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援建的水磨羌城被打造成国内第一个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景观城镇,成了川西的一张旅游名片。
水磨羌城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雪中的禅城桥。/本版图片由市援建办提供
文/佛山日报记者莫璇
5月9日~11日,佛山市代表团到汶川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口援建“记忆与希望”系列活动,重新踏上当年对口援建的土地。
十年来,每每临近5月12日,佛山对口支援水磨工作组组员们的脑海中总不禁浮现出援建工作的点滴,牵挂着水磨乡亲的生活。“这是一份牵挂,也是一份责任,十年来这份感情从未断绝。”市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周霞是当年最早进驻灾区的组员,重返旧地的她,看着这欣欣向荣的城镇说道。
2008年8月,汶川地震后3个月,佛山派遣工作组进驻水磨,开启历时三年对口支援和灾区重建的征程。期间,工作组充分发扬抗震救灾的精神和佛山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创新精神,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让水磨实现从废墟到精品小城的飞跃,在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国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一时间,水磨成了四川的水磨,中国的水磨,世界的水磨。”时任水磨镇党委书记、现任汶川县政协主席王志勇回忆起当年获得盛誉的情景充满感激地说,水磨被誉为汶川地震后重建第一镇,佛山对口支援水磨模式也成为了灾后重建的典范,全球50多个曾经遭遇过7级以上地震的国家和地区曾以水磨为样板交流灾区重建经验,“佛山模式”走向世界。
佛山“腾笼换鸟”经验启发, 污染重镇变身生态新城
走进水磨,人潮川流在禅寿老街上、寿溪湖边、羌城之内,领略着融合岭南新元素的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矗立在禅寿老街中段、30多米高的楼宇“春风阁”尤为显眼,这是水磨的地标建筑,阁外柱子上至今保留着原佛山工作组组长刘宏葆写下的对联——羌笛何曾怨杨柳,春风吹生新汶川。
在乡亲们心中,工作组如春风般为水磨吹来新变化。地震前的水磨,高耗能、高污染工厂有63家,山谷长年被烟尘笼罩,污水横流,落后的经济让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震后重建是恢复原来工业重镇还是另谋新路,成了工作组最迫切的难题。
当年工作组成员之一,南海区委副书记、区政法委书记李军回忆,对口援建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性工程,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彼时千里之外的佛山正推进“腾笼换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坚定走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之路给支援工作带来很大启发,让工作组深切认识到灾后重建不仅要解决眼前,还要解决长远;不仅要解决生活,还要解决发展。
带着佛山经验,工作组决定为水磨实行“工业外迁,腾笼换鸟”,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确定水磨“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定位,构筑“以生态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三大支柱,并以重建与城市化相结合、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与生态改善相结合、与民族文化弘扬相结合及援建与共建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创新性思路,走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了打消当地居民的疑虑,工作组还组织乡亲去洛带古镇参观,组织村干部去丽江考察。
找准突破口,支援工作很快打开新局面,首先对历史悠久的禅寿老街农房重建采用复原再生、恢复风貌和立面改造,复兴历史风貌和人文价值,形成可持续的城镇景观资源,发展壮大旅游商贸业。羌城也延续禅寿老街建设理念,被打造成国内第一个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景观城镇,成了川西的一张旅游名片。
李军说,当年还没有特色小镇概念,工作组就已在做特色小镇。如今的水磨,实现了从高耗能工业和家庭式小农经济到现代化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跨越,不少居民利用镇上旅游资源开设“农家乐”“茶家乐”等发展第三产业,“一铺养三代”的广东古训在水磨落地生根。同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模式深入推广,自我“造血”功能得以恢复。
佛山为水磨铺筑了前行的道路,十年来水磨突出抓好特色生态农业和康养旅游,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特别是在禅寿老街、羌城等项目基础上,打造仁吉喜目谷、黄龙道观等四个康养旅游项目,将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2017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28249万元,是震前的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5419元。”水磨镇党委书记刘志宏兴奋地汇报。
佛山超前规划理念引领 打造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从春风阁望去,寿溪湖碧波荡漾。湖边具有浓郁羌族风格的文化活动中心“西羌汇”,和有着相同建筑风格的福利院、幼儿园、医院,组成了名为“诺亚方舟”的建筑群。对面山上是阿坝师专,它的到来让水磨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大学的镇子,也让水磨人口到2011年达3万人。
促成阿坝师专从汶川搬到水磨的动因,是工作组超前的规划和重建的诚心。此前,他们已开展7个多月的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水磨的受灾情况和历史文化、地质地貌特点,挖掘水磨潜在优势,完成《汶川县水磨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编制。同时通过概念性城市设计竞赛邀请知名设计机构对城市布局进行规划,确立以湖为核心,以桥为骨架的“一湖四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并由获胜单位承担全部援建项目建筑单体的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整个城市建设的总体建筑风格。
“这是全国首次实现了一个城镇从总体到单体由一个总规划团队负责,保证援建项目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在其他地市支援工作组已开工建设的情况,佛山工作组顶住压力做规划,当时主抓规划工作的周霞坦言:“片刻睡不好觉。”
这份执着在一年后获得了肯定。2009年3月,汶川组织举办“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佛山超前的规划设计荣获城市设计一等奖、单项设计一等奖等六项殊荣,水磨也被广东列为三个重点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地区之一。
除了城市规划拿出了“佛山质量”,重建过程中同样体现了“佛山速度”。在建设高峰时期,29个大型建设项目、500多辆大型汽车、300多台建筑设备、上万建设人员集中会战:仅用了160天,一个占地面积达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2万平方米、总投资1.7亿元的水磨中学落成;仅用了160天,用地6.1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的水磨羌城建成;仅用了9天,老人村的39户居民拆迁完成了从发布公告到安置;仅用了一年,全镇2619户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一个又一个水磨奇迹就这样诞生。
“这是一种脱胎换骨。”外界这样评价“佛山模式”,佛山将先进的技术、崭新的理念、高超的水平在重建过程中同水磨镇深厚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水乳融合,实现水磨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2009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高度评价水磨灾后重建是“用心在建设”;2010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水磨时,认为“水磨是灾后重建窗口,具有世界水平”;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肯定水磨的灾后重建是“代表了广东水平,佛山水平。你们的工程,我相信在这里,会留名青史”。
十年弹指一瞬间,“人生能有几回搏,奉献热血铸水磨”这句佛山庄严的承诺,多少年来萦绕在不少人的心头,让他们回想起那些年在震后恶劣环境下,“5+2”“白加黑”的工作节奏。一如水磨老街上弥漫的岭南水乡气息:一幢幢川西民居沿街而建,一扇扇雕花窗门呈现岭南风格……川西民风浓重,也显露一份佛山韵味。
[开学季]过来人这样说:大学一点也不比高中轻松
银川临时调整两条公交部分运行路线
灵山檀圩严守基本粮田红线
助力义工子女弘扬社会爱心“朝阳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
诏安深桥镇:畜禽整治持续发力 守护东溪生态生境
水磨重生成川西旅游名片,佛山援建模式走向世界
平原县水务局积极组织参与全省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南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松溪九龙220千伏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
江门市红十字会党支部到象山社区报到
提高站位开展活动 抓住重点多出亮点
市人大督查半年度部门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平阳参订国标鸽蛋规程
哈尔滨农产品直销中心落户深圳展销1500种农产品,包括果蔬、野山珍等八大系列
【2017开封十大新闻】恒大童世界项目进驻开封
洛阳老城御路街31号:剿匪英雄徐培斋故居
怀远县开展 “4.26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
市教育局下发通知 重点抓好防溺水 安全管理工作
我市召开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活动督导检查动员会
月底前移居“新家” 鄞州城区再清44辆“僵尸车”
爱辉区小新屯驻村扶贫工作队一人一策精准发力一帮到底直指“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