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圆形银锭
清圆形银锭
清圆形银锭
咸丰方形大银元宝
南宋莲花托蓬镏金盏
南宋银锭
南宋赏功大使银碗
南宋赏功大使银碗
清光绪四年银元宝
宋银碗
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肖婷 通讯员 谢昆/文图 程武/视频)银,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白金”,因其原料宝贵、工艺精美、文化特性,使其珍贵程度至高无上,是古代文物中的精华。
在黄石市博物馆里,有一批珍贵的银器静静地躺在展厅内。作为守护者,市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谢昆对它们再熟悉不过了:“馆里收藏的银器种类很多,但最受关注的应该是银锭。”
今生:12件银锭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6月26日,记者走进黄石市博物馆,见到了这批曾引起学术界震动的银锭。
其中有5枚银锭,为平首板状,腰部向内凹进,形成束腰,两头呈弧形。谢昆介绍说,业内人士称这种银锭为“弧首束腰”。
作为守护者,谢昆对这批银锭的前世今生十分了解。“它们在被发现时就曾引起学术界的震动。”
1955年5月14日,大冶钢厂(现新冶钢)水利工程指挥所在西塞山采土。
工人铲土时,忽然感觉铁锹铲到个不一样的东西。蹲下一看,好像是个陶缸。大家一边研究着,一边小心扒拉着附近的土堆。等到陶缸完全展露出来,大家惊奇地发现里面装满了东西。
考古专家随即赶到现场。这是一只高32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14厘米的黄釉陶缸,里面装的居然是一批银锭。经过清点,专家们都吃了一惊,这批银锭共计292件,大小、轻重不一,最大的重1919克,最小的重114.5克。其中155件刻印有文字,137件无字。
这是一批什么时候的银锭呢?专家们仔细辨认银锭上的字迹,发现文字或倒或顺,有些是铸造时用字模打印的,比较整齐,多为银铺所在地的街道名、银铺招牌、银锭重量和银锭成色;有些是刻上去的,一般为银锭的来源、用途和有关人名。
在其中一枚银锭上,专家发现了“淳祐六年”的字样,由此断定这批银锭为南宋时期产物。
银锭的出土,立刻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其中12件银锭于1956年被拨交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已作为一级文物收藏。“黄石博物馆建成后,那一批银锭中的5件又拨交回黄石,而国家博物馆里的12件至今还在那里收藏着。”谢昆介绍,有机会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市民,留心观察一下,一定能看到黄石出土的银锭。
前世:或与南宋末年保卫战有关
仔细观察收藏在市博物馆内的5枚银锭,外观上极为相似。银锭中间内凹,两侧都有铭文:“京销渗银”。
谢昆介绍,“京销铤银”“京销渗银”是南宋银铤中最常见的戳记铭文,意思是京城金银交引铺销铸的铤状白银。“这个就证明是朝廷认证的银铺所铸的,相当于是一种品质的保证,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渗银、细渗、正渗等皆指白银的成色。
南宋京城(现在的杭州)的大量银锭怎么会在黄石出现呢?是流通至此,还是有别的原因?为什么会整齐地放于陶罐中?
经过查阅文史资料,谢昆推测这批银锭的出现,可能与西塞山这个军事要塞有关。
自古以来,西塞山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春,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分别攻打四川、京湖、两淮地区,故而形成南宋末年防御战的三大主战场。在京湖战场,襄阳被围达六年之久,最终因孤立无援而被攻陷。襄阳沦陷,撕开了在京湖地区的重要防线,加速了元军水陆并进攻陷南宋京城临安(现在的杭州)的灭宋步伐。元军在进攻临安过程中,遭遇的长江上最后一道防线,便是西塞山。
据记载,当时驻守襄阳城的吕文德、吕文焕为首的吕氏家族,“始自安丰(南宋行政区划名,今安徽寿县西南)迁于兴国之道矶”,兴国之道矶,就是现在的西塞山道士洑。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银锭才会出现在西塞山。”谢昆表示,此推测虽然较为合理,但目前仍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这个未解之谜,有待解开。”
意义:反映银锭的演变和发展
在市博物馆收藏的银锭中,记者发现,除了在西塞山出土的南宋银锭外,还有其他不同时期的银锭。其中,既有清朝的圆形银锭,也有清朝小型银元宝,还有清朝末年的方形大银元宝。
从弧首束腰,到方形银元宝,银锭的样式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谢昆介绍,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银锭原称铤,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朝所铸。“不同朝代的银锭各不相同,银锭的外形样式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唐代的银锭(铤)主要有两类,即块状铤和船形铤。到了宋代白银货币的形制就多了,最常见的是锭,既有五十两的大铤,也有重量不等的小铤。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中记载:“今人冶银,大铤五十两,中铤半之,小铤又半之,世谓之铤银。”
元代银锭在传承宋代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仿造型和变异型两种。明代是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银锭的外形有传承也有变化。
“明代中后期,银锭逐渐从宋元时期的平板束腰,向明清时期常见的立体翘起的元宝形状演变了。”谢昆介绍,清以后,银锭在中国各地区、各领域都广泛使用,成为我国历史上银锭器形最多的时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银锭才退出流通领域。
“黄石市博物馆收藏的银锭从宋代到晚清民国都有,而且种类繁多。”谢昆说,馆内收藏的银锭正好反映了银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评定:银器均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
记者在观赏银锭过程中,发现一块清代圆形银锭十分奇怪,其底部居然有一道“伤疤”,从正面看便形成了一个缺口。
“觉得很奇怪吧?其实这在古代银锭中,并不少见。”谢昆告诉记者,古代虽然有银铺供人们兑换散银,但有的时候人们也会拿斧头,从银锭上砍下一部分,用于“找零”。这种方法比较直接粗暴。
谢昆告诉记者,真银锭的底部都存在有蜂窝。蜂窝是高成色银液冷却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气体被挤压在底部造成的,往往呈现口小里大、表层光洁、大小不一的特点。“对于喜欢收藏银锭的市民,可以通过观察蜂窝来判断银锭的真假。”谢昆说。
当然,银在历史上不仅仅用于货币流通,在人们的生活领域银器一直是广泛使用的。黄石市博物馆也藏有很多银质的不同时代的生活用具和器皿。
记者现场看到,那双宋代银箸看似与我们现在所用的筷子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一只南宋时期的银碗,碗内底部赫然显示“赏功大使”字样,右下角还刻有“叁两”。碗外圈边沿处,有铭文“咸淳七年正月当旬吴拱辰铺户赵珀石光祖监造官伍进提举密雄”。此盏应为朝廷赏赐京湖安抚制置使兼夔路策应使之物。另一只南宋时期的莲花托蓬镏金盏,盏与盏托组合在一起,就仿佛一朵绽放的莲花……
这些银器绝大部分均已评定为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被妥善收藏保护起来。
2015年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轰动一时的《“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中,黄石市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银器一亮相,便引来人们的赞叹:“黄石居然藏有这般宝藏。”
“我们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不仅要让文物活过来,更要让文物活起来,这也是我们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职责。”谢昆说。
海珠区全力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成效明显
智能验票方便快捷
高考前不慎遗失身份证 武侯公安开绿色通道考生10天拿身份证
寒江“泳士”挑战极限
公积金提取需拿I类账户借记卡
《黄石宝藏》黄石市博物馆馆藏系列之银器“银”耀四方引轰动 亦币亦物显富贵
市侨联到扶贫村发放“爱心冬衣”
秸秆禁烧护蓝天 村容村貌促提升
患者把人生第一幅书法作品写成表扬信 暖哭护理他八年的护士们
贫困户脱贫知心人
中原证券考察组到我市考察调研
政协委员献计创建健康社区
华阴市扎实开展秦岭生态环保宣传工作
2017年全市体彩销量2.58亿元创新高
乐山高新区召开2018年第8次主任会
“城市绿肺”
“创客广东”湛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决赛
网上预约 即来即办 “最多跑一次 ”跑出道县“新速度”
为让一条老街活色生香
我市举办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术培训班