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刘丹在为小朋友擦脸。
刘丹在为小朋友上课。
“伸出两根手指,捏住它,从里面拿出来,这就是‘拿’。”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学前教育班的教室里,刘丹坐在小板凳上,用手上的模型重复着“拿”的动作,一模一样的话,也说了十几遍。
枯燥地重复,言语里却保持耐心。因为坐在她面前的,是5名患有多重残疾的学生。
刘丹,成都儿童福利院教学科副科长,一名从业17年的特教老师。外人眼中“特别”的孩子,却是她最牵挂的宝贝。
她说,正是这群可爱的孩子们,给她机会走进他们色彩斑斓的世界,使她心里永远保有一份纯真;也是孩子的陪伴让她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体会到了外人无法感知的幸福。
从心之选
受父母耳濡目染投身特教事业
刘丹成为一名特教老师,并非偶然。
她的父亲就是一名特教体育老师,母亲也在同一所学校从事后勤工作。小时候父母忙,无暇照看她,就会把她带在身边。
“爸爸上体育课,我就坐在操场旁边,看着他怎么和学生相处。”在常人眼中,父亲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但父亲一直以平等、耐心、亲切的态度与他们互动。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她也开始和这群孩子交朋友,“我不会被他们的不同之处吓到,也没有排斥感。”
“他们的身体在某一方面有缺陷,但是其他方面或许超出常人。”父母经常教育她,要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
童年时期与残障儿童培养的友谊,为刘丹日后选择特教事业奠定了感情基础。18岁师范学院毕业,恰逢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招聘,刘丹很自然就报了名。
就在身边所有人都不理解她的选择的时候,母亲的一句话坚定了她的信心:“有些孩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了,你还可以,那就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的人生吧。”
就这样,刘丹在2001年开启了漫漫特教之路。
艰辛之路
一个字教俩月是老师也是妈妈
真正走进儿童福利院,刘丹才发现,这里的工作与想象中有很大不同。
在普通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残疾类型和程度相对一致,教学开展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在儿童福利院,很多孩子有多重残疾和障碍,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教学需求都不一样。
刘丹不可能像普通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用粉笔板书,带着学生去写、去读。“蹲在学生旁边教学是常事,我写一笔,他跟着写一笔,这样手把手地教。”即便这样,有时教会孩子写一个字,需要一两个月;一句平常的问候语,往往要教上百遍;看似简单的穿衣吃饭等技能,要教一个学期。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其中的单调与枯燥,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对于20出头的刘丹来说,工作的障碍还不止这些。
“孩子们都叫我妈妈,刚开始很难适应。”因为福利院的孩子都是孤儿,所以在教学之余,刘丹还得承担母亲的职责——帮助孩子们穿衣、洗脸,照顾他们吃饭、上厕所,培养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了解他们的喜好和思想动态,像父母一样去呵护和引导这些孩子。
“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一个老师还是保姆。”刘丹直言,自己也曾有过动摇。
坚守17年
孩子的细小反馈老师的幸福源泉
“你为一个孩子付出了一年、两年,这期间他或许连表情都没有。突然有一天,你看到他脸上绽放笑容,或是递给你一朵小红花,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他人无法体会的。”就是这些细小的反馈,成为刘丹坚持下来的理由。
在儿童福利院的17年,她见证了上百个孩子的成长,也得到了无数惊喜。“儿子”瑞瑞的变化,就是其中之一。
采访时,瑞瑞自然依偎在她身上。这个只有3岁个头的男孩,实际上已经10岁了。瑞瑞患有多重残疾,还有严重的心脏病,进院时情况非常糟糕,“就像个小猴子一样。”瑞瑞3岁时,仍不会说话、无法行走。平时也不会与他人互动,经常扶着桌子前后摇,通过自我刺激活在自己的封闭世界里。
为了帮助他恢复,老师坚持抱着他上学前特教班接受教育。户外活动时,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对他进行一对一辅导。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瑞瑞终于学会行走,能够开口说话,性格也变得开朗。刘丹,就是那个在最初阶段,伴随瑞瑞成长的人。
采访中,她多次提到一个比喻:做特教老师就像面对一汪静静的池水,水面可能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但当你看到水面出现一丝涟漪,都会无比惊喜。
教学中,她看到孩子们从0到1,从一脸木讷到绽放笑颜,从无动于衷到开口道谢,这些都是激起她心中波澜的涟漪。
教学探索
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孩子生活技能
走上工作岗位后,非科班出身的刘丹进行了系统的特殊教育学习。不过她发现,特殊教育学校和培智学校的学生与福利机构内的残疾儿童在教、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和特殊性,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去摸索和尝试。随着儿童福利院对特教越来越重视,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这条探索道路上的人也不断增加。
2013年,刘丹从台湾考察归来,借鉴对方的经验,福利院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前阶段和特教阶段,“除了年龄,还要结合孩子的心智发展状况划分。”班级人数,也从过去十几人的大班,变成4到6人的小班。
此外,之前学生开始学前教育的年龄为3岁,但老师往往要从一两岁的知识教起。结果是,孩子在未来发展的每一步都会落后于同龄人。因此,刘丹提出让孩子从1岁多接受学前教育。实践发现,即便是接受3个月到半年的早期干预,儿童都有可能赶超同龄人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上,特教老师们也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将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结合,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提升。
35岁的刘丹,一半韶华交付特教事业。她说,未来还将在岗位上坚守。“迎来送往,这里的孩子或许只是我的学生之一,但对他们来说,我却是他们唯一的‘阿丹’,唯一的依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 摄影刘陈平
原标题:17年韶华交付特教事业 “孩子们的笑脸,是我幸福的源泉”
物业投诉、报修、电梯救援可网上办理
香坊区全力开展抗旱浇水确保园林植物正常生长
市总工会搭建招聘平台,逾百家企业提供2000多个岗位
城区举办文明交通志愿宣传活动
桐城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暨招商引资工作资政会
17年韶华交付特教事业 爱看孩子们的笑脸
西湖:双浦赏心景点串成了灵山风情小镇
南平市区朝阳路口街心公园向市民开放
市粮食局党组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会议
铤而走险无证驾驶一年多男子被查钻车底逃跑
精准扶贫 端午送温暖
齐奋斗再创辉煌——记者连线我区两位全国人大代表
市公安交警支队:滑坡点防护处置及路面清理完毕,交通恢复正常
宏福园新服务大厅投入使用 各项服务阳光运行实时监督
泉州今年将建“小黄人”三期50个站点 将推更多支付方式
本市召开解决执行难工作推进会
小偷专盯“马大哈” 三次盗得上万元
小伙借款2.8万却被要求还42万多 婚房差点赔进去
善耕实验小学校新生中有8对双胞胎(图)
【雅安】“春风行动”送来5800岗位 返乡就业创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