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处打零工到自己创业,小小的馒头让杨建南做出了成就感——做馒头也要“蒸”口气

⊙记者 陈利敏 通讯员 杨志慧 苏炳蔚 文/图
  杨建南(左一)把刚出炉的馒头递给前来购买的村民
  凌晨3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中,位于龙文区郭坑镇郭坑村口的一家馒头销售加工坊早已灯火通明,经营者杨建南和妻子一天的工作,就从此刻开始了。这一天,他们要做上六七十斤面粉,蒸上千个馒头。这样的工作,他们已经坚持了七八年。
  在村民的热情引领下,记者来到这家隐匿在村小巷里的小作坊。一字排开的三间小平房,颇具年代感的木质窗户旁,简单地贴着“馒头”二字,还有所经营的馒头品种。就是这么一家看似简陋的加工坊,不仅备受当地村民喜爱,也吸引着周边不少市民特地开车前来团购。忙活了一上午,杨建南抽空歇息,为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奋斗故事。
  47岁的杨建南,做过搬运工,搞过养殖,当过农民。但是,打零工的辛苦和收入的不稳定,让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想到自己打工期间曾在郭坑一家食品学校学过几个月的馒头制作技术,杨建南便和家人商量,决定开一家馒头店。
  “有人劝我说在郭坑做馒头竞争激烈,技术又没别人好,生意不一定做得起来。但我觉得自己在当学徒时还是有点天赋,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回想起创业初期的情形,杨建南笑着扶了扶眼镜。
  2011年,杨建南购买了设备,开始尝试着做馒头。和面、揉面、发酵、整形、蒸制……每一道工序,杨建南都仔仔细细地做。一开始,他并没有马上销售,而是自己不断地试吃,自己吃完又请亲戚朋友尝,请他们提出意见。“每做一次,我就把配方写在纸上,觉得哪里口感不对,下次就要进行修改。试验了一年多,配方纸足足写了这么大一摞。”杨建南用手指比出了10余厘米的厚度,眼里充满些许的成就。
  正聊着天,木质窗户外有了声响,村里的郭大爷抱着小孙女来买馒头。拿到馒头的小姑娘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大口。郭大爷笑着说:“建南家的馒头吃了好多年,吃起来很有嚼劲,每天几乎都要来买上一回。”
  怎么样保证蒸出好馒头,杨建南也摸索出了一套经验。他告诉记者,馒头看似简单,但其实做好吃很复杂。“面粉和酵母都要严格把关。我们家的馒头采用全酵母发酵,没有添加泡打粉之类添加剂。发酵的时候,面团的软硬度还有蒸煮的温度,都要把握好。每次和面,我都不敢离开机器,因为稍微一偏差,口感就变了。你看,我家的馒头虽然外表不是很好看,但吃起来很有嚼劲。”
  渐渐地,杨建南做出的味香、口感好的馒头打开了市场,除了提供给早餐摊点外,周边的幼儿园、单位也纷纷上门订购。2016年,在郭坑举行的龙文首届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杨建南的馒头还作为指定食品,供应给运动员。
  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杨建南的生活几乎都围绕在这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杨建南说,为了保质保量准时供货,他和妻子每天都是凌晨3点就起床。早上5点多就有客户来拿货,有些地方还要亲自送货。出去送货的时候,妻子就在家里继续准备下午制作馒头的材料,基本要到十点多才能休息。
  “做这行赚的都是辛苦钱,但看到自己做出的馒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客户越来越多,我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毕竟这是自己一手创造出的小事业,和出去打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今,杨建南的馒头加工坊已经由最初的馒头增加到肉包、菜包、花生包等。不少住在漳州市区、厦门的人,总会托亲戚朋友买几十个馒头回家慢慢吃。
  杨建南说,由于两个女儿还在上学,目前的工作都是他们俩做,主要还是以服务郭坑周边的客户为主。“我希望自己做的馒头能走出漳州,走向大城市。”杨建南对未来满怀憧憬。
[1]  [2]  下一页  尾页

实施“五项工程”创建“五型党校”——市委党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纪实
秋季儿童入园体检迎来高峰 半日体检超过200人
【规划局】牵头并联审批第一批“三早”项目
拧成一股绳工作全力以赴攻克难关
国家卫健委监督局李艳茹副局长到我市督导调研公共场所集中空调卫生监督工作
从四处打零工到自己创业,小小的馒头让杨建南做出了成就感——做馒头也要“蒸”口气
邵东县举办离退休干部党建业务培训班
太平人寿“秒赔”不是说说而已
市发改委:组织召开企业诉求人才政策专题会办会
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食源性疾病监测全覆盖及信息化应用培训班
友谊县政协委员视察饮用水安全工作
市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暨中心组理论学习会
秀英区加快推进固投项目建设 力争完成200亿元投资
别了,东湖宾馆!这家深圳最早的涉外三星级酒店停业
从5分到7角 长兴“唐八仙”小生煎见证改革开放40年
抚今追昔话巨变
川在线:绿心公园现千只萤火虫 引起大风波
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同安污水处理厂拟改造 计划7月开工明年1月完工
仙海区召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