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富强·金华人春天的故事⑯】改革春风吹进山 走出大山天地宽——董春法与武义5万农民下山脱贫的故事


金华新闻网10月19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朱静怡
10月初,阿里巴巴研究院传来喜讯,武义县桐琴镇上夫山村和后定垅村获评“中国淘宝村”。10月底即将在江苏睢宁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武义这两个淘宝村还将做电商经济振兴乡村的典型经验分享。
听到这个消息,武义县原扶贫办主任董春法格外高兴,因为这两个村子都是武义下山脱贫村。武义原是浙江省8个贫困县之一,有8万多人居住在高山区、深山区,其中有5万多山民生存条件极其恶劣。1994年,武义县在全省首创下山脱贫,引导贫困山区农民搬迁下山,异地发展。目前,武义已成功将423个自然村搬迁到山下,51106名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得以脱贫,人均年收入从下山前的三四百元提高到三四万元。
在武义下山脱贫农民眼里,“老黄牛”董春法是大伙的领路人。如今,退休15年的董春法仍留在扶贫办为下山脱贫事业长年奔波……
不畏险阻,双脚丈量扶贫路
“我的爷爷,是‘两头乌’……”前不久,董春法上小学五年级的孙子写了篇作文《我的爷爷》,在孩子眼里,董春法每天忙于扶贫工作,天不亮出门,天黑透了才回家,两头“黑”。
今年75岁的董春法是武义县白姆乡水阁村人,20岁时走出小山村,离开县城去当兵。1971年,他退伍回乡,先后在武义县粮食局、建设局、土管局工作,1993年7月调任县扶贫办主任。
当时,武义县扶贫办成立不久,董春法上任后面对的是这样是局面:全县23个乡镇中,有13个山区乡镇属贫困地区,11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这个农民出身、又在部队磨炼过的硬汉,凭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开始了漫长跋涉。
董春法说自己当时是“光杆司令”,手下只有一个借调的小伙子。他们一天要跑好几个村,乘车来回百余公里,徒步山路几十公里,不顾日晒雨淋,每天翻山越岭,一个一个山头跑,一户一户人家访贫问苦。常常凌晨出门,深夜回到办公室还要整理一天的材料。
董春法跑山村随身带有“三件宝——一个手电筒;一个能测方位、海拔、气压、温度和气象的多功能手表,一本武义地图册,用来标记哪些村需要搬迁、哪几个是特困村、有多少户没有通电。这些信息,董春法都牢牢刻在脑子里,至今聊起哪个村海拔多高、人口多少,有什么特产,甚至有多少光棍,他都能脱口而出。
“有的村里,年轻姑娘从没见过照相机、电视机,老人生了病都只能靠吃草药扛着。”事非经过不知难。花了3个月,董春法走遍了212个行政村、734个自然村,最穷的、海拔最高的村都去了。他总结出了高山、深山区贫困农民出门、上学、婚姻、就医、用水用电、改变环境、发展经济“七大难”。
要让高山农民拔掉穷根,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下山脱贫。董春法的调研报告最终促成了全省第一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随着王宅镇紫溪村,柳城畲族镇上天仓、下天仓和西联乡杨梅岗村下山脱贫试点成功,1994年,武义县政府发布《武义县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在新村规划、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接受安置、资金补助等方面制定系列优惠政策。改革春风吹进了大山,一场改变高山区农民命运的工程在武义轰轰烈烈展开。
董春法任县扶贫办主任10年期间,全县555个行政村、1530个自然村,他去了无数次。这一条用双脚丈量出的扶贫路,最终通向越走越宽的致富路,将村民们带出大山,建起美丽新家园。
致富圆梦,下山数年迎巨变
一幢幢整齐的三层小楼,一条条干净清爽的道路,绿化公园、健身设施、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一应俱全,这就是武义县西联乡田坪村的新貌。近日,记者与董春法来到田坪村,村里的老人远远见到他都热情迎上来,亲切地唤他“老董”,紧紧握着他的手唠家常。
田坪村旧址位于西联乡的大山深处,村南面就是浙中最高山——海拔1560米的牛头山。藏在深山坳里的田坪村,山高路陡,交通闭塞,吃的是红薯、玉米、萝卜,住的是树皮做屋顶的泥土房。2002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00多元。
田坪村老村支书林广太回忆,2002年6月,经武义县政府批准,田坪村实施整村搬迁下山,安居在s220省道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家家户户陆续搬进砖混结构的崭新楼房,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开办超市25家。没过三五年,大家的年收入比下山前翻了几十倍。如今,村里几乎每家都买了小轿车,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景阳村是西联乡另一个成功下山脱贫的村庄,过去原名饭甄村。记者在村中看到,如今的景阳村房屋整齐美观,白墙灰瓦、古韵廊桥,依依碧水映着澄澈的天光,一派闲适安逸的风貌。
董春法说,因故土难离、缺少资金,又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当年该村很多人反对搬迁下山。1996年初,村两委召集村民连续开了12天会,终于克服观念陈旧、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于1997年底将全村151户483人搬迁至西联乡政府隔壁宣平溪旁,成了当时武义下山脱贫工程中下迁人口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村。
下迁20多年来,景阳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内主道水泥路、水电管网、通讯线路、防洪堤、村办公楼、大会堂、景阳大桥、廊桥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去年,随着西联乡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推进,景阳村新建了景观堰坝、景观游步道、山脚绿化带、道路改造等设施。今年5月30日,省委书记车俊赴景阳村,了解该村下山移民安置、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并给予高度肯定。
武义“下山脱贫,异地发展”这一成功范例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并先后作为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的交流材料,向全世界推广介绍。
2003年,董春法正式退休,但他服从组织安排,退休不退岗,至今仍留在扶贫办为下山脱贫农民异地致富奔波。老董说,把贫困村搬下山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下山农民找就业门路、搞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尽快富起来。这15年来,他为下山脱贫村劳务输出长途跋涉,为科技扶贫翻山越岭,为新村取名,为造房子出主意,为种植高山蔬菜选地块、选良种……
路在前方,做好“后半篇文章”
截至2017年底,武义全县已搬迁56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搬迁农户16902户、51106人,山民人均收入从300-400元提高到2017年的28471元,增长70-90倍。
从1994年到2018年,武义下山脱贫走过了风风雨雨25年,在这条走出大山、奔向广阔天地的路上,有数不清的“老董”默默奉献着辛劳和汗水。走出大山的百姓挥别贫困,开始书写精彩纷呈的致富故事。有外出务工的,有开超市办工厂的,还有整村发展电商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省委书记车俊在武义调研时指出:“要着力做好下山脱贫的后半篇文章,对搬迁下山村庄加强规划,突出一村一特色,切实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让农民‘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
日前,2018淘宝村和淘宝镇初步名单出炉。其中,武义县桐琴镇两个下山脱贫村上夫山、后定垅赫然在列。近几年,两村村民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不懈努力,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走在下山脱贫村的前列。
2001年,上夫山、后定垅的村民,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搬迁到桐琴镇东皋村新建家园。依托毗邻桐琴五金工业园的区位优势,上夫山、后定垅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村集体和村民的部分房屋出租用于电商办公、仓储,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上夫山村集体仅房租年收入达20万元,村民80%以上的农户年租金收入1.6万元。
除了出租房屋,村民们自己也积极投身电商大潮,卖保温杯、溜冰鞋、反光服等等,产品种类丰富。上夫山村大学毕业生朱美玉携丈夫返乡创业,电商做得风生水起,一年交易额约300万元。上夫山、后定垅的村民搬迁下山前后生产生活两重天,村民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500元到现在2.5万元以上。
目前,武义县委县政府已积极制订措施、出台系列政策,扶持下山脱贫村、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如对获得中国淘宝村的给予奖励5万元,村集体房屋用于发展农村电商的,给予每月每平方米4元补贴。相关政府有力地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从而使下山脱贫村展现电商产业兴旺,村民生活日益富裕的可喜景象。
武义的下山脱贫、还与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董春法说,西联乡在10年间搬迁下山15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其中属于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就有7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下山一个村,保护一片林,武义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开发旅游,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
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已经翻开了全新的后半篇。董春法的办公室里收藏着很多下山脱贫村民送来的拐杖,他说,自己就算年纪大了,体力不如以前,还想继续为武义的扶贫工作奉献,做好下山脱贫农民的“服务员”,哪怕拄着拐杖,也要帮助更多农民迈向幸福奔富路。

宿迁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市监委工作
邢国辉书记调研我市文化艺术工作
汉中城固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0万人次
团市委举办爱心助学联欢会
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暨安全管理培训举行
【走向富强·金华人春天的故事⑯】改革春风吹进山 走出大山天地宽——董春法与武义5万农民下山脱贫的故事
任性!承包武汉五大LED屏送清凉!神秘人终于现身……
国庆期间 青羊区少城视井“少城有戏”
中南民族大学为忠堡镇捐赠文化设备
王益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战杰指导电子政务机房建设工作
可放心的吃了!莲都区六家名特优食品作坊通过验收
利辛县经开区举行2018年春季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砖瓦窑环保突出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宁远重剑铲除扶贫“拦路虎”
园区工业总产值前8月比增20.2% 县领导要求积极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涂县“四大品牌”打造多元化就业平台
印台区确保春节期间农村道路畅通
关于印发《山东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推进产业强市抓好重大项目,明年再出发!
麻涌镇人力资源分局组织校企合作洽谈活动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