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仲夏,骄阳似火,热血澎湃。刚刚告别芦山龙门乡重建战场的什邡援建大军受命转战凉山州喜德县,一场跨越千里的“喜德良援”就此拉开大幕。
两年后的初秋,田野金黄,硕果飘香。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转入“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模式。
时隔两年,记者再赴喜德县扶贫协作一线,记录大凉山深处悄然发生的改变,探寻散落在孙水河畔的援彝故事。
“乡村综合体”令人眼前一亮
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车辆抵达喜德县。刚进城,黑亮平坦、车水马龙的光明大道就让记者眼前一亮。两年前,这条县城里唯一的主干道正在施工改造,当时坑洼难行、尘土漫天的施工场景与眼前景象形成强烈对比。
去年年底通车的光明大道彻底解决了喜德老百姓的出行“老大难”问题,而今年2月移交的光明镇“两中心”更成为惠及当地群众的“乡村综合体”。
由什邡整体援建的光明镇“两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不光具备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产品交易等功能,还可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兼顾辐射带动、促农增收、文化惠民等多重作用。不仅如此,“两中心”还“客串”起什邡扶贫前指的临时驻地。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灿告诉记者,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增加负担,指挥部最初设在城郊的一处农家小院,28名援彝干部挤在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办公、生活全在一起,“七八个人睡通铺,经常停水停电,一住就是一年多。今年3月,指挥部租用‘两中心’部分场地作为临时驻地,不仅改善了以前简陋拥挤的工作、生活条件,场地租金还能增加当地集体经济收入。”
“辣椒园”让贫困户“旱涝保收”
拉克乡源泉村距喜德县城6公里,是典型的河谷地带。以前,村民靠天收成勉强满足温饱,怎样在河滩地种出“致富果”,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和什邡援彝干部一直想解开的“同心结”。
两年前,什邡扶贫前指和当地一家专合社共同“孵化”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样板效应”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引来拉克乡党委政府寻求指导合作。后经大半年考察地域环境、调研种植条件、挑选试种品种,决定在拉克乡源泉村发展辣椒产业,邡达辣椒订单农业扶贫产业园孕育而生。
“辣椒园”从图纸到现实,来自什邡市农业局的援彝干部余明军一直忙前忙后。在他看来,“辣椒园”就是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升级版,“规模更大,理念更新,模式更专业,受益面更广”。不仅在后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推广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还由什邡引进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公司牵头,吸纳定点帮扶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和园区周边贫困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产业园一期投资500万元,主基地规划面积275亩,设有避雨生产区、露地适种实验区、林下种植示范区和育苗场;4个推广点分别位于沙马拉达乡、额尼乡、乐武乡、光明镇,目前共计划种植露地辣椒320亩。”余明军说。
一场秋雨让人顿感凉意,而“辣椒园”里百亩辣椒大棚内却温暖如春,生机盎然。记者见到69岁的源泉村2组村民陈正秀时,她正和其他工友穿梭于碧绿的椒田里“夹苗”,只见她们熟练地用夹子将辣椒刚发出的新芽固定在吊秧绳上。“这样可以让秧苗顺着绳子往上爬,把辣椒挂起来长。”“辣椒园”的“老管家”高友顺告诉记者,像陈正秀这样在“辣椒园”打零工,一天能领到60元工钱,熟练工一天能挣100多元。
正当陈正秀和其他工友在“辣椒园”巧手飞舞时,远在46公里外的洛莫乡乃拖村,阿西伍合等18名重点贫困户从什邡援彝干部手中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入股分红,各个笑逐颜开。“根据合作协议,什邡扶贫前指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作为股金,绑定定点帮扶的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入股,每人每年可获1000元分红。”什邡扶贫前指临时党支部书记张鹏飞告诉记者。
“绑定入股”让阿西伍合们初尝甜头,而“订单农业”更帮许多贫困群众“旱涝保收”。今年初,在什邡扶贫前指和两地相关部门的“吆喝叫卖”声中,邡达“辣椒园”先后与朝天香、道泉老坛酸菜、老城川菜等什邡、成都3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成订单农业收购协议,行情好时价格随行就市,行情不好企业就保底收购,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保障贫困群众生产收益。看到辣椒不愁卖,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参观学习,目前已有超过200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达成种植意向,“辣椒园”的产业扶贫辐射带动效应清晰可见。
原创儿歌“唱蹈”生活好习惯
长期以来,教育医疗卫生一直是喜德县的民生短板和薄弱环节。在对口帮扶中,什邡市坚持“扶资”与“扶智”并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地群众的落后观念和生活陋习。
“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手脸勤换衣……”在崭新漂亮的光明镇幼儿园户外活动操场上,挂职副院长的什邡一幼教师刘清萍正带领孩子们边唱边跳《好习惯拍手歌》。现如今,这首由她参与编排的什邡原创童谣在喜德县各幼儿园、“一村一幼”幼教点全域推广,“唱蹈”幼儿和家长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记者了解到,这所在当地硬件设施最好的幼儿园,同时还是全县幼教培训“大本营”。两年来,什邡派遣300余名骨干教师到光明镇中心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精品课、示范课以及教研、德育讲座等培训活动,参培人数达1100余人次。“目前已有400余名‘一乡一园’‘一村一幼’幼教人员在光明镇幼儿园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后续将打造成喜德县学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刘清萍告诉记者。
“1+4中医馆”串起服务矩阵
“再医几天,困扰我几十年的关节病就能治好了。”年过七旬的且托乡联合村1组村民黄登洪做梦也没想到,求医问药多年的膝关节退变,竟在县医院中医馆里治好了。
喜德县人民医院中医馆负责人张剑军来自什邡市中医医院,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当了解到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喜德当地患骨关节病变和颈腰椎疼痛的患者较多,而对骨病康复疗效明显的中医治疗在当地搁置了十余年,他决心将中医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喜德患者。
在张剑军等什邡扶贫前指医卫小组成员的主张建议下,喜德县人民医院中医馆被确立为重点帮扶项目之一。该馆参考什邡市中医医院设计理念,古香古色的庭院、病房和文化长廊营造出浓厚的传统中医文化氛围。2017年10月,喜德县人民医院中医馆建成投用,并与其余4家中心镇卫生院中医馆串起“十字交叉、覆盖全县”的“1+4中医诊疗服务矩阵”。
从免费提供药膏,到派出技术骨干坐诊、临床指导带教,什邡扶贫前指统筹什邡优势中医资源帮扶喜德县各医疗机构中医馆。“各中医馆陆续开馆以来,接诊量从刚开始的寥寥无几增至现在日均超过50人次,有效率超过90%。”张剑军说,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许多患者的一致好评,不少周边地区患者慕名而来,不仅方便了贫困群众就近就医,减少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还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全域结对帮扶再出发
喜德县地处大凉山腹地,面积是什邡的2.5倍,人口却不到23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成,贫困人口接近4万。“特别是那些高山村寨,贫困程度较高。”在刘灿看来,要想帮助当地拔掉根深蒂固的“穷根”,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唯有“慢工出细活,病去如抽丝”。
2016年8月,按照四川省委统一部署,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两年来,什邡市对标中央、省委要求,坚持“喜德所需、什邡所能”原则,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坚持精准施策,狠下“绣花”功夫,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智力帮扶等方面为喜德县脱贫攻坚贡献“什邡力量”。
从驰援玉树、援建龙门乡,再到坐镇喜德,参与指挥什邡“援外”全过程的刘灿被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刘专援”“刘援外”,在他看来,什邡人每一次“援外”行动既是一次感恩,更是一种情怀。他说,目前全省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已全面进入“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阶段,什邡援彝干部人才也即将完成新老交替的“血液循环”。“第二批援彝干部和技术人员将继续扎根喜德脱贫攻坚一线,把先进的援建理念、管用的扶贫方法和优良的干事作风带到喜德、留在喜德。”(殷宪龙记者秦琴)
市领导调研乡村振兴
线上能旅游,还能给古建筑“存档”
3个居民小区实施分户供暖改造华电能源投资1.4亿治理热源、热网设备安全隐患
稻蟹立体生态种养促增收
【双创双修】昌江区这个高大上的农贸市场即将开业
“喜德良援”结硕果 全域帮扶再出发——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两周年记
张智勇来我市督导道路客运、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清零”专项整治工作
刘继标到郸城县委党校调研督导
市海洋与渔业局到我镇检查“两会”期间渔业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
临沂"跨年乐跑"马拉松开启新年第一跑 300余人参加
人大代表开展大接访大走访调研活动
市公交总公司官网新增实时公交查询功能
余江县纪委监委召开学习会传达市纪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夏邑县粮食局切实做好全县粮食系统防汛工作
老伴去世儿子成家,独居老人每夜往返坐地铁只为睡会儿觉
“消费降级”判断不成立
Young Ways“音为爱”公益音乐活动——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落下帷幕
天鹅湾小学将推出暑期作业展
武冈市委宣传部积极整改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全球最长高速列车加长版复兴号在汉开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