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你 一周与家人吃过几顿饭?

中秋节满满都是家的味道。万家团圆之时,我们都免不了会想念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的情景。晚饭过后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天上的一轮满月,一壶清茶,几枚月饼,这几乎是一生永恒的美好记忆。一代代人在自己的小家中维持、维系这份欢乐,并给自己的下一代创造将来属于他们的美好记忆。这需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自在的晚餐,饭后坐下闲聊。可你,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在家与家人一起吃顿轻松愉快的晚餐。
近两年,家里的一顿便饭,跟家人一起吃晚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甚至是他们极力争取的机会。忙碌的人儿,你一周与家人吃过几顿饭?你能感受到家人最近的变化吗?
调查
超五成人天天回家吃饭
昨天是中秋节,你有多久没回家吃饭了?路边林立的各种餐厅和饭馆、手机里便捷的外卖;工作的忙碌,不想做饭等,是不是都让回家吃饭的频率变少了?中新网在网上开展了一项“你回家吃饭了吗?”共有300多人参与调查,调查显示,53.9%的人表示几乎天天回家吃饭,排在第二的是“一个月也没几次”,占到了25.2%;此外,3~5天回家吃一次和2~3天回家吃一次各占一成左右。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李先生表示,最近一年来,他回家吃饭的次数多了起来。“现在应酬减少了,而且我们倡导回家吃饭,对家庭温馨和睦的建设也是有帮助的”。他介绍,节假日自己在外面吃饭也是和家人一起,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多了起来。不过,他坦言,忙碌的时候,有段时间也是一个月难得几次在家吃饭,但会尽可能选择回家吃饭。
从事工程行业的周先生说:“我去年开始创业,忙得昏天黑地,说起来,对家人确实很愧疚。有时候,一个月一次在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他对在家吃饭是向往的,但无奈打拼事业阶段忙得不可开支,分身乏术。
朱女士是某酒店品牌的总监,自嘲为“空中飞人”的她说,长期加班和在外出差,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了。“两人都很忙,在家跟先生吃一顿饭更是奢侈。”但逢休息日,她都争取跟先生一起做一顿饭,“尽管厨艺都不怎么好,饭菜不一定熟透,肉有时候又炖老了。但是我们都会觉得特别香,真的是家的味道。可能是跟心爱的人在一起用餐,毫无防备和心理负担,很轻松愉快。”
调查显示,选择在家吃饭的原因中,“陪家人吃饭温馨而放松”达到了43.6%,排名第一。李先生就表示,“应酬的时候多少有些拘谨,而在家里吃饭是非常放松的。有时候还能陪‘老爷子’喝几杯,心情愉悦”。此外,“家中饭菜更卫生、健康”“在家吃饭更经济实惠”也是诸多受访者回家吃饭的原因。
没有回家吃饭的原因则五花八门,不少调查者认为“上班的地方离家远,到家已经很晚了”“上班太累了,没心思回家做饭”“工作忙,在外应酬多”等是调查者们没能回家吃饭的主要原因。
胡江和外孙一起挥毫泼墨。
胡江:空间上的面对面让亲情更融洽更绵长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南方分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理事,暨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时代在发展,大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应的饭局也越来越多。一些社会交际较多较广的人,或者新踏入社会又需要发展人脉资源的年轻人,在家吃饭就更少,除了早餐基本都是在外面吃饭,不说一周在家里吃几餐饭,一个月能不能在家吃几餐饭可能都是个问题。
饭局成为交际场上的时尚,成了社会人无法避免的一种交际方式,同时又成为一个生活中的负担与难题,常常让人处在不参与应酬又生怕失去机会、不回家吃饭又少了几分家庭相聚的温馨的纠结中。胡江表示:“七八年前,我也被这种状态困扰着。困惑中我也慢慢地体会到,人世间总有所得失,随缘而安即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倡导家庭和睦,笑面相对,家旺业兴的。”
随着自己业务与工作的调整以及年龄问题,胡江表示,近几年他也慢慢有选择地谢绝了一些应酬饭局。实在难以推脱时则申请带家属一起参加。“与家人团聚一起共餐,享受一种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在家吃饭的好处需要慢慢体会,起码与老婆儿女家人有个很实在共同交流的时间,空间上的面对面让亲情更融洽更绵长。与她们一起品尝绝美食与家庭味道,相互分享各自一天下来的工作乐趣。”胡江认为,这对促进家庭和睦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工作很忙、应酬很多的人来说,一周里有三到四次晚餐在家吃,这绝对是好事。
龚琳娜和她的家人。
龚琳娜:最愿安排父母和公婆一起吃饭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
今年中秋节,女高音歌唱家龚琳娜没有回家跟家人吃饭,她和德国老公老锣、龚锣幸福团的成员们一起在敦煌过节,因为马上他们要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古乐重声音乐会。“今年,我的两个儿子,只能寄宿在他们的同学家里过了。”
虽然中秋节无法回家跟两个儿子团聚,但是龚琳娜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很珍惜和家人一起在家里吃饭的时光,“我觉得一家人在家里做饭的感觉特别好。”只要不出差,龚琳娜说她每天都会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孩子们最爱吃爸爸给他们做的披萨饼、意大利面条,还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他们也喜欢吃我给他们做的米粉。”
对龚琳娜而言,在家里吃饭为一家人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成为她经营这个中德跨国家庭的方式之一。她说:“我最愿意安排我的父母还有老锣的父母,两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大家庭一起吃饭。有时候是我德国公婆下厨,有时候是我父母做中国菜,我们能一起相聚真的非常难得。这么多年我的父母对我和老锣坚持做艺术音乐的道路从误解到理解,老锣的父母从不理解到千里迢迢到中国采风到现在的认同,这些复杂又温暖的情绪,有时候都体现在一顿饭里。而且我的两个儿子能给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充当小翻译,全家其乐融融,我觉得特别幸福。”
卢琳和他的妻子及两个孩子。
卢琳:家庭是我最重要的后盾
(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球员)
三年前的中秋月圆之夜,“广州仔”卢琳代表广州富力在一场重要的保级大战中,晃过门将后冷静的挑射,帮助球队保住在中超的位置。作为职业球员,卢琳跟无数运动员一样,没有太多节假日的概念,只能根据赛程安排自己的时间。作为一名传统的广州人,他珍惜每一个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除了在球队外,基本上都会在家吃饭,很少会叫外卖,一般都是家人煮饭,因为家庭是我最重要的后盾,工作之外的时间,我都会用来陪伴家人,陪伴孩子成长。”卢琳说到。今年33岁的他依然处于职业生涯的巅峰,与其自律的饮食不无关系,“毕竟是职业球员,还是会比较注意饮食的,我必须要很小心,影响职业生涯的食物一定不能碰。”
今年中秋节正好是广州富力与重庆斯威比赛后的第二天,卢琳可以与家人在一起度过中秋,“中秋就是吃月饼赏月,给孩子们买点灯笼,除了月饼之外,一定要有的就是炒田螺啦,家人团聚就会有中秋的氛围了。”
洪江游尽量不缺席家族午餐。
洪江游:午餐时光家族共聚延续多年
(广东康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只要在广州,午餐我们一家都会到母亲那里吃。”洪江游与他的兄弟姐妹、小辈们,一直延续着中午团聚共进午餐的习惯,这成为这个大家庭交流和维系感情的纽带,也是洪江游近80岁高龄的母亲心中的寄托。
作为一名企业家,需要在外接待的时间很多,“我常常有愧疚感,晚餐往往不能回家吃饭。在精神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与家人一起吃饭是很放松很享受的时间。”但即便是工作再忙,在国外的儿女一旦回家,他也必定放下一切抽空与孩子们一起吃饭。.“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一起到她那里吃饭,一天净忙这个,买菜、定菜单等。”洪江游因此只要身处广州便尽量不缺席团聚的午餐。一家人、三代人,延续多年的午餐共聚,洪江游喜欢这样维系一家感情的形式。
“小时候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好一点的东西,也因而成为了记忆中家的味道。”豆腐压韭菜、煎巴浪鱼、卤咸蚬,配上一碗番薯粥,构成了洪江游心中家中饭桌上无法取代的“美味珍馐”。现在,中秋、春节、清明是全家必须到齐的节日,在节日上,这几道菜也成为必备菜品。
关飞鸿节日坚守岗位。信时记者康健摄
关飞鸿:吃什么不重要,和家人在一起才重要
(527线路车长、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
逢年过节,也是交通人最忙的时候,和家人吃一餐饭也成了极少实现的愿望。对于广州公交集团二汽公司527线路车长关飞鸿来说,从家里带一餐饭来上班,在休息日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也成了幸福感的来源。
上晚班时,每天中午12点左右接班,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家人早已进入梦乡,这是关飞鸿的日常。工作中,他常常在家做好饭带在路上吃,简简单单的青菜、肉和米饭,既健康也是“家的味道”;而在难得的休息日,吃饭也成为他与家人沟通感情、放松心情的最好方式。
关飞鸿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忙,自己经常顾不上辅导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功课。孩子虽然只有八岁,但是懂事又独立。在饭桌上,一家人端上饭菜,就会边吃边聊天:“听孩子讲讲学校的趣事,问问学习上的困难,吃饭沟通是很温馨很正面的沟通方式。我每周休息一天,这一天就会尽可能的和家人在一起,在家吃饭。
关飞鸿曾获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广州市交通行业十大见义勇为之星,常常是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先进典型,也因为见义勇为的事迹被称为“明星车长”。他告诉记者,“作为交通人,虽然不能日常与家人团聚,但我的家人都特别体谅,也理解我的坚持。工作的时候,能保障市民安全顺利出行是我的快乐,而下班后,在正常休班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吃一餐饭,在饭桌上聊聊家常,让我感到很幸福。”
这个中秋,关飞鸿继续在岗位上忙碌着,他说,自己早已在周六的那天休息日,与兄弟姐妹家人们一起在家吃饭,团圆相聚庆祝了中秋节,“可以说,吃什么不重要,家人聚在一起才重要。”
专家观点
在家吃饭能将“满足愉悦”与家人关联
(赵静波: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教授)
赵静波教授表示,她本人很看重一家人吃饭交流的时光。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她和先生再忙,都争取常回家与孩子一起吃饭。吃饭过程中,大家会很自然的聊到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可以让彼此感受到亲人身上、身边发生的一些变化。“这是一天中最轻松最开心的时刻,我们互相关注,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家人的身上,了解各自对同一事情的想法,很自在很开心,是一家人非常重要的情感沟通机会。”
赵静波认为,回家吃饭是创造一家人交流的机会。在家常便饭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享受跟家人一起的过程,大家团聚陪伴,互相关注,增进理解和获得支持。
常年不在家吃饭的人,其家庭情感是很难得到满足的。赵静波解释,家是人心灵的港湾,能给人安全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吃饭能满足人体身体的基本需求,能让人产生愉悦感,当人开心享受的时候,面对的是自己家人,则会产生条件反射,将愉悦满足的心情与家人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看到家人就更容易觉得愉悦、开心、安心。
如果长期在外吃饭,则容易将这种愉悦感的关联性与外面的人和事建立在一起,亦不利于个人对家人情感的建立和维护。在外吃饭,人往往会拘谨、饭桌上也需要更多礼节、甚至有防备心理。长期下来,人也会感到莫名的疲惫和厌倦。“家是谈情,不是说礼的地方。人回到家往往能够让自己恢复到轻松自在的状态。常回家吃饭,可给自己和家人更多的情感关注。”
专题统筹:信时记者张秀丽
专题撰文:信时记者白岚 黄艳 邹甜 郭苏莹 管安琪 廖温勃 张秀丽
图片: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阳台护栏:不能忽略的风景
【泰然应急讲堂】服装面料也会威胁健康吗?
广交会促“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商业交流
新厂社区开展关爱未成年健康成长宣传活动
迎峰度夏保供电
忙碌的你 一周与家人吃过几顿饭?
市气象台7日18时发布天津地区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宁波成立运动与健康专家委员会 开启医体结合探索之路
诏安:迎难而上进度提速 加快路网建设
严打非法高利放贷等涉黑涉恶行为 举报线索最高奖励五万元
惠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
廉江公路养护工全振发36年坚守公路养护最前线
走进吕剧之乡感受本土韵味
新区监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中毒”俄罗斯前特工恢复意识 或前往美国
学会承受
我市部署推进交通三项重点工作
易县富岗乡多措并举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我市部署市直机关党建“四化”建设
石家庄市交通运输局传达学习进一步纠正“四风”批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