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夏兴俭)眼下,正值收获的季节,在灌云,很多农户收割了叶子尚青的黄豆后,并不急于脱粒,而是将豆秸堆在路边。农户们说,这样的黄豆亩产不过30斤,是正常单产的近十分之一。可是,这样的产量并没有让他们沮丧,相反,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笑容。
“大豆产量低,说明结荚少;结荚少,说明‘虫害’严重;‘虫害’严重就意味着丰收。”在位于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的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里有着该公司的百亩连片设施养殖基地,看着笔者满脸的不解,负责基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朱亚说,这片豆丹文化产业园占地约300亩,105个豆丹养殖大棚在收获了夏季“豆青虫”后,基地的农民工正在用铁叉翻土,一是刨入蛰豆丹,二是为来年种豆做准备。
基地年逾六旬的生产队长徐景春是地地道道的灌云农民。他说,入蛰豆丹做菜其实更有香味,这也成了秋冬季“灌云豆丹”活食材的一个来源。一个大棚约有8分地,除了留豆丹种的几个大棚,其他的大棚里都在有序收割黄豆,土地泡软后,就要抓紧翻地刨“豆丹”。“一个大棚可收获50斤左右的入蛰豆丹,按每斤时价120~130元计,亩均就是万元左右的效益。”
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当地的大豆种植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国内有名的大豆之乡,种植面积一度达到80万亩,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05年时就降到12万亩,现在约有3万亩。”灌云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种植面积的萎缩对于农民来讲,也是迫于无奈,毕竟农业也被推向了市场,效益才是指挥棒。“全县今年养殖面积约16000亩,其中,大小弓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养殖(人工)面积和露天养殖各5000亩,县境外养殖6000亩,总面积比往年扩大20%左右。按人工养殖亩产150斤、自然养殖亩产120斤,市场均价100~120元计,‘豆青虫’亩均效益都在万元以上,收益是传统大豆种植的数倍,更比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种养殖要可观得多。”
曾五上央视的灌云“三星大酒店”总经理兼总厨师长陈光山是“灌云豆丹”菜肴的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介绍,近年来,凭借旅游餐饮的带动,灌云豆丹已经形成了养殖、销售、加工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数万人就业,小豆丹真正成了富民大产业。
种豆不为得豆,这种华丽转身源于对豆丹的不同定位,以前种豆是为了得豆,现在种豆是为了养虫。养殖豆丹产业化也使得“灌云豆丹”声名在外。现在灌云县形成全国最大豆丹交易集散地,年销售额近10亿元。据悉,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该县在今年初“灌云豆丹”成功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基础上,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制定《豆丹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江苏省首个豆丹养殖行业标准,县财政还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我市推进农业产业扶贫
顺昌县政府与建行南平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名师授课学以致用为健康事业尽己之力全市卫生计生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正式开课
随县打响清明护林防火大会战
加强共享单车管理 倡导低碳绿色出行
灌云农民豆地里刨“黄金”
福建省委常委周联清到漳浦台创园调研台资企业发展情况
[龙泉驿区]循迹“一带一路”四川首届黄风湿国际森林康养产业论坛举行
加压联动 项目招引“秀”出“高坪魅力”
李晓光带队督导相山区村和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景德镇市召开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汇报会
男子怒骂无为县法院损害自己声誉,结果……
市城乡规划局:助力贫困群众脱贫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营轮胎企业发布《中国轮胎品牌海外推广行动倡议书》
雷塘颐养社区预计10月投用 提供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
瓯海法院敦促失信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在温州六家影院曝光“老赖”视频
横扫全球榜单 品质伊利彰显中国品牌力量
持续扩大学习贯彻宣传覆盖面---市领导赴西湖街道调研指导学习贯彻落实情况
黄桥特色旅游带动零售、住餐业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