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窝窝”赶上了好时代

  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首席记者 梁坚义 见习记者 陈弘毅)
  7月16日,太阳一跃出地平线,就如火炉般炙烤着大地。长长的村道上,脱贫未脱册的贫困户郑自灯“三步并着两步”往下桥街上赶。
  52岁的郑自灯,流转了村里上畈嘴的30多亩干牓田种植粮食。田里的禾苗已经长得绿油油的,他起了个大早,赶到附近的下桥街集市上去买肥料,指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一)
  郑自灯所在阳新排市镇玉畈村,地处幕阜山脉北麓,富河流域中游南岸,“三八河”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全村9个组2300多人“夹河两岸”而居。
  山穷水瘦,地薄人贫,世代农耕,解放前的玉畈是个“穷窝窝”。“养女不嫁王玉畈,田地逼仄靠扁担”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玉畈赶上了好时代。玉畈人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由省定重点贫困村变成省定插花贫困村。
  当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过广袤的农村大地,玉畈人又赶上了好时代。
  然而,玉畈像成千上万个村庄一样,自然资源匮乏,收入来源单一。村里欠有几十万元的债务,45个党员开个会也到不齐。
  面对病残户、五保户、特困户三大贫困群体几乎无计可施。根源在哪里?党支部的主心骨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没有发挥出来。
  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村“两委”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支部主题活动,编发玉畈村务简报电子版等。
  改变村容村貌,发展集体经济。该村先后新建卫生室,安装路灯,改造“三八河”,修桥修路、整修山塘,疏通渠道……
  光伏发电站项目建成了,村级集体年收入3.5万元,50个贫困农户增收有望。与阳新三元油茶公司合作种植油茶1000多亩,39个贫困劳动力有了岗位。
  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党建为要,犹如一缕春风激活基层党建活力,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义来耗时一个多月时间,为贫困户郑岭芳追回了2万多元交通事故赔款。
  村委会副主任郑和贵带领村民翻新文化礼堂,到油茶基地除草。驻村扶贫单位,阳新三中党员干部结对帮扶79户贫困家庭。
  贫困户王国富跟年仅六岁的孙女相依为命,阳新三中团委书记、驻玉畈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邹定金发起“爱心帮扶”信息后,很快民间慈善机构“爱心父母在行动”项目启动了“助学帮扶基金”。
  (二)
  “产业是根本,就业是保障,发展是希望!”驻玉畈村扶贫工作队第一责任人,阳新三中校长柯于涛说。
  在玉畈村推墙头小区57号院前,放着粘着泥土的农机、锄头、铁锹,手握的车把、木柄上装有一个特殊“手腕套子”的装置。
  这是院子的主人63岁的村民王义华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王义华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次事故中失去双手腕。
  尽管这位残肢老人家大口阔,但身残志不残,养过鸡、养过羊、养过鸭……后在扶贫工作队和村里帮助下,流转了100多亩农田种植粮食,并添置了农业机械。
  王家脱贫了,但老人还是闲不住,今年又种植了18亩苎麻。
  种粮的、务工的、养殖的、栽树的……在玉畈采访的日子,很难见到围在一起打牌的、打麻将的人。
  玉畈人创业就业,蔚然成风。全村有50多人在下桥街做窗帘、做早点、办小店,在外做匠人就有100多人。
  返乡村民吴高瑞创办服装加工厂,家里摆上了22台缝纫机,招进20多个村民,年支付劳务工资10多万元。
  74岁的村民郑安炎,老伴、姑娘有病,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家庭跌入贫困户行列。这些年,政府的帮扶政策,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老人发展了5亩地的油茶、柑橘、杉树,养了50只鸡儿,还开挖了一处小鱼塘。
  动起来,忙起来。今年61岁的村民王美莲性情硬朗,被人称为“女汉子”。但2013年的一场大火,使这个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美莲夫妇起早贪黑地劳作,还流转了别人家几亩田地种粮。农闲时节,夫妇两人就在附近打零工。去年,王美莲家成功脱贫脱册!
  (三)
  明仕亮山,绿树成荫,一条弯弯曲曲的机耕路向山上爬去。过去,这里只不过是一处小山林,没有多大效益。
  如今,这里是阳新祥发种养殖合作社的种植养殖基地,养殖有山猪200多头,种植的杉树、油茶300多亩。
  “噜、噜噜”……随着一阵阵唤猪声,一头头山猪像兔子一样,成群结队从树林里钻出来。
  创办这家合作社的人叫王义栋,今年50岁。原来一直在北京经商,后返乡流转山场发展生态林。
  2016年他邀约村民王义华等人创办了这家专业合作社,吸纳了7个贫困家庭入股,招进10多个贫困劳动力务工,年发放劳务工资10万多元。
  这些年,玉畈村大力组织土地流转,培育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苎麻、柑橘、油茶、蔬菜、生猪、山鸡、龙虾生产,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在这穷乡僻壤之地养龙虾、种蔬菜,是不是一个疯子?”面对这样的质疑,王能利义无反顾扎根梨子塘。
  王能利有一手木工的手艺,2016年他返乡创业,跟村民王能友等人合伙,带动8个贫困户,创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他们在“鬼不生蛋”的梨子塘周围流转了30多亩山地,养殖龙虾、山鸡,种植大棚蔬菜、中药材等。
  贫困户成冬香单亲家庭,儿子又遭遇事故,政府帮其改建了房子,合作社又让其3亩山地入股分红,并按每天120元的标准支付其劳务工资。
  同心挖穷根,携手奔富路,成了玉畈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郑安强,39岁,早年在温州务工。为了照顾孩子,2011年他返乡创办养蛇场,几年下来,成为村里响当当的能人。2015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牵头组建了全村第一个党小组。
  从原先的照顾孩子到现今的照顾乡亲,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郑安强的思想观念发生极大改变,今年又创办了制鞋厂,建起了药材种植基地,安置劳动力30多人。
  站在制鞋厂门前,郑安强心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他说:“不要以为诗都在远方。其实不用去远方,好日子就在身旁!”
记者手记
  补齐短板轻装上阵
  山里人实在,一股说干就干的士气,容易被周围那种干事创业的氛围激发出来。玉畈人敢于冲动,成于行动,正是如潮涌动的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可贵的实践!
  但玉畈有玉畈的难处。在村委会院后一条陡斜的上坡泥路上,一辆三轮摩托车陷入坑洼中进退两难,不知所措。其实,在通往一些种植养殖基地的泥泞小道或弯弯山路,有的只能通摩托车,有的只能通农用车。
  不光行路,玉畈的吃水、用厕等这些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这些短板影响群众生活,阻碍产业发展,光靠群众、靠村“两委”、靠驻村扶贫工作队还一时解决不了。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从哪抓起?“出水才见两腿泥”,多些调查研究,找准短板弱项;多些精准发力,解决实际问题,把国家投入乡村的钱花在刀刃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成色,才能更厚重、更实在、更持续。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研究珠海市坚决全面彻底 肃清李嘉万庆良流毒影响实施方案
吴惠垣到东环街调研河涌两岸整治工作
晚报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你解读十个经济发展领域关键词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言选登
晋城:书院河段黑臭水体整治有望本月底完工
“穷窝窝”赶上了好时代
方俊到桐城市检查指导森林防火“三期项目”实施情况
成龙携团队在我市开展“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
市政协开展珠西物流中心建设专题视察
历史悠久甲马营
医院卖2650元鞋垫:进价260元 医护人员可拿提成
道口守护人盼理解
单行道?双向道? 司机犯迷糊
“网红”民警助横穿马路小女孩找妈妈
秀洲区2018年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完成
资中县三管齐下提升农业科技扶贫质效
随州市中心城区第五座污水提升泵站开工建设
今白天哈市多云有分散性阵雨 早晚出行记得添衣
定海这起轿车落河事故很蹊跷 当事人两次跳自家窗户摔伤住院
居民被玻璃刺穿大动脉,社区联手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