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鲍志华 图/本报记者 袁文忠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各式各样的大院,部队大院、厂矿大院、机关大院,因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人们相聚在一起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大院文化”。
在“老晋城”的记忆中也有这样一个承载了大院文化的梦中老家——“铁道部大院”。
“铁道部大院”位于市区北大街与书院街交叉处的西北角,原属中铁隧道局一处的职工家属驻地。老百姓称之为“铁道部大院”,也是当年晋城最早的“工人小区”之一。现在已改名叫“铁路小区”。
“十栋楼”可以说是铁道部大院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了。
1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太焦铁路时留下的职工家属驻地
日前,我们跟随曾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的陆女士回到大院。触摸和感受大院的前世今生。
虽然老百姓都简单地称大院为“铁道部大院”,但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大院的真实来历。
据了解,“铁道部大院”始建于1954年,是铁道部下属铁路工程总局第四工程局第一隧道工程处在承担太焦铁路丹河桥至五阳段施工任务时,留下的铁路职工家属驻地。而铁路工程总局第四工程局第一隧道工程处曾是赫赫有名的筑路铁军,有着光荣的历史,它的名称也几经变更。1964年,调入西南铁路工程局编为第五隧道工程处,后改组为第二铁路工程局第十二工程处,1978年10月改组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现总部搬迁至重庆。“铁道部大院”如今仍是中铁隧道局一处基地的办公场所和职工家属住地。基地主任马瑞红说:“铁路职工就像是吉普赛人,哪里修铁路就往哪里跑,家属也跟着跑,在全国很多地方,像洛阳、重庆等地都建有这样的基地。这个铁道部大院只是其中之一。”
在大院里采访时,遇到陆女士当年的老邻居宋淑媛老人。宋淑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随丈夫来到这里,一直在大院里生活至今。“那时候,铁路职工家属不允许到一线去,局里便把家属临时安顿在了这里。之前这里地处晋城老县城之外,是一片荒郊野地。”
据宋淑媛老人回忆,当年由于机械不发达,铁路建设全靠人力,仅晋城地区最多时铁路工人用工就有上千人。铁路职工家属越来越多。“铁道部大院”不断扩大,刚开始是竹板房,再后来又建起了平房、两层的小楼房,到现在的家属楼。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铁道部大院人丁最兴旺的时侯,最多时住有500多户2000多口人。形成了东至北大街,南到府衙巷,北至书院街,西至石府巷的一大片地方,拥有自己的医院、学校、大礼堂等,集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大院落。
“那时候这里虽然地处县城外,但由于天南海北的人都有,铁路职工相对收入也不错。这里也成为老城区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周边各种做小买卖的很多。大院里的人走在街上,都有一种牛牛的感觉。”
太焦铁路修通后,铁路职工大部分撤走了,留下的大多是职工家属和少量机关工作人员,成为名符其实的铁路后方生活基地。“铁道部大院”可以说是这一成就的“历史见证者”。
如今,60多年过去了,大院里早已物是人非,没有了往日的繁华热闹。
“十栋楼”每栋楼分上下两层,每层可住10户左右。
2 “十栋楼”是大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晋城最早的现代化居民楼
“十栋楼”可以说是“铁道部大院”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了。顾名思义,其实是十栋连排的两层居民小楼。
从位于北大街的正门进去,一直往里走,约百米左右,在大院的最西边,就能看到十栋青灰色的连排楼了。每栋楼之间大约十多米的距离。虽然年代久远,木制的门窗有些破损,但整体结构仍然非常的结实。
“当年这十栋楼在晋城地区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也是最早出现的现代化居民楼。”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的宋淑媛老人自豪地说。
严格说起来,“十栋楼”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家属楼,但也不同于职工单身楼。走近后可以发现,每栋楼分上下两层,每层可住10户左右。屋内有专门的卧室、客厅、厨房。楼房的中间还有一个公共的接水池。“那时候,每家都是在这里接水,涮拖布,洗碗……”陆女士回忆说。只是随着年代的久远,水龙头早已坏掉,水池的边沿也变得残缺不全。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左邻右舍传出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大人、小孩嘈杂叫喊声,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据说,这十栋楼也是当年晋城最早接通自来水的居民楼。在此之前,大院里的人吃水必须去四新矿(即古书院矿)或是周边有水的单位挑水吃。十栋楼建成后,家属院的留守组决定安装自来水,便自力更生组织全体职工家属,在大院西北角挖出一口井,并建起一座水塔以提高水压,每栋楼前安装一个公共水龙头,定时定点供水,来水时,家家跟打仗一样,争分夺秒取水洗衣,热闹非凡。当年的水塔也是全院里最高的建筑。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那座饱经风霜的水塔依然耸立在那里,发挥着作用。只不过当年非常雄宏的高塔在周边高楼的衬托下已显得十分矮小。
老铁路职工郭先红已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至今仍然住在楼内。老人居住的房间大约37平方米左右,里面分成三个部分,刚进门是个10平方米左右的客厅,紧挨着后面是个厨房,旁边还有一个卧室。和现在的家属房比起来显得有些逼仄,但在当年真的是高档楼房了。老人称,原来的老邻居大多搬走了,或在外面买房,或搬到了旁边的家属楼里。现在住的大多是外面来的租房户。
站在大院里,看着这些昔日的“明星楼”,如今已风华不在,被周边更多更漂亮的高楼大厦夺去了风采。不禁让人感叹,时代的变化之快,发展之迅速。
大院留守处的办公楼。
3 大礼堂、平房院、子弟学校曾是无数大院人梦中的记忆
循着记忆中的轨迹,跟着陆女士的脚步,我们小心翼翼地向前走,想寻找更多记忆中那些熟悉的印迹。
“见到这个大石龟,说明这里就是以前的铁道部小学了,要不是看到这个石龟,我真不敢确认。我记得那时候龟背上还竖着一块石碑。小时候我们经常绕着这个玩,上下学路过都会踩踩龟背”陆女士回忆说。
走进记忆中的学校,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原先颇具特色的学校大门已不见踪影,只有门前的石龟深深地钳在地上,仿佛无言地诉说着沧桑变化。在陆女士的记忆中,学校并不大,院的北面是一排平房,是当时的教室。每个班大约有十几个孩子,都是职工子弟,有5个年级。“记得那时候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太好,有不少孩子都想办法到外面的二小、附小上学。”
马瑞红告诉我们,原先的学校很早就撤了,原址上建起了两栋仓库,现在出租给了一个家具厂,学校的南边建起一栋六层高的单面楼房,作为基地的办公楼,多数也租了出去。显得有些破败和杂乱。
学校的南边,如今是四栋六层高的楼房。陆女士说:“这里就是我们家原先住过的平房区,当年这一片大约十几排的平房,与紧挨着的十栋楼,构成大院里最热闹的生活区,我们家就住在第一排。当年邻居住得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有四川的、湖南的、河南的……大家相聚在一起,非常的热闹。
采访中,我们碰到了正在散步的司书璧和龙泽君老人,两人曾是大院的保健医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来到这里,生活至今,可以说是大院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
龙泽君老人告诉我们,这几栋现代化的楼房是前些年修建的,他家就住在1号楼里,还热情邀请我们到家里坐坐。老人的家住在二楼,屋内是两室一厅,摆设比较简陋,水、电、暖齐全。“相比下边的两层楼,这已经是个天大的进步了。”老人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开玩笑说。
龙泽君老人是四川人,1972年到这里,和司书璧老人都在驻地医院工作,为铁路工人服务。太焦铁路修好后,医院就撤走了,大部分医护人员也撤走了。由于留下的很多铁路家属也需要医护人员照顾。经过职工反映,上级便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保健所。保健所里最多时五个人,大多数时间只有他们两个人。他俩可以说既是工作战友,也是生活伙伴。几十年的行医历程,使得两位老人对大院里的人都非常熟悉。
“我们最初来的时候,还住的是板房。后来条件好了,我们住进了两层楼房。再后来,盖起了六层的家属楼,我们便分到了新楼里。”司书璧老人自豪地说,我们感觉这些年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总是在一步一步地变好。
老人说,他家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晋城工作,一个在物价局、一个在邮电局、一个在国有企业。现在两位老人单独住在大院的楼房里,两室一厅,面积有80多平方米。每到周末,孩子们会回来看望,生活很幸福。
“大院对我们来说,就像歌里所唱的‘我把青春献给了您,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两位老人开心地笑着说。
看着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大院人的心情是既高兴又难过,难过的是那些熟悉的老物件正在一个一个消失,高兴的是大院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可喜的变化。
大院里的邻居们相处得其乐融融。
4 “大院”见证了激情澎湃的岁月 承载着天南海北人的深厚情感
对于很多人来说,“大院”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而最让人怀念的是那些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惯的人们互相之间像在一个家庭里生活的和谐氛围。
“我是十三岁左右离开大院的。记得那时候院里和我差不多的孩子很多,一到放学或节假日,大人们上班了,我们小孩子就一起在院里玩。而且会东家西家的窜着玩。真的是无忧无虑。”陆女士说道。
龙泽君老人告诉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全国的生活水平基本差不多。粮食比较缺乏,零食更是没有。但大院里的人却不发愁,不同地方人经常从外地或是南方带回或托运回一些大米和其它一些稀罕的食品,互相之间都会分享。“当年由于很多铁路职工是修完成昆铁路过来的,所以四川人比较多,大家都想吃米饭。据说当年国家领导人还专门为此给身在北方的南方铁路工人每月多增加几斤的大米。经常能吃到白大米,也让周边的人非常羡慕。”
时间久了,大院里的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邻居之间有串门的习惯,因为筒子楼带来的便利,谁家来了新人,谁家中午吃什么,基本不是秘密。特别是谁家来了未过门儿的儿媳妇或者未来的女婿,那街坊邻居一定会找出一万个理由过去串门儿,运气好的还能蹭顿可口的饭菜。还有一道风景,就是午饭光景,甭管邻里关系特好或者一般般,都会盛上自家的一碗饭菜,串门到隔壁家,边吃饭边唠家常,顺便尝尝人家的饭菜。现在想来,温馨至极,其乐融融。谁家大人忙,顾不上看孩子了,便会临时放在邻居家。感情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变得深厚,结下了一生都化不开的情谊。
“虽然分开那么多年,一见到当年的老邻居,就亲的不得了。”龙泽君老人说,现在住在楼房里,条件倒是好了,但邻里之间走动的少,也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温馨的感受。我是非常怀念当年的生活,那种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感情。临分别时,老人还一再嘱咐陆女士,“一定要向你母亲问好,让她有时间过来转转。”那是一种只有在一起生活过多年的人才会有的真情。
据说,最近有文件下来,要求国有企业的三供一业都要移交地方,“铁道部大院”也在其中。移交完成后,“铁道部大院”将完成历史使命,彻底变成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
大院生活到底是什么?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好像又不全是。 “大院盛放最多的不是乡愁。大院的乡愁太多、太远。大院里更多的是昂扬向上、为国奉献的情怀。男人们为铁路建设四海为家,女人们为男人看守家园、赡养老人、培育子弟,这是一代工人家庭对祖国无私奉献的情怀。”采访结束时,一位曾在这里生活多年的职工子弟的话也许能代表很多人的心声。
扫码观看视频
我省开展专项整治打击假牌套牌假证
铜陵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五号)
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闭幕
2018年征集志愿第二批A段艺术类征集志愿今日起填报
2018奥跑中国赛全国首个冠军在肥诞生
【改革开放40年·我的大院我的家】“铁道部大院”:那个梦中经常回去的“家”
西安区全面启动《监察法》学习宣传月活动
济南公布扬尘治理周排名第三期
平定冠裕煤业:“砂”里淘金 特色转型
睢阳区扎实推进基层“两委”换届选举
-- 着力选优配强班子 依法依规有序进行
我省将建军民融合企业改制上市库
关于2018年市级财政预拨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公示公告
中共安徽省航运技工学校委员会召开“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民主生活会
大桥建设者放流中华鲟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森林防火和安全生产督办
旬邑文化大讲堂开讲
金乡县鱼山街道部署夏季高温安全生产工作
市财政局举办绩效评价第三方机构业务培训会
嘉兴市气象台18日18:29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聚合新力量 共圆扶贫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