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非遗项目江门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李仰东: 那盏宫灯,此生不变的仰望


堤东路225号内,东艺宫灯熠熠生辉惹人醉。
李仰东为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客人讲解东艺宫灯的前世今生。
李仰东正在灯窗玻璃上作画。他说,这是一门学问,需要胆大心细。受访者提供
李仰东正在对宫灯骨架进行二次打磨。
江门河畔,堤东路上,有一只“珍珠蚌”。     经过700多年的孕育,100多年的浮沉,蚌内的珍珠——江门东艺宫灯,开始绽放光芒,并逐渐为世人所知,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至的客人前来“探宝”。
    这只蚌的守护者名叫李仰东,一名美籍华人,于2007年“临危受命”,接手了经济效益并不可观的宫灯生产,也从此踏上了他的宫灯传承之路与保护非遗之路。
    在李仰东的坚守与推动之下,东艺宫灯于2009年3月入选江门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2年2月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李仰东被确定为广东非遗项目东艺宫灯的传承人。
    回顾过去11年来的风风雨雨,李仰东感触良多,“有过气馁,但从未想过放弃。”
    对于未来,李仰东直言:“说我钻牛角尖也好,固执也罢,我不想改变人生方向了,往后我都要继续传承好东艺宫灯,把它发扬光大。”
    a 重任在肩:临危受命 回国接班
    2018年仲夏一个午后,笔者走进堤东路225号,只见数百盏宫灯垂挂着,宫灯的琉璃光影随风摇曳,不禁让人有种回到古代的错觉。
    “这些就是东艺宫灯,每盏灯都有6个角,分上下两层,每层六个面,每一面都有一幅画,各个角上还有中国结等挂饰,造型端庄、大方。香港无线台古装剧里的宫灯大部分都是我们的产品。”李仰东指着其中一盏东艺宫灯,以此为开场白,开始说起东艺宫灯的前世今生。
    “700多年前,新会崖门发生一场激烈海战,南宋末代皇朝在这场战争中灰飞烟灭,南宋宫廷里的艺人、御师纷纷流落到江门、新会一带,也带来了源于中原的宫灯文化和宫灯技艺。约在清光绪年间(约1880年),李姓宫灯御师后人李希焱(新会七堡人)继承了祖辈制造宫灯手工艺,每逢墟日担货到江门摆卖,19世纪末在江门长堤开设宫灯瓷业行,贩卖宫灯、陶瓷、葵扇,并为东南亚华侨代办餐馆的日用杂货、吉祥饰品、地方酱料等。”李仰东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了他耗时多年逐步制作的东艺宫灯“数据库”——两个a4纸文件夹里,厚厚夹着东艺宫灯的各种材料,包括历史由来、媒体报道等内容。
    李仰东告诉笔者,当时的宫灯跟现在的东艺宫灯还不太一样,关键转折点在李希焱的儿子李发身上,“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925年,李希焱的儿子李发继承祖业,为东南亚华侨代办各种饮食业的装饰用品和杂货,其中江门的葵扇、陶瓷、宫灯大量出口。上世纪40年代内战期间,李发将生意迁至香港,并于1951年将工厂改为专业生产宫灯等宫廷饰品的厂家。
    “由于将工厂转移到香港,东艺宫灯是中国少数历经战乱而未停止生产的宫灯企业,宫灯文化不仅没有间断,还在香港焕发了生机。在香港的几十年间,李发先生按照其夫人描绘下来的宫廷用品图案加以改造,制成现代宫灯。由于做工精致,东艺宫灯曾12次参加香港工业展览会,6次获冠军奖,并获得多项奖项,名声大振。中美建交时,产品还大量出口美国。”说到这里,李仰东抬头仰望店内垂挂的宫灯,嘴角上扬,眼里满是骄傲。
    “李发先生是一个心系家乡的人。”李仰东指着“数据库”里的照片说,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香港四邑同乡会会长,李发积极带头回乡建设,捐资办学。1989年,73岁的李发先生更是不顾年迈,毅然将经营数十载的宫灯厂迁回故乡江门继续生产。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社会的发展,宫灯市场日渐萎缩,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时年接近九旬的李发愈发感到力不从心。2005年,李发希望找个接班人,把东艺宫灯传承下去,要求是:爱国、爱乡、爱中国传统,且对艺术有追求。最终,同乡同族的缘分,让李仰东和东艺宫灯走到了一起。
    “如果不是他找到我,我可能还在纽约时代广场画画。”李仰东告诉笔者,他与李发原是新会七堡人,后来都迁居到蓬江区水南乡,自幼酷爱美术与中国传统文化。2000年,李仰东全家移民纽约,在时代广场帮游客画素描、彩虹画,是他的爱好之一。
    2005年,李发找到了李仰东,不断向他抛出橄榄枝。这激起了他心中的涟漪,“老人家把毕生精力都放在了这个传统工艺上,这令我非常感动。”
    2007年,李仰东回到江门,看到媒体报道部分碉楼荒废的情形时,他不想让东艺宫灯重蹈这一覆辙,“如果我不做,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宫灯生产可能会出现断层。”尽管李仰东的一些朋友会给他泼冷水,“一定会亏钱的”,但李仰东最终还是答应了李发。
    b 坚守不易:亲力亲为 从未放弃
    虽然李仰东已经做好要吃苦的心理准备,但现实更残酷。尽管他已经一步步把宫灯推向了“市级非遗”“省级非遗”,但一路走来,倍感艰辛。“我的移民经历让我觉得海外华人更看重传统中国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华侨的地方就有人知道东艺宫灯,可是,国内对东艺宫灯却知之甚少,问十个人也未必有一个人知道。”
    “那时候真的很艰难,市场打不开,经营没起色,曾一度面临没钱给工人发工资的窘境,都是妻子从美国寄钱回来帮忙解决的。”李仰东回忆起最初的那段时光,挠了挠头,脸上羞涩一笑,“说实话,我对家人很惭愧,一是没赚到什么钱,二是没做好陪伴。”
    据李仰东介绍,2007年以后,他每年都有将近10个月的时间留在江门,“一开始没有打算长期留下,想着只要恢复正常生产就行了。但雕刻、画画、安装是东艺宫灯的三大要素,每一个环节都大有讲究,每一道工序都要慢慢去钻研、摸索。真想做好它,不容易。”
    “我很固执,既然接手了,我就要好好地传承东艺宫灯,把它发扬光大。”就是这股劲,李仰东咬咬牙,坚持了11年,也养成了不少习惯——他的身上总会带着一张50元港币,“50元港币上面印有宫灯,跟我们的宫灯如出一辙。只要拿出纸币,给对方一看,他就明白什么是宫灯了。”
    如果在展会上,李仰东还会穿上那身定制的红色宣传衫——东艺宫灯图案和“东艺宫灯”四个字印在左胸,尤其醒目,“穿上这身衣服,人显得精神,而且也很符合东艺宫灯的气质,更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仰东开心一笑。
    “李生对东艺宫灯真的很上心,凡事亲力亲为,有时候我们下班回家了,还看到他留在办公室里干活。我的制作宫灯技艺,都是他手把手教的。”今年33岁的东艺宫灯助理工艺师戴炳良告诉笔者,他曾有过要离开的念头,但都被李仰东的认真与执着所感动,并决定留下来与之并肩作战,现在他已基本能独立完成宫灯的全制作。
    c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提升档次
    东艺宫灯的生产工厂位于杜阮镇一个山头上,门前挂着两盏东艺宫灯,古朴又雅致,一下子与周边工厂区别开来。步入其中,木材香味扑鼻而来,制作宫灯骨架的木材整齐堆放在车间一侧,墙上还有一幅大型浮雕,里面雕刻着龙的各种体态,栩栩如生。
    “‘龙’是东艺宫灯的重要标示。”李仰东介绍说,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东艺宫灯展现出更强的多变性,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每盏宫灯必有“龙”元素。
    李仰东拿起一个宫灯骨架,指着雕刻在上方的龙头解释起来,“李发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感情。传统的宫灯,都是上龙头下凤头。当年由于李发先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他保留了龙头,把凤头改为了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梅花,并大批量生产销售,深得海外华侨喜爱。”
    在李仰东看来,东艺宫灯之所以历经浮沉还能保留至今,除了历代前辈的坚守,还因为不断的创新。
    “上世纪50年代,李发先生在香港对东艺宫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改良结构使之可折叠拼装,把木雕改为塑胶材料,又改用灯泡作为照明光源,灯窗由绢布画变为玻璃画。”李仰东表示,这不仅保留了宫灯传统的韵味,还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实用性,深受市场欢迎。上世纪60年代,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各大电视台都采用东艺宫灯为古装戏的专门道具。各地海外会馆、华人餐馆、佛教寺堂、华人牌坊,更以挂灯推介中华文化为荣。
    站在李发等前辈的“巨人肩膀”上,李仰东有信心做好东艺宫灯这一品牌。在他看来,东艺宫灯有着辉煌而深厚的历史,集合了红木雕刻、中国画、中国结等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目前,李仰东正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对宫灯的历史传承、规格品种、工艺流程等建档立案,系统整理;并加强对江门宫灯制作工艺、玻璃画,以及灯谜文学的研究,充分利用艺术馆、美术馆等场所进行展示和保存。“作为传承人,我的责任就是做好产品,弘扬好东艺宫灯。接下来,我还要做一本关于东艺宫灯的书。”李仰东神色郑重。
    针对国内居民住宅及室内装修风格的变化,李仰东正努力把东艺宫灯往艺术品方向打造,“我们现在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工业产品,另一种是艺术品。我们希望增加产品附加值,让东艺宫灯焕发出更美丽的光彩。”
    “几十年以后,我们又重新用木头来做灯。不同的是,我们只用上好的红木来做。我们不断打磨自己的红木雕刻技术,力求把雕刻做得生动,并在宫灯配饰上下功夫,如在中国结配上玉石,来增加宫灯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李仰东表示,要继承发展传统宫灯,还要为产品注入新的元素,使之成为侨乡的特色工艺礼品,为江门侨乡添光争彩。
    评价
    蓬江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黄倩娜:
    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仰东,身为美籍华人,为了宫灯制作技艺不至于失传而毅然回国,从同乡族人李发先生手里接过传承的重担。在李仰东的不懈努力下,东艺宫灯声名鹊起,入选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李仰东认为,艺术品不能墨守前规,只有与人们的生活相融合,才有可能被人们重新认识和接受。于是拓展了宫灯装饰的内容,在宫灯设计上增添本土文化元素,聘请名师在宫灯的玻璃上绘制江门的景色和风土人情。在李仰东的努力下,宫灯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和亲切。我们相信,有了李仰东执著的传承,这一盏盏从南宋逶迤走来的东艺宫灯,定会香火不断,持续绽放出应有的光芒。
    策划:叶桃
    统筹:傅健 崔怡娟
    文/图:刘淑君
    (除署名外)

少年嬉戏摔倒脾脏破裂 法院:学校无责 玩伴赔15万
市民在昆明地铁丢东西可通过3种方式查询认领
小轿车自燃 消防官兵及时扑救
市水利局督查苏仙区小水电安全生产和增效扩容改造项目进度等工作
武汉市直统战系统召开党风廉政暨干部作风建设大会
广东省非遗项目江门东艺宫灯代表性传承人李仰东: 那盏宫灯,此生不变的仰望
我市公安机关快速查处2起发布虚假信息案
市住建局招标办召开全市招标办主任暨招标投标工作座谈会
许庄社区开展 “快乐学英语 文明迎盛会”活动
厦门充分发挥“后金砖”效应 扩大经贸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市交通部门开展2018年度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演练
工商银行聊城分行临清支行着力提升安全防范水平
应山财政所文明创建常抓不懈
广州持证社工达1.5万人
瞻仰先烈故居 不忘党员初心
我市启动首届节地生态集体安葬仪式
关于做好2017年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通知
今年海口预计6所新学校招生
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嘉兴实施“八八战略”15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油溪乡领导到龙塘村荷花基地视察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