现在,我开的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家住高坡乡扰绕村的罗继全亲眼见证了高坡随着“溪南十锦”建设发生的巨变。“前些年,进村路很难走,很少有外面的人来玩,顶多就是些拍梯田风景的人来,拍完照片就走了。现在,有了柏油路、露营基地、经果林,几乎天天都有游客来订餐。”
  保护好每一片蓝天、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才能让人望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些年,花溪区通过深挖“山水、田园、湿地、民俗、古镇”等旅游价值、产业价值,充分整合全区农业、工业和文化方面的优势资源,打造青岩国际特色旅游小城镇、高坡国际山地运动基地、恒大童世界儿童主题乐园等,以生态旅游、生活休闲、运动体验及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旅游业实现持续“井喷式”增长。截止到2017年底,花溪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8%,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48.38%;完成229.2亩山体治理、85个公园建设、13000亩造林任务;旅游总收入达267亿元。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百姓共享富美生活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花溪区在扶贫攻坚“春风行动”中,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继续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了“富美乡村”、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引进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农业物流企业,全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确定在马铃乡、青岩镇、燕楼镇等9个乡(镇)和金竹社区各建1个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基地,计划在今明两年,沿市级旅游环线,麦坪——久安、石板、燕楼——马铃、青岩古镇、高坡等5条区级旅游轴线和环城高速、甲秀南路、贵安大道、花溪大道、田园南路、贵惠高速、花安高速7条射线,增加茶叶种植10万亩、增加精品水果种植2.61万亩。
  “今年,我们村种了3000亩茶叶,3年后,这里又是个和久安乡一样的农旅一体化生态茶园了。”日前,正在花溪区马铃乡凯坝村摆茶组茶叶示范园种植基地忙碌着的村支书周天顺高兴地说,接下来,他们还要种红叶碧桃、大山红心柚、李子,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经济收益。
  近年来,花溪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创新,坚持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不断推进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让生态成产业、让绿色变财富,构建凸显生态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了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青黔现代观光休闲农旅一体化示范园、燕马都市蔬菜保供基地示范园等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三大园区产值达19.98亿元。同时,通过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产业绿色发展工程,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促进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坚守生态安全红线 厚植生态文化
  为了让花溪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近年来,花溪区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通过实施环保执法风暴行动、“蓝天”守护计划、“碧水”保护计划、“净土”保护计划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工业企业锅炉废气监测。
  在实施“蓝天”守护计划中,抓住“调结构、控燃煤、防扬尘、禁焚烧、堵尾气、抓油烟、管工业”等七个方面的大气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不放松,投入400余万元完成全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改造淘汰。
  在实施“碧水”保护计划中,全面落实了河长制和第三方治理与第三方监管,完成阿哈水库、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生态搬迁,建成金竹片区污水跨流域排放工程和6个人工湿地;开展南明河花溪段综合治理,实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统改造等工程。目前,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
  在实施“净土”保护计划中,启动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建成投运了花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启动了浪风关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自2016年以来,共计安全处置危险废物4840吨,安全处置率100%。
  在十大污染源和十大行业污染治理行动中,对麟山、狮子山、金龙3家水泥厂实施了关停拆除、加强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的置换工作的同时,强化了扬尘污染治理和餐饮油烟治理,并建成了花溪天然气门站,城区新建建筑气化率达100%。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自2012年以来,花溪区先后对青岩镇、石板镇、久安乡、孟关乡、高坡乡、麦坪镇实施了系列包含垃圾清运设施配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内的项目,通过召开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和乡镇农村环境动员培训会议,强化广大群众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意识,并充分运用电视、标语、宣传栏、大型宣传牌、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增进共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整治氛围。同时,通过开展“生态乡”“生态村”等评选活动,使群众在参与创建活动中形成了人人为环境保护做贡献的共识。2013年起,花溪区又依托贵阳市社会治理大数据云平台、“12369”环保热线平台,做好环保污染信访、举报投诉工作,制定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环境保护“六个一律”和“六个严禁”等专项执法行动和日常检查,共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51起,处罚金额679.83万元。其中,通过查处马洞村制毒案等有影响的环保案例,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成为了花溪区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如今,正走在由“城市公园”转向“公园城市”的花溪,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全面实施全区域规划融合发展、全方位呵护生态系统、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路网优化旅游公路、全境式推进休闲度假、全维度厚植生态文化、全要素提升人居环境、全流程强化执法监督、全链条压实工作责任、全社会推动公平共享的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入手,打造更显城乡美、和谐美、景观美、特色美、人文美、环境美、品质美、创新美、活力美的新花溪。
  ■亮点点击
  花溪区久安乡——走“绿了山头美了家园 富了村民”的生态之路
  “我要10斤猴头菇,称一下看有没有……”上个周末,家住贵阳的赵朝晖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花溪区久安乡林下猴头菇种植基地,从码放在菇棚下的菌种袋上摘了好几篮又白又鲜的猴头菇,“我妈胃不好,听说猴头菇对肠胃特别好,以前都是从网上购买干货,现在,到久安就能买到新鲜的猴头菇,太方便了!”
花溪区久安乡九龙山茶园。
  位于阿哈湖上游的久安乡,多年前,全乡7个行政村4000多户村民都是“靠山吃山”,以挖煤为生,导致全乡多处出现下陷的煤坑和坡地,还有受污染而变黄的水、遭破坏的山林。
  自贵阳吹响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号角以来,为保护贵阳市的饮用水源和修复久安的生态环境,花溪区果断关停了久安乡的所有煤窑,围绕“既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又发展经济”这一命题,在保护久安原生古茶树的同时发展茶叶种植。
  近年来,久安乡守住生态底线,把绿色生态作为乡村发展的最美底色,通过探索“茶菌文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以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种茶,不仅让久安修复了因挖煤遗留的“伤疤”,还带富了一方乡亲。现在,久安境内森林面积已达36500亩,森林覆盖率达52.6%,并先后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贵州十大最美茶乡、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贵州省十大茶旅目的地、2017年贵州十佳美丽乡村等称号。2017年,久安乡接待游客300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150余万元,同比增长50%。
  去年,久安乡在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0000余亩,茶叶总产值达9800万元的基础上,再次围绕茶产业,继续探索“茶菌文旅一体化”发展,将经济从“黑色经济”转“绿色经济”升级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又选定了以打通村为试点,种植“绿色健康、天然有机、营养养生”的猴头菇,发展高端绿色农业的同时,还在久安村、小山村建成了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改建、扩建、翻建农房时,配套建设单体污水处理系统,目前已经建成25套单体式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今年的首批猴头菇线上销售就迎来了‘开门红’,当天就发了22个订单。去年,我们猴头菇的销售总收入8.2万元,开年以来,销售收入已有1.2万元了。现在,光电商平台,平均每天能发10多单。”提起已见效益的村集体经济时,久安乡打通村生态农业合作社猴头菇种植基地负责人蔡长峰高兴地说,“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带动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我愿意一直带着大伙干下去,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今年我们将深度打造林下种植基地,让这里成为休闲、观光、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和实施体验农业、学习科普的基地。”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久安乡牢牢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发展茶叶、猴头菇等生态产业,带动村民走上了一条“绿了山头、美了家园、富了村民”的生态之路。
  (记者 詹燕/文 杨小平 孙操 董宁/图)

长兴援青医生收到珍贵“节日礼物”
省农委督查组来宣城督查2017年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暨兽医重点工作
情牵儿童家园
锦绣社区开展“拒绝高利诱惑 远离非法集资”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山西省政协考察团来滨州市考察学习
山清水秀!“大花园、大溪流”构美全景花溪
全国首个!河南出台《意见》,支持豫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我市积极备战十九运
长子县鲍店镇农田建设东北常村项目工地
逸都花园一期13、17栋业主很郁闷:说好的水系景观去哪了?
上海·嘉兴周15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落户港区
广元文旅集团扎实推动省运会招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东港区财政局三项举措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福田区第五届羽协杯首设“女双”项目
华北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读书会讨论“社交+”新模式
深圳海关查获黄金走私大案 44块金砖藏身小客车价值逾千万
农业农村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到固镇县开展现场观摩座谈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专家与我市企业深入座谈交流
为逃避查处暴力抗法 一泥头车司机被刑拘
郊区提早开展秋季校园食品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