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度尾镇潭边社区,有一处人文景观,已成为乡村旅游新景点,那就是鹿鸣桥(如图)。该桥由明代“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郑纪倡建,历经500多年风雨,如今依然是当地村民进出村庄的主要通道。
8月1日,记者在潭边社区居委会干部带领下,前来一探历史遗迹。鹿鸣桥位于仙游通往永春古道要道,横跨木兰溪支流朝天溪之上,全长19米,为青石板结构,桥中砌一船形石墩,青石跨在桥墩上形成两拱。桥面由双石板铺架而成,每条石板重数吨。此桥结构独特,坚固严谨,造型美观。
踏上鹿鸣桥,脚下是斑驳的青石板,让人心生怀古之意。凭栏而望,桥下清波荡漾,岸边弱柳迎风,开阔的稻田随风涌起麦浪,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
谈及鹿鸣桥,不得不说起历史名臣郑纪。郑纪是文贤里上郑(今度尾镇埔尾村)人,字廷纲,号东园,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清正,宪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他在家乡兴学劝耕、植树修桥,办了不少好事,百姓至今传颂。孝宗朝郑纪复出,并有许多兴利除弊的举措,一些主张得到皇帝的采纳。
据史料记载,鹿鸣桥是郑纪于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建造,距今有534年。相传郑纪路过这里,发现水流湍急,过往行人没法过去,于是倡议建桥。当该桥竣工时,郑纪正要给该桥题写桥名,忽听山上鹿鸣,于是挥笔写下“鹿鸣桥”。当时,郑纪在鹿鸣桥西头亲自栽植一棵榕树,这棵榕树也存活至今,现枝繁叶茂古木蔽天,与古桥交相辉映,是人们乘凉的好去处。在桥下还建起一座水坝,可灌溉两边农田70多亩。
谈及郑纪在木兰溪治水的故事,民间文化公益组织——南方积善社负责人刘国英是如数家珍。为弘扬和传承郑纪文化,郑纪故里埔尾村乡贤自发成立了南方积善社,以当年郑纪创办的积善社命名,致力于挖掘、整理、传播有关郑纪的资料、事迹等历史文献,传承郑纪的“能”和“廉”。
刘国英说,历史上,仙游县木兰溪水患严重、瘟疫横行,百姓苦不堪言。郑纪身在朝堂,心系桑梓,灾荒之年奏请孝宗皇帝,为仙游百姓减免了三年赋税。辞官归乡期间,郑纪在木兰溪流域及其支流大力兴修水利,造福家乡。除了鹿鸣桥,他还倡建了卧龙桥(今鲤南镇下楼村金凤桥),以及登瀛桥、步云桥、朝天桥(均位于度尾镇中岳村)。在此期间,郑纪主持修建了龙华镇爱和、云居两处大水坝,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他还发动乡亲大规模植树造林,在木兰溪流域种植松柏、竹木、茶树数十万株,保护了一方水土。
“古陂新坝有遗痕,膏泽遍沾十八村。水利从来关命脉,如今更说郑东园。”这是镌刻于龙华镇爱和村郑纪倡建的大水坝上的一首诗。该大坝至今仍惠及民生,泽被周边18个村落,受益良田2000余亩,实现旱涝保收。
郑纪造福乡里的事迹还远不及此,如创办积善社,资助贫困家庭,逢年过节囤积年货供穷人自取;开办鸣峰书院,义务吸收贫寒子弟入学等等。
南方积善社组织了有文艺天赋的民间艺人,创作了莆仙戏历史剧《郑纪》。该剧结合民间传说以及史实资料,通过郑纪出世、借读九座寺、入京应试、南溪巧遇、功名得中、开仓放粮、含冤受屈、午门击鼓、锄奸昭雪9个篇章,讲述了郑纪不畏强权、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的故事。不少民间文艺爱好者自编自排,义务在全县各地巡演。(今报记者 唐伟 通讯员 张力 文/图)
岙山打造中国最强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
气象信息(2018年7月12日10时)
王祖伟回母校谢师恩
我市设置秋季蔬菜水果临时销售摊点
长沙地铁4号线首个装修完成车站亮相
鹿鸣桥:名臣兴水利 至今泽苍生
宁强县建立重点人群“四个四”管控机制
“快乐营地”搬进儿童医院
7月30日起 温州救护车启用新收费标准
提高“公的”年审效率 交通分局送服务上门
提振信心鼓干劲 明确重点抓落实 张瑞书主持召开市长碰头会
南宁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召开 “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南宁景区工作会议
昆明地铁拟禁止携带单车入站 市民建议多些人性化考虑
东部新城“抢”投资“抢”建设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市委宣讲团宜秀宣讲报告会举行
东营市纪委通报2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抓基础促提升、抓常态促长效
东胜小学“校园e站”欢乐多
企石2018年迎春篮球联赛激烈上演
津部分区域上线共享单车电子围栏 规范用户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