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旅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要高度重视并做好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昌邑城市内涵和形象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昌邑市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工作顺利推进,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784 处,数量列全省第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8.7万件,列全省第十;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潍坊市级24项,昌邑市级79项。龙池镇齐西村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卜庄镇夏店街村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姜泊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池抗战烈士祠、齐氏家风家训馆、姜泊古民居、胶北特委旧址、陈干事迹陈列馆、于恩波纪念馆、昌邑民间收藏博物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已修缮建设完成,王滨故居、峻青事迹陈列馆、李福泽故居、昌南县委旧址等正在修缮维护中,马渠、火道、于郜等十余个村庄已建成村史馆,围子街道启动了村村编修村志工程。
一是研究制定潍水文化记忆保护发展规划。立足于保护,着眼于传承与发展,围绕打造丝绸、华侨、红色等特色文化品牌,确定重点,明确方向,规范程序,科学安排,避免工作随意性、盲目性。
二是实施地方文史资料征集编修工程。广泛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活动,抢救保护和挖掘整理昌邑地方历史文化资料。建立健全地方文史资料报送制度,规定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编印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必须及时报送市图书馆、档案馆保存。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捐献地方文史资料。成立专门班子,组织专门力量,编印出版昌邑地方历史文化丛书。推广围子街道经验,组织发动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编修村志。
三是实施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结合市博物馆扩建和美术馆、史志馆建设工程的启动,加快推进辛置墓地考古挖掘成果整理研究、昌邑古代盐业遗址勘探规划、廒里村古沉船挖掘修复等重大考古项目,丰富馆藏文物。各镇、街、区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镇(街、区)史馆及地方名人纪念馆。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设反映村庄变迁发展历史的村史馆,保存文化记忆,发挥教育作用。
四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聚集区。针对我市非遗项目分散、传习困难问题,成立昌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加强协作交流和行业管理服务。建议依托绿博园现有空闲设施及旅游资源,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吸引茧绸织造、草编、剪纸、土陶制作、小章竹马等一批适宜的非遗项目进驻绿博园,利用周末现场展示、表演,建成集项目展示、体验教育、产品交易于一体的非遗项目聚集区,便于统一宣传推介,推动非遗产业化。同时,通过举办非遗摄影大赛、民间传统工艺博览会、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探索推进非遗职业教育,抓好非遗传承,增强非遗生命力。
五是抢救征集华侨文化史料文物。鉴于目前我市可征集的相关文物史料较少,现居海外尚与家乡联系的华侨多已年迈,相关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赴东南亚等地,通过当地华侨联系介绍,广泛征集相关文物史料,整理、编辑研究成果,适当时机建设昌邑侨史馆,展示宣传我市华侨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打造昌邑特色文化品牌。
六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向上争、财政拨、个人投的多元化投资,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市财政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予以奖励补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人资本投资或捐助建设民间收藏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七是引进和培养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针对地方历史文化专业人才匮乏问题,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本地乡土人才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引进。成立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及黄元御中医、峻青文学研究会等,组织引导更多的有识之士致力于昌邑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市环保局滨海新城分局2018年7月18日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公告
“交通安全‘救’在身边” ——2018年“世界急救日”雷锋广场志愿服务活动举行
东兴区召开高梁镇杨岭村第四届荷花节新闻发布会
固镇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马桥所开展小餐饮备案工作
“四抓四强”谱写新篇章——矿区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纪实
实施潍水文化记忆工程 推进昌邑文化名市建设
中办印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
石拐区“三城同创”助力加速融入主城区
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座谈会在抚召开
烈日下的坚守
为孤残儿童送去新春关怀和祝福
因大雪影响路况
机动车驾驶科目考试日期调整
[武侯区]武侯区召开党政工作会
齐家滨要求:对重要线索一查到底,坚决清除黑恶势力这一社会毒瘤!
鼎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灌溪城中村改造一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公告
@所有嘉兴人,嘉燃集团建国北路营业厅停业三天
首届成都国际医美产业大会8日开幕
“富裕老窖杯”篮球俱乐部联赛2日开赛
丽都社区与共建单位开展“四联双报道”主题活动
冬季旅游公路线路开通直达亚布力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