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从内心的“道德律令”

9月20日是第十六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市文明办在这一天,向全市220位市级以上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浙江好人,每位献一束花,寓意不忘好人、致敬好人。这个活动无疑让人感觉暖暖的,不妨每年组织一次。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团组织,还可以开展大规模的走访慰问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彰显道德模范群体的精神价值,另一方面给予那些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以一定的物质资助,让他们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培树道德模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者,还是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者,他们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涌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牺牲小我的利益和福祉,维护大我的利益和福祉,而且事迹突出,感动人心。他们的事迹,通过媒体发掘、报道和特定机构的评比、表彰,而广为人知,由此产生感召人心的正能量,以引领和助推全社会良好公民道德风尚的养成。从“盆景”到“风景”再到“风尚”,这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
愿景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些年,总体上公民道德建设即使不能说滑坡,但仍在原地打转,有些领域还不知不觉地倒退。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如果人人或大多数人都做到道德模范身上的嘉言懿行,那么媒体对各级“好人”的事迹,就不必作为新闻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因为社会公众的行为境界整体提升,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只有觉得道德模范们的行止,仍然是一个社会上稀缺的、高尚的,才会被传扬,要求大家效法、学习。此外,媒体作为观照社会的镜子,主动设置的话题往往过于注重“就事论事”,缺乏“新”意。像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路上是遇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上周因高铁动车上“霸座”事件,引发公共交通车辆上的“让座”话题,这些话题与现在人们“出有车、食有鱼、住华屋、衣着光鲜”的物质生活,真是格格不入,极不谐适。“扶不扶老人”“让不让座”,上溯几十年,早已不是问题,连幼儿园孩子也懂的道理,现在却让大人们纠结不已,令人大跌眼镜。我们这个社会在精神层面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很多时候,那些有违公民道德规范的个例,消解了道德模范对于社会公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后者往往在情感层面打动人心,催生“吾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念头,但囿于人性的局限,这种念头很不稳固,一旦发现社会上更多违反公德的人毫发无损,而“好人没有好报”,那么,个体行为就会随波逐流,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就难成气候。须知,在精神领地,上升总是困难的,而下坠极为容易。
仅靠外在力量推动公民道德整体优化似乎远远不够,而政府所能做的不外乎建章立制,教化导引。而公民道德建设有赖于每个人参与,需要有些什么修为?
道德之上还有人性。每个公民应把“人之为人”作为立身处世的第一要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事物使我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国美学家李泽厚用诗意的语言译为“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里的“道德律令”,是基于不同时代内化于心的行为规范,首先要求做到自律。这种法则或律令,是一种“直接命令我们去做某事,不要把它当作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条件”的绝对命令,它不问行动的实质,也不问行动的后果,只问行动所遵循的形式和原则;行动之所以本质是好的,就在于用心好。譬如见义勇为,救人于难,这一行为没有功利考虑,只将救人视为“人之所以为人者”,救人行为本身就是最高目的,而不是手段。它不只有外在价值,更有内在价值。推而广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入乡随俗遵章守规等,都应成为根植于内心的道德律令。
构建公民道德高地,我们仍需仰望星空,但要脚踏实地。只有每个人都树立并遵从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崇实向善的道德律令——一种被称为信仰或信念的东西,才能引领人们走出现代道德困境。

宜宾健身教练“单飞” “一对一”私人定制或成主流
成都组织首届全国残疾人书画名家精品展
我省新增20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北京中小学开学典礼紧扣“改革开放”主题
流程简化 审批“瘦身” 市税务部门创新方式服务自贸区企业
遵从内心的“道德律令”
林业局|破坏林业资源,查!
交警出入境管理大队整治违法改型货车见成效
振兴公安分局头道派出所民警走进辖区校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专题宣传
未雨绸缪
庆云交警大队开展货车超限超载违法行为整治行动
文山学院原副院长陈国忠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油菜花开洪湖市长江沿岸一片春意盎然(图)
城厢区:深入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衡中、衡水一中成功举办2018春季80华里远足活动
中小微企业福音!深圳拟设初始规模20亿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迁安市老干部局医院举行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演练活动
4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将在天津市和平区举行
湖南建工集团首家“青青e家”落户冷水江市
2018桥牌文化大讲堂走进乐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