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强(右)在指导年轻人雕刻红木。
自清代中后期,白云区江高镇大岭村的村民就有学木雕的传统。民国广作红木鼎盛期,大岭村学木雕的“手作仔”很多。长久以来,大岭村满溢着红木味、酸枝香。胡敏强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手作仔”之家。从他的爷爷算起,胡敏强是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日前被确立为白云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走进松园木雕家具厂,初见胡敏强,他头上已染上了一层白霜,一身粗布打扮与普通工人毫无二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办厂,胡敏强将两间小铺发展成今天数百人的企业,凭着一份木作传承的情结,他的厂子已走过33年春秋。
入行:不想耕田就做“手作仔”
胡敏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耳濡目染下,对广式硬木家具制作起了兴趣。爷爷胡超洪是木作高手,被村里人称为“木作洪”;父亲胡枝从艺70多年,佳作颇多,授徒过千。
“广州木雕厂成立后,父亲成了厂里的师傅,我和哥哥就经常到厂里玩。”胡敏强回忆,家里总是摆着各种木料和家具图样,可以说童年都是木屑的味道。
1972年,胡敏强高中毕业,无心念书,就回到村里做农活,帮母亲养猪。“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不跟随父亲做木作,那就只能在家务农,我选择做‘手作仔’。”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胡枝的牵线下,广州木雕厂在大岭村松园办起了一间发外加工点。此后6年,胡敏强在加工点从事红木雕刻,他得到了父亲胡枝及杨广海、梁权、梁九等多位行尊亲传授艺和指导。到1978年,胡敏强进了离大岭村不远的石龙红木厂,由于对凿化、刨木等各个工序都较为熟悉,进厂不久他就成了年轻的师傅,带徒弟超过300人。
上世纪80年代初,集体和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番禺石楼镇一家做风车的农具社转产做红木家具,以每月3000元的工资将胡敏强请了过去。
在石楼厂,他不仅以骨干的身份带徒弟,培养雕刻工人,还大胆引入机械来操作原来靠手工制作的工序,减轻了“手作仔”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也是在这里,胡敏强掌握了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增添了他自己办厂的信心。
发展:几千元起家 离厂单干拥抱市场
1985年,胡敏强有了办厂的大胆决定,在离家和加工点不远处的马路边,租了两间小铺,请了两个工人,打算以几千元钱起步,开始办厂。
当时村里有人议论,“哎呀,月月割禾(拿工资)都不要呵,阿强胆大得真难理解。”父亲也坚决反对他办厂,父亲希望儿子在木雕厂,饭碗有保障。“租铺自己干事,已定了?”饭桌上胡枝问起,“定了,交了定金了。”胡敏强说,胡枝此时脸都青了,质问他“我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你却要出来单干?”
为了说服父亲,胡敏强动员了很多知心师傅劝说,最终父亲也默认了。回忆起这段往事,胡敏强仍十分感激父亲,他当时立下决心,要不辜负父亲。
起步之初,硬木料奇缺,胡敏强打听到广州工业大道有个旧木料市场,就带上绳子,骑上自行车,在烈日下直奔而去,每次挑好一大捆,绑在自行车架上驼回来,动手裁起来,有时碰到好料,一天做10多个小时,到夜里12时也不想收工。
走过起步的艰难,生意越做越火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建议胡敏强做西式家具,说可以暴富。当时他有些犹豫,父亲对他说:“你做人就只为了追求钱吗?我们胡家几代人都做红木,你丢得下、离得开红木吗?”父亲的一席话像一盆冷水泼醒了胡敏强,他说自己一天都离不开红木。在他的努力下,松园厂一步步发展成如今有数百名技术工人的企业。
在胡敏强看来,当今社会需要引导年轻人喜爱广作木雕,譬如工艺美术学校开设木雕专业,轻工和美术学院开设木雕选修课及广作红木选修课,以经典广作作品为案例,从设计、构图、雕工、榫卯结构等方面作分析研判,以培养更高层次、更有文化的木雕人才。
文、图/广报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陈淑娴、杨凯
记者探访“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隐患亟待整改
东山:落实会议部署安排,推进消防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泉州市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建议:营造激励非遗传承人的软环境
抓好规划设计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牡丹南路桥通车五屯路桥下月通车
【中国梦·践行者】“手作仔”情系红木三四十载
贾汪区老矿办事处商会成立
滨城警方打掉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 破获跨13省市诈骗案件60余起
泗洪:送“礼”
集中收听收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实况
第六届安庆市政府质量奖现场评审工作正式启动
我市举行黄黄高铁征地拆迁工作推进会
衡水移动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争当时代楷模”志愿服务
王铭晖到德阳宣讲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沧江水闸断面引水活化工程拟年内动工
淮北市委副书记李明带队赴外地考察学习乡村振兴暨农业产业化工作
市文化执法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 暨落实市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 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潜山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开幕
抓紧抓实抓好景区管理整顿和提质
实时路况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