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会友:来自笔尖上的相遇


如今仍有不少学生通过书信沟通交流。这是湖南科技大学学生们开展的感恩书信活动。 (记者 方阳 摄)
湘潭新闻网8月7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明辉)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特定年代,笔友因为彼此并不相识,只是借书信进行交流,从而让书信增添了一层朦胧色调。
7月,68岁的俄罗斯老奶奶柳霞找到56年前的湘潭笔友段春秀的经过,让人们感受到了因笔友情而来的夏日清凉。报道出来后,很多人开始怀念自己当年的交笔友经历。
书信表达是十分私人化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通过第二人称的“你”进行表达的书信,任由手写的字迹在信纸间流淌。时隔多年,这些文字便具有了适度的仪式感。
一个故事,有可能就蕴含了一个特定的时代。近日来,我们采访了部分笔友,讲述笔友交往中独特的人与事。
上世纪60年代:特定时代的中俄笔友情
7月21日下午,今年71岁的段春秀与柳霞通过手机视频交谈。56年前,当时在湘潭市二中读书的段春秀,与俄罗斯中学生柳德米拉·米特里切娃·伊万娜夫娜(中文名“柳霞”)互通书信,建立了笔友关系。当时,柳霞给段春秀写过3封信,段春秀给她回过2封。时隔56年,两位老人再续情谊。
段春秀交俄罗斯笔友,写俄文信,并非个例。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让学生锻炼俄语写作能力,增进中国与前苏联的友谊,当年湘潭市二中的俄语老师便指导学生通信。
那是一个人人都有笔友的时代。视频当天为段春秀担任俄语翻译的同学、年已71岁的李健群,对这段与俄罗斯笔友写信的经历,同样印象深刻。
“上初二时,教俄语的刘毅老师拿了几封从前苏联寄来二中寻找通信朋友的信,鼓励我们与前苏联同年代的学生通信,以提高学习俄语的兴趣和水平。我也参加了写俄语信的行列。” 在李健群的印象中,当时的俄语信,主要是介绍家庭的成员、本人的学习、生活情况和长大后的志愿,每次信中也夹带几张画片等小礼品,信的结尾总会写上“中苏友谊万岁!”等俄文内容。学生们写完信,请老师修改俄文语法后,便将书信通过邮筒寄过去。
在通俄文信的过程中,李健群对俄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10月,李健群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大学四年,他基本上每天坚持学习俄语1小时。因为俄语成绩好,有篇论文《轧制中的摩擦系数》必须查阅大量的俄文资料,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便将这篇论文分配给李健群。“我整天泡在学校图书馆,翻阅大量的相关俄文科技资料,这也为我日后的俄语知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李健群说。
因为时代原因,李健群当时收到的3封信已经被全部烧掉。“56年了,我无法记住那个前苏联笔友的地址和名字。但我时常回忆那段写俄文信的激情和亲自收到和阅看俄文信的高兴情景。”
上世纪90年代:“在书信交流中触摸灵魂深处。”
“与笔友的通信,是一种美好的陪伴和无声的成长。”对湘潭县百花学校的“70后”老师李清梅来说,交笔友源自一次作文获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李清梅正读初二。闲来无事,她暑假在家阅读全国优秀期刊《初中生》,看到一个“挑刺儿,献良策”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对这本杂志提出问题和建议,其中有10来个必答项目。李清梅把手头所有的《初中生》杂志通读了一遍,然后挨个给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并认真誊写在一个图画本上,洋洋洒洒写满了好几页。然后根据比赛的地址,将比赛答卷寄了出去。
暑假过后,李清梅进入初三学习,很快忘记了参加比赛这回事。“有一天,同学说有我的一封信。我一看地址来自保靖县,心里十分纳闷。打开信一看,一个陌生的同龄人说要和我交朋友,还说我得奖了很厉害。” 李清梅努力搜寻记忆,想起之前参加比赛的事情,这才意识到自己获了奖。
收到第一封读者信后没多久,令李清梅惊喜不已的是,她又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信件。“有的向我讨教如何写好作文,有的询问怎么学习英语,有的倾诉成长烦恼……面对他们的来信,我都一一回信,竭尽所能地给出自己的经验。”李清梅说,笔友,是她在信息时代以前最好的成长礼物。
也有一些来信,让她感到不可思议,记忆深刻。
“有两个女孩,分别是沅江和龙山县的。她们给我的第一次来信,都不约而同写到了人生中遭受的种种痛苦。当时,她们对生活失去信心,想要轻生。她们偶尔看到《初中生》获奖名单里我的名字,因为和她们同姓,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便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且给我写信,述说这一切。”这样的通信经历,让李清梅感触十分深刻。
“也许她们只是想要一些动力,一个迷茫青春里可以聊以慰藉的朋友,我的荣誉给她们带来一丝鼓舞,真正推开门的还是他们自己。”对李清梅来说,同龄人之间互相倾诉、彼此勉励、交流知识、探讨学习,在这种文字的交流中,得以触摸心灵最细微的角落。
21世纪:“写信与等待的乐趣,让青春充满美好回忆。”
“岁月如缓缓流淌的溪水。如今看来,那时青春年少也镌刻着一些美好的回忆。”对“80后”的许崇吉来说,写信与等待的过程就是一种乐趣。
2001年,许崇吉是一名高三体育生,在平时训练之余有很多闲暇时间。或许因为压力太大的缘由,于是喜欢上写信遣散心情。那时,他认识了一名四川大学的笔友。“她长我半岁,我们之间以姐弟相称。她的字大气圆润,总是透露着一种乐观豁达。四川女孩有一种天然的清秀,她的脸上还有一种可爱的婴儿肥。”
那一年,纵然相隔千里之遥,他们也基本保持着每周通一两封信的频率。在信中,他们常常谈及一些生活状态与思索,以及象牙塔的种种生活。
相比之下,许崇吉讲述最多的是一些枯燥的训练点滴,视界很小,时常带着迷惘。“那时,我习惯选一张漂亮的邮票贴在信封,在信中折叠一只千纸鹤或夹杂一块口香糖,仿佛这样能送去最真的祝福。我将收到的信一一编了号码,仿佛已成为青春最美的符号。”
第二年,许崇吉考取了江苏北部的一所大学。再后来,他的笔友考取了四川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研究生。
“那一两年,我们继续保持着书信联系。随着网络的日益便捷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逐渐习惯用qq聊天取代书信。工作之后,偶尔在节日里发一条短信或打电话问候,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却很少提及自己的状态了。”大约六七年前,他们终于失去了联系。
如今,许崇吉对这份笔友情,仍然十分怀念。他在日记里写道:“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素未谋面的朋友啊,无论时间怎么变化,我依然清晰记得写过的一段话:纸已泛黄,记忆不会褪色,情愫不会冲淡,忧虑依然清澈。也是在这样的时刻,读着你的第26封信,充满了对象牙塔的憧憬。记得门前有一棵核桃树正在发芽。漫长的意义也许只在一瞬间,突然之间很想你……”
记者手记
笔友:值得珍视的文化符号
曾明辉
在网络时代之前,在交流凭借书信的时代,尺素鱼书,鸿雁传情,笔友之间素昧平生,单纯凭借“第二人称的你”,在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代,交流彼此的感情。
笔友故事,有可能蕴含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对之前就读于市二中的段春秀来说,俄罗斯老奶奶柳霞的找寻,让她回想起56年前那段特殊的笔友经历。
她已经在自己的屋子里独自住了七八年了。她自始至终都坐在靠椅上,除了人们喊她拍照时才起身。如果没有这个俄罗斯笔友的找寻,她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在充当床的靠椅上,于混沌中过完这一生,从遗忘继续走向更深的遗忘。世界杯,中国记者,笔友。这些特定的词语,在特定的时空中交织,产生了微妙的关联。
她的同学热心找寻,帮她忙这忙那。她的同学中,几乎人人都有笔友,但只有她的笔友,在人的记忆渐渐模糊时,始终珍惜这段缘分。这多少让人有点艳羡。
他们往返通了5封信。在那只有简单问候的书信往来中,除了信件与礼物,甚至没有更多深入人心的交流。56年之后,她们通过手机视频通话,交流的也无非是日常生活的问候与寒暄。然而,当她在视频对话中挥手示意时,那种漫无目的地闲聊, 让两颗走过人生大半辈子的心,跨越国界,又有了真诚的对话。
笔友之间,有可能更易倾吐内心的秘密。笔友交谈,因为彼此并不相识,隐藏心中的秘密与困惑,更容易倾诉出来。这种凭借书信往来发展的友谊,褪去了现实生活层面的琐碎,直抵灵魂的真。书信一来一往,时光在写信、等着收信的过程中流逝,真情得以留存。
如早些年热映的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源自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的故事。书里讲述了在1949年至1969年这长达二十年的时光里,美国纽约的女剧作家海莲·汉芙与在英国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担任经理的弗兰克·德尔书信往来的故事。他们最初只是彼此之间的寻书寄书,是常规意义上的商业交流,但随着书信的往来,两人成为了朋友。善良的汉芙得知战后的英国经济困难,肉类食品供应紧张时,便在1949年寄一块重六磅的火腿,给德尔及他书店的同事。可以说,这种不曾相见的笔友情谊,关乎书写,更关乎距离与人性。
如今,虽然身处信息时代,仍有不少人在倡导以笔会友的交友方式。在一来一往的手写书信中,自有另一种饱含着仪式感的生活妙趣吧。
延伸阅读
给第二人称的“你”
hey,你还记得我么?
我是你多年没有联系的笔友。
我们大概有近二十年没联系了吧。
上一次我给你写信,应该还是在上个世纪,那是一个暖暖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满我的房间,在信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圈。那是阳光,也是泪。
那一天,我好像是受了委屈,弟弟又欺负了我,爸妈说我是姐姐,应该让着他。他们说的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我只能把自己关进房间,将委屈和泪水诉诸于笔端,写给你听。
我们从未谋面,我通过爸爸给我订阅的《中学生百科》,在书页的最下端看到了你写的那句浅浅的话语。文字满是忧伤,我仿佛感受到了另一个自己的存在。通过你留下的通讯地址,我给你写了第一封信,没想到你居然回信了。你的字写得娟秀工整,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情画意,我反复看了许多遍,兴奋了好多天。那种快乐,是多年后再多的物质都无法媲美的。
通信两年多,你陪伴我从小学到了初中,我们的通信从半月一封,到每周一封。那几年,我最快乐的事,就是收到你的来信,我们聊着自己的喜好,吐槽父母的偏见,害羞地说着隔壁班上皮肤白净、成绩优秀的男生。你就像另一个我,懂我的孤独,懂我的快乐,懂我的孩子气。
那天,给你写了那封信后,一周,十天,半个月,一个月过去了,迟迟没有收到你的回信。我又给你写了一封,还是没有等到你的回音。再继续写,如石沉大海。后来,我搬了几次家,因在外求学,信也不知散落到何处,只知道你是甘肃天水人,是我年少时那道最美的光。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没有人再写信了。大家越来越忙,越来越焦虑,不知道你过得还好吗?还在天水吗?当年怎么就突然失去了联系?也想过去找你,但,相见不如怀念吧。
祝好,我的笔友。
你的笔友:肖岚
2018年8月4日

博睿特学校国际部高一(1)班举行开班家长会
做活花经济
打开发展新空间:一图读懂“新动能”的四个特点
郑州交运集团清明小长假发送旅客38万人次
缅怀革命先烈激发爱国情怀
以笔会友:来自笔尖上的相遇
黑河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召开全市邮政行业2018年统计报表制度培训班
9月17日至明年6月30日湖里石鼓山立交交通限制
文化惠民走基层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送“好戏”到巴东
“数字怪杰”做客阳东 “最强大脑”也可练成
明代高铨之后避兵祸迁扬州 “履端堂”高氏善人辈出
物业投诉、报修、电梯救援可网上办理
香坊区全力开展抗旱浇水确保园林植物正常生长
市总工会搭建招聘平台,逾百家企业提供2000多个岗位
城区举办文明交通志愿宣传活动
桐城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暨招商引资工作资政会
17年韶华交付特教事业 爱看孩子们的笑脸
西湖:双浦赏心景点串成了灵山风情小镇
南平市区朝阳路口街心公园向市民开放
市粮食局党组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