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桃李芬芳 湖州师范学院“蝶变”绘“新篇”

湖州在线讯 在隆隆响起的改革开放春雷声中,高等教育这艘“大船”经历了40年的砥砺前行。南太湖畔有一所高校,正是这40年来,高等教育从恢复走向繁荣的一个缩影。
从人民路仅38亩地的“袖珍学校”,到大钱港畔占地1600亩的现代化生态型校园,从1978年恢复重建的湖州师专,到如今的湖州师范学院,她,正向着“湖州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誓拿“黄牌”换“金牌” 迁建扩校梦成真
湖州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初创,开始了高等教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校址还位于湖城人民路上,这个占地仅38亩的校园,可谓是“有校无园,有操无场”。
原湖州师专校门
“学生做早操、上体育课要到旁边的人民广场,去食堂吃饭,有桌子没椅子,得站着吃,学习生活条件很艰苦。”原湖州师专党委书记、校长蔡清江回忆道,“但学校的师资非常好,大部分教师都毕业于名牌大学,敬业爱岗。迁建扩校一直是全校师生的梦想。”
1994年,国家教委亮起了“黄牌”:湖州师专硬件远不能达到国家最低标准,若两年内现状不改变,就停止招生。这一消息立刻传遍了湖州的角角落落,随后一篇刊登在湖州日报上的《湖州最高学府受到黄牌警告》在本地引起了震动,文章结尾写道:从市到省到国家教委,大家终于形成了共识——但愿湖州师专这只培育教师的摇篮乔迁有日;但愿湖州人们一道警醒,群策群力,共为子孙后代作出一点贡献。
原师专校舍风貌(百家楼)
期间,校领导多次到省市各级领导处呼吁迁建扩校。各级领导都对该事项非常重视,此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连续两届在省人代会、政协会上提案湖州师专搬迁专题。
1995年,省政府派调研组来到学校对师专迁建的事论证。调研论证期间,学校领导连夜讨论,并赶出了一份湖州师专调研论证报告,这份详实且充满师专人对学校情感的报告得到了论证组组长、省教委副主任阮忠训的肯定:“湖州师专的精神气还在,这样的学校肯定要办下去。”
1995年8月8日,在省市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迁建项目在浙江省省长办公会议正式获批。学校誓拿“黄牌”换“金牌”,迁建扩校终于尘埃落定。
湖州师院人民建 建好师院为人民
“……学宫之建,正正堂堂。赖我民人,慷慨解囊。……饮水思源,深恩莫忘。”在湖州师范学院西校区思源广场上,矗立着2005年学校所立的“恩泽碑”,碑上刻满了学校迁建时捐资的社会各界人士姓名及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恩泽碑
当年,在获得省市两级政府的拨款后,迁建工作仍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随后,在全市的广泛动员中,上到80多岁高龄的老党员,下到小学生,都积极参与捐款。52天内,师专迁建项目最终募得社会各界共1023.3万元捐款,民间一度传唱“师专迁建,可喜可贺;捐资助学,可歌可颂”,并涌现了童连山的“五个一”、个体劳动者与私营企业主捐资建造“光彩体育场”等感人事迹。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同一日,建成后的新师专开始了搬迁。蔡清江介绍:“整个搬迁一周就完成了,期间学校没有租一辆车,都是师生们一同上阵搬迁。驻湖部队得知师专要搬迁后,主动与我们联系,出动军车和几十名官兵来帮忙,发挥了重要作用。”
搬迁志愿者们在听动员
从迁建项目立项,到最终完成搬迁,不到两年的时间。两年间,学校迁建的大事时刻放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里,也天天挂在湖州人的嘴边。如今20年过去了,曾经的“湖州师专”也变为了“湖州师范学院”,学校始终牢记湖州市委市政府和湖州人民对师院这份沉甸甸的恩情,不断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软科学服务和科技应用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和喜人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一所湖州人民聚沙成塔建立起来的地方高校,湖州师院生于湖州、长于湖州,服务好湖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剑虹说道。
驶入发展快车道 尽心耕耘硕果累累
从九十年代末到如今,学校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走的每一步串联成了发展大事记。
1999年,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并开始了本科教育;2000年5月,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5年11月,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开始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7,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同时获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湖州师范学院德清湖
20年间,校园从迁校初的260亩西校区拓展为占地面积1600亩的中、东、西三大校区,学生人数从 1997年的1755人增长到现在的18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求真学院学生近7100人,留学生570余人);师资从仅8名教授的“家底”到现在拥有正高职称教师201人、副高职称教师480人,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375人,共享院士2人。
今年4月,湖州师范学院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时刻,高等教育成立60周年暨办学102周年庆祝大会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历届校友与全校师生共同为母校庆生。“从湖州师专到现在的湖州师范学院,我家中三代人都曾在此求学,可以说是亲身见证了师院的每一段发展。”生化专业58级校友姚蕾达告诉记者,“母校培养了我们,后来我们都成为了教育与文艺领域的骨干,感恩师院,也希望她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
“我读的941班是学校中文专业第一届本科班,集结了当时中文系最优秀的师资,可以说我们在最袖珍的校园里享受到了最优越的知识待遇。”毕业后留校工作,现为文学院教授的潘明福博士说,“师专迁建时,我正值大三,所以也亲身参与到了学校的搬迁中,这是一段十分难忘、令人感动的经历。今年校庆期间,我有30位同学回到母校。逛校园时他们笑称‘现在在母校都要用导航了’,充满了欣喜与自豪。”
朝着“湖州师范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甲子耕耘,硕果累累;百年积淀,春华秋实。在改革开放与新时代的滚滚车轮中,湖州师范学院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来到湖州师范学院视察,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把湖州师范学院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一定水平、一定地位的湖州师范大学。
2016年,在湖州师范学院发布的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今后五年,是实现‘大学梦’的关键五年”,初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大学,为建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区域性大学奠定基础。
湖州师范学院东校区
眼下,学校正向着“湖州师范大学”的目标加快发展、内涵发展、赶超发展。
学科建设上,做优师范、做大工学、做强农医、做精数理、做特人文、做活经管,积极扶植和培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服务地方上,坚持“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并长期参与湖州市(县、区)政府部门重点调研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示范基地;建立相关平台,加强在绿色生态、制造业、新农村建设、哲学社科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
对外交流上,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塞拜疆国立语言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共建国际跨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50多所院校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和国(境)外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近30个,每年出国(境)学生数达200人以上。
人文教育上,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打造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根植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拥有一批以湖州文化人物为主的场馆,开设胡瑗大讲堂,举办胡瑗文化节,倡导“君子之风”,逐步形成具有师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湖州师范学院与时代同行,迎来一次次华丽蜕变。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时刻萦绕耳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包容求新、博雅笃行的“师院精神”正不断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为实现“大学梦”而不断前进。
(注:文中图片由湖州师范学院提供)

兰桥乡突出水乡特色打造旅游小镇
免费定向培养高职医学生工作启动
德州市公安局38项“放管服”改革落地生根群众点赞
湖南如何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濠城镇强化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薪火相传桃李芬芳 湖州师范学院“蝶变”绘“新篇”
11日10时30分:海口碧海大道海兴路口以东双向解除管制
景德镇市考察团来余考察颐养之家建设和乡村旅游工作梅亦率队 犹王莹陪同
六汤稀土矿项目因环境问题被市政府约谈
湖北长江医药:培育“金牌店长”铸就服务品牌
唐山市古冶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
宁波男子手臂几乎被机器烫熟 医生4次手术将其保全
90后心疼咯血外婆亲自做手术 破了医生不给至亲开刀“行规”
秦皇岛开发区领导到青龙对口帮扶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徐美兰走访慰问困难党员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市档案局为帮扶联系村捐献残疾人用品
我市实际利用外资提前1个月超额完成年目标任务
让蔡英文心塞消息又来 台电话编码要纳入大陆号码
路立营在平泉市督导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靶向施策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9月16日21时13分 长沙市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